【百道编按】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中国环境变迁史》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中国环境变迁研究的通史性著作。据责编杨天荣介绍,这套书凝结了大家十五年心血,自己也度过了五年编校生涯,让她拓宽了眼界,而丛书的最大亮点是通过环境视角解读古今社会、研究历史问题,新颖而有启发意义。
《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箱装共6册)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黄尚明 李文涛 王玉德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环境史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出学人的环境情怀、环境批判、环境觉悟而诞生的。美国环境史学者唐纳德·休斯在《什么是环境史》第一章中写道:“环境史的一个有价值的贡献是,它使史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时下关注的引起全球变化的环境问题上来,譬如,全球变暖,气候类型的变动,大气污染及对臭氧层的破坏,包括森林与矿物燃料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损耗……”可见,正因为有环境史,所以人类更加关心环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魅力。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中国环境变迁史》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中国环境变迁研究的通史性著作。时间跨度从远古到明清,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本套丛书运用多学科交叉、多视角变换进行中国环境变迁研究,分析细致入微,剖析到位,包括《先秦环境变迁史》《秦汉环境变迁史》《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宋元环境变迁史》《明清环境变迁史》六个品种,由王玉德、黄尚明、李文涛三位作者写作。
丛书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同时,对于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环境工程建设均具助推作用,是开展中国环境事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宣传的生动教材,提供了中国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等的历史借鉴。百道网专访《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责编杨天荣,请她为我们讲述这套书的出版故事和出版意义。
《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责编 杨天荣
百道网:请介绍下你们策划《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的背景和经过。
杨天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一个重镇。在二十多年前,学院里的王玉德老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得知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史是最热的学科。自那时起,王老师开始投入到环境史学术研究中,并出版了《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荆楚生态》等环境史相关的著作。该校历史文化学院在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学历教育中逐渐开设了有关环境史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有志于环境史的年轻人。上海交大的陈业新、清华大学的侯琛等环境史研究新秀就是毕业于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还有邓玲、笪浩波、龙行年、徐士友、李文涛、王洪强、莫晸、尹阳硕、张濯清、黎氏梅、张丽春、刘琼、乐锐峰、王谷等撰写的博士论文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在长时间研究环境史的过程中,王老师觉得有必要撰写一本中国的环境通史。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便萌芽了,原计划做成八卷本,名字叫《中国环境变迁史》,当时计划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一卷,并且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元、明、清书稿已初具规模,只缺隋唐五代、宋。后来在我的建议、游说下,宋和元合并、明和清合并,因为太分散会感觉有点散,元代时间短,估计单独一册出来也会比较单薄。王老师爽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感谢王老师退休之后仍然笔耕不辍,他费了大功夫把明、清书稿合并一起,使之成为完整的整体,之后又在元代卷的基础上把宋代的撰写完整。隋唐五代部分在我反复说服下由李文涛老师来完成,成为六册,每册单独用一个书号单独定价,这样一是便利研究、喜欢某个时段的读者可以只买自己研究、喜欢的那个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如果确实不需要可以不买,省得浪费。二是三位作者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单独书号便利作者完成他们教学科研任务的评估。
李文涛老师和我是硕士期间的同学,在读硕期间就认识,他向我推荐了这套当时稿子内容不太完整的图书,我知道信息后感觉这套书非常好,很有价值,即便不赚钱甚至亏钱,也值得出版。后来我就按惯例申报了选题,没想到在选题论证时获得社领导、各个讨论小组的大力支持,此后便开始了五年的漫漫编校生涯。所幸三位作者都非常配合我的工作,对我的要求、稿子中的置疑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们一直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疑问,每本书稿我都要求他们至少校对两遍,有的不止两遍。我在编稿的过程中也是一边看稿子一边学习,一些知识拿不准就问作者、查阅工具书。《先秦环境变迁史》史前史部分,看着是最吃力的,当然也是最涨知识涨见识的。这本书通过植硅石,碳粉,碳十四,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通过动物化石骨骼、花粉推断那个地区、那个时间段的气候状况,这真是拓宽了我的眼界。
百道网:一个好选题,找到合适的作者便是项目成功的一半。可否请您再进一步和读者介绍一下三位作者在环境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与成就?
