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戎装岁月二十载,丰富的从军经历让王棵在军旅题材创作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此前他已发表过不少质量上乘的作品。此次,王棵决定为儿童读者写作《风筝是会飞的鱼》,既满足小读者对军队的好奇心,也向他们传递爱,传递军人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百道网对话王棵,请他畅聊他的从军生涯对创作的影响,《风筝是会飞的鱼》背后的真实经历,本书的诞生历程,以及它传递给孩子们的精神等。
《风筝是会飞的鱼》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作者:王棵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王棵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影视产业联盟首批影视创作专家,而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则是一名军旅小说作家。他曾在海军工作过十六年,担任过《西南军事文学》副主编,著有《守礁关键词》等书十余部及11卷本的《王棵文集》,并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发表过小说三百余万字,其作品曾获《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十月》新锐人物奖、《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2021年5月,明天出版社出版了王棵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风筝是会飞的鱼》,这是一部根据王棵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这位曾戍守过南沙岛礁的军旅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部作品军营气息浓郁,阳刚气息充沛,讲述了南沙守礁军人与男孩艾齐、夏树之间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以信为串,链接起善良的生命之珠,写下了南沙守礁官兵不为人知的艰辛,写下了他们无怨无悔的坚守,写下了他们艰苦卓绝中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写下了一段超越血缘关系的特殊“父子情”,写下了一段别样的军民鱼水情,为当下孩子的成长注入向阳向光的能量。
以往,当我们说到保卫祖国时,总会想到边境线上手握钢枪的战士,而这本书则告诉孩子们,还有很长很长的国境线,是在大海上,而每一位守岛守礁的战士,都是一座界碑。
百道网采访了作家王棵,让他为我们介绍《风筝是会飞的鱼》背后的真实经历,这本书的诞生历程,以及它传递给孩子们的“爱”“勇敢”“梦想”等精神。
王棵
百道网:据说《风筝是会飞的鱼》的故事素材来源于您的真实经历,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这段相关经历?从军二十载的经历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王棵:我从军期间,当中有六年时间,职务是原海军南海舰队的创作员。成为创作员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舰队最艰苦的基层部队体验生活。毫无疑问,舰队最艰苦的基层部队在西沙和南沙。当时我的创作室主任去西沙守过岛,我想,那我就先去南沙守礁吧,西沙以后再去。那时守礁部队实行三个月一换防的制度,我完整地在南沙守了一次礁。
从军的经历对我的生活——应该上升到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正式被授予军衔的二十岁,到正式脱下军装的四十岁,我把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那二十年交给了军营。反过来说,军营在我可塑性最强的二十年里,哺育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这种塑造是根深蒂固的。即便再过几十年,我到垂幕之年,身上依然会保持着诸多军人特征。
百道网:从军经历一定也深深陶染了您的文学创作?
王棵:我当兵前十年一直在基层部队,由于某些原因,那十年里,我共在六个基层部队待过,其中有两个单位是在山沟里。我经历过太多基层军人必然会经历的酸甜苦辣,这注定我创作军旅文学作品时,是由军队的基底为参照去打量整个军队、社会和人生的。我的文学作品永远把人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写军旅文学,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我的文学母题。
我当兵的后十年,先后在原海军南海舰队和原成都军区创作室任创作员。创作员,通俗点讲就是专业作家。军队创作员队伍是星光熠熠的,置身于这样的队伍当中自然会有压力,但也会有前进的动力,加上军队比地方单纯,不像地方那么浮躁,我可以“纯粹”地钻研写作。那十年军队创作员的经历,让我的写作技能得到全面的锤炼。同时,十年军队创作员的经历,让我到地方后,不论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依然有底气,能保持淡定,更能保持独立人格。
王棵的守礁日记
百道网:您过去写军旅生活的小说很知名。作为军旅作家,您主要为成年人写书,而《风筝是会飞的鱼》面向小读者。您在创作军旅小说和儿童文学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王棵:我过去的军旅小说创作,属于成人文学的范畴,当然,这里的“成人文学”是对应于儿童文学这个说法的,它更主要是为了方便表述。要说创作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不同感受,是有不少的,比如这次创作从头到尾一直保有的一个感受就是:小心翼翼,甚至有的时候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感。我讲一个情景——一个人穿着打扮特别正式,来到一个大户人家。站在门外,他先默默给自己加油打气,抬腿跨过门槛那一刻,他看到开阔但幽深的屋子里面,有序地端坐着许多人。有男有女,个个气宇轩昂。他感到自己的到来打扰了他们,冒犯了他们,脚步再不敢往前探入。有心退出门外,回头一看,门外不知何时围拢了一群熟悉的人。这下可好,没退路了,只好壮着胆子走进去。我在写这部儿童文学的时候,常感觉自己就是那个闯入“大户人家”的人。
可以说,这次创作,我一直有心虚夹杂其间。但是,写作需要自信心,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自信心,或者自信心不够,总要怀疑自己,莫说别的了,就说坚持把作品写完也是成问题的。所以我在写作之前,要先让自己自信起来;写作过程中,要让自己保持自信。这真的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心虚这种感觉像一种看不见的气体,弥漫在我周围的空气中;另一方面,我又得时刻给自己建一道由自信组成的防火墙。这次创作,心理建设这件事每天也被我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我要在心理上不让自己被囚在这个悖论的牢笼里,而是要从牢笼里飞出去。
王棵的守礁日记
百道网:您是怎么克服心虚,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的?除了自我鼓励,有没有什么可应用的法门?
