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科学不等于知识点,上少社这套书从科学素养角度重新定义科普

作者:王冉   2022年01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现如今,少儿科普图书已成为各大少儿社煞费苦心耕耘的富庶宝地,或是在内容上发力,将高深的知识下放给幼儿,或是在形式上创新,图画书、立体书、有声书以及与图书相配套的资源轮番上阵。在这场近乎白热化的“厮杀”中,老牌科普重镇少年儿童出版社再度另辟蹊径,“踢馆”科普刻板印象,告别知识点罗列,重磅推出“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图画书。这套书以启蒙科学素养为核心,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精神的意涵。百道网专访丛书策划黄劲草,听她讲述少儿社如何在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一脉相承中为科普板块再添力作,以及这套书又是如何引导孩子与作为方法的科学开启相遇之旅的。

“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图画书策划 黄劲草

理论研究赋能幼儿科普板块拓展

1961年,少儿社出版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在这之后的60年间,又有六个版本先后与小读者亲切会面。《十万个为什么》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长大,至今已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这套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十万个为什么(普及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韩启德主编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数十年的砥砺前行,少儿社已成为科普领域的高地,尽管有着积淀深厚的成功经验打底,但也正因如此,少儿社的每一步棋才更加谨小慎微,特别是向幼儿科普的延伸更是不容疏忽。事实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十万个为什么》其读者定位为青少年,并且少儿社在过去十年间的科普产品线建设也多为少儿年龄段,虽说有过如启蒙杂志和引进科普童书的诸多尝试,但少儿社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仍是“新兵”。

一大板块的诞生并非手到擒来,但是在探索伊始,少儿社就找准定位,决意根植科学素养教育而非浅层的知识科普,黄劲草说这样前瞻性的决策也是得益于少儿社常年来的优势积累。

自2016年开始,少儿社将一部分“兵力”转向科学素养研究,并先后承担了“青少年科学素养评估系统”的国家级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文创基金项目,在两个项目作为底层架构支撑的基础上,少儿社于2018年推出了面向k-2阶段孩子的科学素养教育品牌“第一次遇见科学”。有了相关理论作为坚实基础,少儿社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开拓奋进上才能底气十足。

另一方面,在内部架构上,少儿社着手成立了“第一次遇见科学”工作室。谈及社里对此布局的考量,黄劲草解释到,传统出版社的支撑系统是为传统图书内容建构与输出服务的,而新形态的内容常常具备很强的实验性,它需要一个相应的新型支撑系统,具备相当灵活性的“小循环”能够让这样内容实验得以存续。这样一支团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围绕传统图书出版进行选题策划、作者挖掘、版权经营、发行营销的编辑团队,也有致力于同外部如音视频制作公司、公共服务团体等拓展合作的工作人员。

(本图出自少儿社“第一次遇见科学”公众号)

鉴于此前科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少儿社历时多年重磅打造出“十万个为什么”子品牌“第一次遇见科学”,该品牌集结少儿社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公司的优质内容资源,针对5-7岁幼儿,研发出提升科学素养的多元化产品。这套幼儿科普“大礼包”分为三个阶段,涉及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四大领域,96个主题,包括12册配套精装图书、课程视频、96个教案及教学APP,并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家长答疑解惑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第一次遇见科学”一经推出,在很多场合启发人们对“科学”以及“科学启蒙教育”的思考。黄劲草表示,这套产品的意义不仅是呈现科学知识与概念、科学方法与技能,还在于向幼儿渗透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等内涵。

在实践检验中有的放矢升级产品

“第一次遇见科学”成为少儿社在幼儿科普方向上里程碑式的探索成果。而新近推出的“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图画书,同样依据“下一代科学素养的标准”学龄前儿童需要掌握的素养标准为基础,不仅总结提炼出此前视频课程中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这套书融合了少儿社在幼儿科普实践中的诸多思考。书中郑重其事地澄清了一个误区:知道具体的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面向,重要的是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样“毫不留情”地重塑对科学内涵的定义,究竟有何由来,这套书又是以怎样的实力践行提升科学素养的立意呢?