杨天荣:王玉德老师从事环境史研究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环境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见解,学术素养深厚,硕、博师从张舜徽、章开沅两位著名历史学家,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几十年,出版著作非常多。我在华师求学期间在学生之间就有“传说”王老师如何厉害,但我当时只有钦佩、仰慕的份,不知道十几年之后还能与王老师在工作上合作一把。王老师属于高产型教授,其功底是毋庸置疑的,能在工作上与之合作是种荣幸。
黄尚明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读本硕博期间专业均是考古相关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环境史、商周考古、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对先秦历史,尤其是夏商周历史非常熟悉。他还曾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国历史文化及其与楚、鄂关系研究”,教育部项目“先秦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变迁”,湖北省文化厅项目“三峡文物大抢救数字化”、儒藏精华之《浪语集》校点项目,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资源库”项目等等,学术水准是“杠杠的”。所以《先秦环境变迁史》非黄老师莫属。
李文涛老师在硕士博士期间已经开始研究环境相关方面的内容,在环境史里面已经“浸泡”十几年了。李本科硕士博士均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读,基本功非常扎实,年轻有为,精力旺盛,做学问非常专注。在《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作者空缺、需要寻觅作者时,我寻来觅去思考了很久,觉得还是得李文涛老师出手。因为环境史相对于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等来说还是有点生僻、有点难度的,它需要跨学科知识,需要了解其他领域的内容,如果没有在环境史里面“浸泡”五年以上,写作环境史会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无从下手。
百道网:《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的最大亮点和精髓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诸位作者对环境史的怎样的独到理解?
杨天荣:最大的亮点和精髓是,以往学者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历史,但它通过环境视角解读社会、历史问题,这个视角比较新颖。以往解读一个王朝走向衰亡一般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宦官专权、皇帝幼弱、皇帝荒淫无度、外戚干政、农民起义、阶级矛盾激化等,这套书另辟蹊径,从环境视角来看历史,来解读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而以往解读战争的发生总是从双方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的战争,本套书从环境角度解读战争发生的原因。例如《宋元环境变迁史》王老师认为:宋与辽宋夏金之间一直摩擦与融合不断,其中因素之一原来是环境造成的。我想引用一段原文加以说明:
“为什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会发生冲突?这与人们的经济生活需求是分不开的,而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是由特定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双方占据的生活资源不同,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不同,相互的依赖又是不对等的。一旦遇到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草原上的草毁了,羊马牛不能生存了,牧民也就不能生存了。不能生存,牧民就会铤而走险,就会向农耕区转移,因而必然产生与农耕区原来土著民的矛盾。矛盾的主要一方当然是游牧民族,他们需要活命,需要交易,如果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强行掠夺。于是由矛盾上升为冲突,甚至是激烈的战争。农耕民族需要的是社会的安定,需要生活有保障,在生存受到威胁时,其必然抵抗,甚至反击。游牧民族不得不离开草原,不得不迁徙到农耕区,占据长城以内的农田,挤对原居民,重构社会。族群的移动,加上贵族集团对财产的贪婪,难免会发生冲突,出现战争。游牧民族是否能安定、持续地生活在草原上,归根到底是由水草、气候决定的。显然,造成文明冲突、政权分立、社会割裂的状况,是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密切关系的。”
这段话让人耳目一新,我从来没看过这样的论断。这是很有意思的课题,我期待学术界能根据它生发出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希望我们这套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此外,王玉德老师在书中表示,“环境原因会导致社会动荡,会造成文明冲突、政权分立、社会割裂、社会对峙。环境决定对峙力,均衡的对峙力是由均衡的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社会生长、消亡的历史密码。”李文涛老师则在书中写道,“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都会产生影响。环境变迁对经济、军事乃至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灾害的发生导致人口死亡、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危及政权的存亡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他们这些独到的观点,都总结、归纳得非常棒。
百道网:作为责编,这套书最触动您、最引发您思考的地方是哪里?请分享一些书中的内容来说明。
杨天荣:最有趣的是看《先秦环境变迁史》的史前史部分,就像看侦探小说一样,要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在编辑《先秦环境变迁史》时,我真的非常佩服那些考古学家,他们通过远古时期的植物花粉、动物骨骼化石,通过推理推演,判定是什么植物什么动物,然后通过这些植物(植物喜暖还是喜寒,生活热带还是温带还是寒带)动物(动物具有迁徙能力,如果某个地方气候发生了变化,不适合这种动物生存,那么他们就会另寻他处生存下来)推断当时气候环境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这非常神奇,足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求知欲。
书中有这样一段原文:“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气候:南方地区化石有安徽银山人,距今20万—16万年;湖北长阳人,距今19万年左右。银山人动物群中,有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种类,如剑齿象、貘、犀、中国鬣狗,说明银山人生活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在与长阳人伴出的动物化石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林边灌丛和草原。以上动物都是喜暖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从这里可一窥考古学家的厉害,他们需要脑洞大开,他们通过微弱、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推断出很多东西来,可以复原当时的生活画面。我希望我们的读者在阅读时也能脑洞大开,跟随着考古学家的思路一路推理,一路猜测,一路想象,一路探索,一路揭秘,一路解开远古之谜。
在编辑这套书的时候,最触动我的是一个数据: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关中大地震压死民众八十三万人。第一次看到这则材料时,我觉得肯定是王老师把数字搞错了。我以为作者出现了笔误,八万有可能,三万有可能,八十三万咋可能,我根本不信,随后我翻查《明史》,结果没错,我查一次后又查过几次(编辑都有强迫症),反复确认,作者没写错,作者没有笔误。我顿感,大自然的威力是巨大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人类要有敬畏之心的。