王棵:我选定了一种心理建设方案,让它贯穿在我整个创作过程中,让自己获得自信,这个方案就是阅读。从接到这个写作任务开始,直到多次修改后最终定稿,我始终在寻找一切机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儿童小说、童话,以及幻想小说,兼顾读儿童文学教材,以及儿童文学专家的文论、我喜欢的儿童作家的创作谈等等。这好像又是一个悖论:你是第一次搞儿童文学创作,你怎么敢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每天都保持阅读相关作品呢?你作为一个“新人”,不怕因为看到行家里手的杰作继而不敢创作了吗?真正让自己迅速拥有自信的方案,难道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里,告诉自己外面的世界没有值得畏惧的东西、天下唯我独尊吗?不是这样。
的确,用“鸵鸟政策”为自己建立自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建议方案,但不是最佳方案。一个好的作战者,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情报官。信息搜集工作十分重要,足够的信息首先会让你从宏观上弄清战况,这样才能根据你所面临的战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正确地布署兵力,实施精准打击,如此,你的胆识也好,雄心也罢,才能化为利刃直击敌人心脏,而不是成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沦为人们的笑柄。对一个人,尤其一个作家来说,有效的阅读真的是万能的,它至少能及时校准你的创作思维,能启发你的灵感,能让你保持思维的活跃,它的好处真的太多了。
事实证明,在这次创作中保持旺盛阅读精力的习惯,给我带来了写作上的自信。所以即便完成这次创作已超过半年时间,现在,我仍然保持着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兴奋,并且从中感受到乐趣。这是这次创作给我带来的意外人生收获。
2003年,作者王棵在中国南沙守卫岛礁
百道网:《风筝是会飞的鱼》这个书名的由来是什么?它有怎样的象征性意义或隐喻?
王棵:书名的确定有一个推敲过程,起先并不是这个书名。在与出版社确定这个项目后,本来我们将这本书命名为《海上有棵椰子树》,在提交几次故事大纲到初稿或二稿完成时,书名改为《鱼皮风筝》,后来因为书中有一章题目叫《风筝是会飞的鱼》,我觉得这个名字既能概括故事,又能向读者传达比故事更深远的意旨,它也有意境,跟《海上有棵椰子树》一样符合这本书的气质,于是我向出版社提出改成这个名字。我的提议得到了赞同,此后,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使用这个书名,直到书稿付印。
风筝是天上,鱼是水里的,我用《风筝是会飞的鱼》做书名,最直接的意愿就是我想把天空、大海、河流这三个概念串连起来,那么,书中生活在水乡的孩子夏树和艾齐,与在南沙群岛守礁的军人冯太阳、孔飞、秦少校等人就能突破人类俗常空间的限制,统一到一个场景里了。进而这个小说的格局就大了,意向就开阔了,我们便不是站在地球某个位点,来观看发生在书中的这个人间故事,而是站在宇宙的某处,来眺望人类众生中这几个鲜活的生命,看他们之间如何向彼此焕发生命的色彩和光芒。这个光芒是来自人性深处的,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它照亮彼此的过程中,也能照亮古往今来的所有时空,就像某个星球燃烧亿万年之后,我们还能看得见它的星光一样。
我近年喜欢在创作时为自己制造诸如此类的想象,这样我会被笔下的人物打动。作家自己被笔下的人物打动,作品就更有可能打动读者。能否打动读者,这一点被我看得挺重要的。
百道网:您在本书借守礁军人和小男孩的经历,最想表达给读者的是怎样的精神与生活理念?