黄劲草介绍到,为了更好的验证理论研究和产品设计,在2018年“第一次遇见科学”问世后,社里围绕图书和课程内容开展了“客厅里的科学课”等线下科学启蒙小课堂。活动中,由参与产品研发的编辑发起讨论话题,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发散思考,在分享与质疑、讨论中,训练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将如何启蒙孩子科学素养的方法渗透给家长。正是在这样亲临一线与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黄劲草以及编辑团队意识到,很多人还在将科学狭隘地理解为知识点或一种绝对观念,这也造就了家庭教育中的科学启蒙误区,例如,家长仅仅是将知识告知给孩子,而省略了孩子自行思考与探索的过程。

“这套书不是光秃秃地呈现科学知识,而是为了科学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所谓的素养教育其核心是理解,所以,这套书旨在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总体性关切。”

“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图画书共10册,十分适合在亲子共读的时光中潜移默化地将科学素养的方方面面渗透给孩子。那么在内容编排上,这套书是如何让小读者与科学相遇的呢?首先,在每册书的腰封上,都清晰地呈现了该册所对应的科学素养内涵。其次,书中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故事,让小读者在循循善诱中开动脑筋,领略科学的奥妙。例如,《我看见了》一书围绕“观察识别”的核心素养,故事借由一个小女孩在搬家后的新奇发现,并与外婆的书信沟通展开。小女孩在院子里发现了不知名的植物,在外婆的提问与鼓励下,她开始进行观察和记录,又在外婆的各种追问与启发下,小女孩开始使用放大镜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最终,这本书向孩子们传达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朴素的观察是重要的,工具在观察过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此外,每册图书还配有3张探索卡和1份精美拼图。探索卡收纳于书后的卡槽中,小身材却干货十足,家长可以通过卡片和孩子开展互动性的概念扩展,例如,与《冰淇淋从哪里来》配套的探索卡,孩子们可以通过卡片区分冰淇淋的诞生过程哪些是发生在工厂的,哪些是发生在农场的。这样的巧妙设置让孩子了解到食物从在自然中成长到抵达餐桌的漫长与不易,进而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对待食物的方式意味着什么。附赠拼图则是出自图书中的精彩画面,为与图书互动增加一抹趣味性。家长是科学素养教育上的关键一环,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使用图书,少儿社还为每册书录制了使用说明,帮助家长厘清科学启蒙的内涵,以及如何利用书中各种资源赋能亲子阅读时光。

不同以往的创作模式再添心意

“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图画书中不仅有适合学龄前儿童认知规律的科学故事以及寓教于乐的配套互动资源,当然,作为科普图画书的一大看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插图。事实上,这套书的10位作者均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但是却高质量地完成了文字和图画双重创作,这其中是少儿社对新作者的大力栽培以及创作模式的接续探索。

黄劲草介绍到,这套书采取了“编创结合”的方式完成,也就是在全书打造的各个环节不论是选题策划、故事推敲,还是图画绘制,均由编辑和作者深度参与、通力合作。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黄劲草则是在我国图画书的历史遗存中获得启发。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工程浩大的《幼童文库》,这是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该书文字有趣易懂,同时包含共计3500余幅手绘插图,其采用的便是“编创结合”的模式,将编辑的经验与作品承载的教育属性连接。黄劲草认为,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能高度契合图书理念,还有助于青年作者的迅速成长。

在这套书的实际操作中,编辑将科学素养的研究成果以及授课中所遇到的问题详细地讲给作者,在作者理解理论后,编辑与作者一起将核心素养的要求与读者需求细化为故事和图画,这其中又是无数次的打磨推敲。例如,图画虽然是艺术性的处理,但是科普图书的插图仍要在构图以及细节呈现上贴切实物。黄劲草坦言,如何平衡图画的艺术童趣和真实还原,对作者而言是一场考验,每幅图画都是经过作者用心观察、精细构图以及反复修改而成的。

随着新书的火热出炉,少儿社的各式宣传活动也将陆续推进,除了社群渠道、直播渠道等常规操作外,社里还将继续开展科普小课堂、“小青蛙讲故事”科学类主题活动等,向家长讲解科学内涵以及科学素养教育的方法。

黄劲草表示,未来,少儿社“第一次遇见科学”工作室将继续深耕科学素养研究、图书出版以及课程研发。接下来,社里将推出“第一次遇见科学”家庭版,将此前B端的服务升级为面向C端家庭的产品,帮助家长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构建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方案,与孩子在阅读中领略科学的魅力。此外,少儿社还将于明年推出“遇见数学”、“代际对话”等系列产品,希望以优质的作品与孩子们一起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作者:王冉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