环境问题其实是大问题,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死,事关子孙后代的生生不息,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没有地球人类将无法生存。我希望通过本套书的出版能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环境,去爱护环境,去更好地守护好们的地球。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套书,一是能拓宽眼界,二是在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时,我们普通的民众能进行更加积极地应对,学到更多的求生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使我们的伤亡、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底程度。有些自然灾害我们人力真的是无法控制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等,我们人类非常渺小,在大自然“发威”时无法阻止灾难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大自然,守护好我们的地球,当灾害发生时,要能够精诚团结,积极应对,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以备危险时刻能够逃生。
百道网:出版过程中您最花精力的地方是什么?在图书出版后,回顾和三位作者合作的过程,他们给您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杨天荣:让我最花精力的地方是核对文献材料。有的材料核对过几遍再查发现还有毛病存在,需要逐个核对引用图书的书名、作者名字、出版社、出版年份(需要逐个在孔夫子网上找图书的版权页信息),论文的篇名、作者名、期刊名、期刊的年份(需要逐个在中国知网上查论文信息)。更头大的是有的论文是来自论文集之类的图书,中国知网查不到,就需要查这个论文集的目录来核对论文题目和作者名字。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有的网上直接搜不到目录,没办法时需要下载整本的电子书来核对。
有人说“校书如扫尘,总是扫不干净”。我感觉编辑编稿子就像猴子抓虱子,尤其原创图书,一直“抓”一直有,“抓”不尽,编辑搞得头晕眼花,累得不行了,感觉应该没有毛病,可以下厂了,结果又发现了毛病,还得改……其中的辛苦没有经历过的很难体会到。《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整套书近三百万字,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因为历史学的特色就是,任何论点必须建立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没有材料做支撑,观点会有悬空感,经不起检验,经不起读者置疑,所以写历史方面的图书不能凭空想象。我在改稿子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三位老师做这六册书的过程中阅读过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图书、论文,翻阅过大量的资料。《先秦环境变迁史》作者黄尚明老师在写作过程中,肯定阅读过大量的考古报告的,论文图书摞起来肯定几大摞。李文涛老师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引用了大量文献,可以感知其中他付出的心血。王玉德老师博闻强识,知识面非常广博,我拿到稿子一翻,就知道王老师阅读过大量文献资料,积累深厚,很让人震撼,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真是倾尽一生所学。
百道网:从对象感来说,这本书面对所主要针对的目标读者,在产品设计和渠道营销上做了哪些特别的考量?
杨天荣:我们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环境学、政治学、古文字学等学术界的学者,还有关注环境的读者,以及普通大众,包括想增长见识的人、历史爱好者、从事水利方面工作的人等等。这套书内容并不狭窄,内容并不生僻,属于大众读物,并不仅仅局限于学者之间。历史是属于大众的,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变迁史,了解我们沧海桑田的变迁史,大家看完之后肯定会感觉非常有意思。图书的定位是“学术大众化,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普通人想了解我们祖先更多过去的历史,本套书是很好的选择。它让你从新的视角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
对于这套书,我们在《史学评论》《环境史研究》《西南环境史研究》《中古史研究》《环境史研究资讯》《环境史资讯》《桂子山史学》《法史漫谈》《古文字微刊》《中州古籍出版社》等微信公众号上推荐,还通过海报、短视频、头条、搜狐网进行了推荐,有的接连推荐好几期。还有些公众号在我们出版社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新书的推广,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我希望这套书真的能使读者读后有所收益,或者能够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百道网:请谈谈《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的出版意义。《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还会生发出相关选题吗?今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出版规划里,还有什么重头产品?
杨天荣: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我可以总结为六点。第一,《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的出现是对整个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贡献。丛书内容丰富多彩,资料丰富,篇章结构编排合理,可读性极强,对深入探究中国环境变迁史、探索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史有很深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必将深入推动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发展。第二,通过环境视角解读社会、历史问题。为史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新领域。第三,对于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环境工程建设均具助推作用,是开展中国环境事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宣传的生动教材。希望通过本套书的出版能提升一下大众对环境的爱护、关注度。第四,提供了中国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等的历史借鉴。第五,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作用。本套书对远古的史前史部分进行了深入探索,让我们对于远古时期的环境状况有了更多了解。第六,它告诉人类,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保障。
我们近期没有环境史方面的出版规划。《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撰稿十年,编校五年。整套书推出来长达十五年之久,作者真的是耗心耗力,编辑干得也是身心俱疲。环境史方面的内容研究起来难度比较大,它不是快餐文化,它涉及天文历法、气候学、历史学、政治学、考古学、地理学、灾害学等,三五个月、一年半载做不出来。做图书就要做精品,要做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书。至于今年的出版规划,我们希望能把全译全注本的《礼记》推出来。这也是一本好书,有一千多页,部头比较大,也是耗时耗力又费心。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