王棵:我首先是想呼应小读者的好奇心。孩子比成年人伟大的一点是,孩子的内心更开放,对世界拥有更多更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好奇心是值得鼓励,需要拓展的。孩子们对远离他们生活的世界会好奇,对他们从未去过的南海会好奇,对南海中离我们最远的南沙群岛和那里岛礁上驻守的军人会好奇。我恰好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所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用合适的方式讲述一个与南沙群岛密切相关的故事。
爱是这部小说的最强音,爱在传递中闪闪发亮。这部小说是一个大故事包着另一个故事的结构。大故事是爱心军人给他资助的孩子写信,但因为孩子不识字,于是另一个孩子帮助这个孩子,给他读信,它的情节链是由“资助”“帮助”两个关键词串连而成的,二者毫无疑问让小说在表达上首先指向了爱。所以小说的第一层面,讲的是爱的传递,这个爱可以是大爱,也可以是小爱;可以是父爱,也可以是友爱;可以是苦心经营的爱,也可以是随机闪现的人性中爱的微光。
包在里面的那个故事,是守礁军人冯太阳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是以冯太阳为代表的守礁军人们爱礁护礁的故事,是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故事,这细究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乎爱的故事,爱国、爱军,大爱无疆,但具体到这个故事自身的逻辑,它讲的是冯太阳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耐心和毅力,以及聪明才智与孤独这一困境搏斗、厮杀,最终将其战胜的人生经历。在这部多声部的小说里,另外的两个声部其实讲的也是战胜困境的故事:艾齐要战胜父母双亡给他带来的心理痼疾;夏树要战胜与父母的隔阂、正在逼近的青春期给他带来的少年冲动。于是,战胜困境成了这本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共同面对的生命课题,也是第二层故事的主题。我想通过塑造一个极有能力战胜困境的军人,向孩子弘扬勇敢和大无畏精神。我想通过赞颂人类的坚忍、耐性、智慧,让孩子们确信这些人性中好的特性,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守礁军人的营房。第二代高脚屋,烈日下,屋内温度高达五十摄氏度。
此外,这本书还传递了想象或幻想的力量。冯太阳可以通过发挥想象力来对抗枯躁乏味的现实生活,他让想象力变成了他的武器,甚至是独门绝技,用它打败心灵困境,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想象力这件事情上,艾齐更极致,想象力是他的天赋,同时成为他的保护神,让他的不幸童年怎样都不会坠入深渊。想象或幻想,再进一步,就是梦想。孩子们长大后终究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平常乏味,狼奔豕突,甚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坑,当人们穷途末路时,也许只有梦想会让他们看到光亮,看到一线希望。一个人拥有梦想,何其重要。
百道网:颂扬人类的勇敢、坚忍、智慧,传递人类梦想的力量的时候,怎么才能既没有说教味,又让小读者理解这些道理呢?您希望他们读这本书后有什么收获?
王棵:许多好小说在意蕴上都不是闭环的,而往往是多解的、发散的,这正是小说产生美感和韵味的原因之一,小说家也深知这一点。和哲学家相反的一点是,有些小说家会尽可能地在小说中摒弃自我表达,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把人物写透、把故事写生动,让人物和故事自己说话,读者会听清它们的声音,继而他们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馈。小说和散文、诗歌、论文不同,小说一般不是直接告诉读者什么,而是想办法去激活读者内心里的言说冲动,让他们自己悟出什么。
我希望《风筝是会飞的鱼》是这种小说,所以我尽可能地让我的文字为故事和人物服务,让我的叙事干练、没有多余情节,竭力避免在小说中出现说教这类杂音。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是不喜欢听说教的,故事讲好了,孩子们读进去了,自然会有启发。但愿我这个想法已经实现。说到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本书收获到什么,我想,我希望孩子们读完这本书,更加能够懂得爱,爱自己,爱父母家人,爱国家爱社会。我希望,孩子们感知爱的能力,变得更强。我也希望孩子们读完这本书,更加懂得担当,更有责任感,有正确的家国观念。我也希望孩子们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不挠。
百道网:这是您首次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和明天出版社的首度合作。这次合作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棵:明天出版社是一家优秀的少儿出版社,我们之间虽然是首度合作,但现在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明天出版社过硬的专业水准;是他们的眼光,对选题的前瞻性、先驱精神,敏锐的嗅觉;是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他们对作者的呵护和关爱;是他们的好教养和好品味。我对明天出版社充满赞美,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如数家珍可以,非得挑出个“最”来反倒难。
我很幸运,首次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遇到如此好的出版社。说实话,像我这样一个刚接触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就算再努力,再用功,凭自己一个人的能量,是无法让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产生的,我必须借助外力,才能让这次创作走向成功。在我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开始的构思阶段,到几稿故事大纲创作阶段,再到初稿,到几次修改稿,明天出版社都积极向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的意见很专业,是具体的、到位的、精准的,因此我每每都能“借力”成功。当然,因为我是初次创作儿童文学,为了帮助我完成好这部作品,明天出版社付出了超过常规的辛苦,为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我由衷的、真诚的谢意。
百道网:创作一本书也是梳理自己记忆和思想的过程,完成《风筝是会飞的鱼》后,您接下来会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还会继续在儿童文学题材上继续创作吗?
王棵:创作一本书确实是梳理自己记忆和思想的过程,经过这次梳理,我的很多记忆复苏了,不仅仅是南沙守礁的记忆,还有去西沙的记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记忆,我也因此更热爱搜集海洋知识。通过激活回忆和阅读,我也时常能产生创作灵感,获得创作激情。儿童文学的创作计划肯定是有的,事实上我已经完成了另一部儿童小说的初稿,属于“回望童年”这一类型的,还在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过程中。具体到与南海有关的儿童小说,我目前打算再写两部,同《风筝是会飞的鱼》组成“南海故事”系列。希望能跟明天出版社再次合作。
(责编:肖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