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书店,重塑城市空间

作者:胡一格   2020年04月0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建筑师该如何面对那些通过链接互联网而生活的人们?——只有作为人与人会面的场地,作为人共同记忆的载体,建筑才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书店,正是这样的空间。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说“建筑是一场冒险”,那么作为冒险者,需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走在这场冒险游戏中。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职责是创造美丽的形式,而在有人看来,“是将建筑与文化以一种有活力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独立建筑师胡徐辉,生于1979年,拥有丰富的书店设计经验,知名书店品牌“無料书铺”多个直营门店皆由他亲自设计。他一直认为“文学是时间艺术,建筑则是空间艺术,但作为装载文学的容器,书店也可以引入时间。”

胡徐辉,1979年生人,受爷爷影响选择建筑,杭州求学,上海工作

2008年回家乡实践,2016年回学校任教,2019年成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创造空间里的时间

“建筑到底是不是时间艺术?”这是胡徐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说道“这么多建筑师在创造空间的同时迷恋着电影,幻想着像电影导演一样操控时间。但在越来越高效的即食影像时代,大家都没有耐心等待,建筑空间变得越来越舞台化。一个个片场的叠加让人们手中的手机一直高举着,真实物理世界的公共空间还剩什么和手机战斗,期待陌生人的意外回眸,还是三维空间的沉浸感,又或是持续性时间带来的四维体验。”

他始终认为:“持续性空间最好的样本是通道,是线形空间。”

如何吸引人们去面积不大的二楼,要么终点很美好,要么过程有意思/無料书铺五马店

连接两个阶层的隐藏的地下室通道/《寄生虫》

 

用了15年完成的救赎通道/《肖申克的救赎》

挤压空间,创造高密度和小尺寸

胡徐辉最新的书店设计为“书盒1670”。据了解,书盒1670坐落于浙江温州南塘旅游风貌区的1号楼,是無料书铺&叶同仁·滋养有方联合的生活空间,也是国内首次将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碰撞现代设计的书店。其中入驻了12个精选品牌,包括生活美学、中医非遗、创意设计、儿童娱乐。他是如何有效规划空间,发挥“书籍连接空间”的作用,如何将功能重组,让“书店”不只是“书店”?

他介绍到:最好的商业空间原型就是夜市,也就是在一条已有的交通线上再叠加密集的商铺,从而创造一种小尺度的,被商品和人群簇拥包裹着的空间气氛。所以,书盒的概念是在原有场地里走道的地方,置入了一个装满了书的盒子,用它来挤压空间,创造高密度和小尺度。

书盒是连通器,连接各个商户和上下空间

书盒1670地理位置优越,边上接着城市广场和步行街,在设计上就不能只考虑建筑内的2500平米了,还要去考虑如何激活周边的场地,这时就需要一条环线,用它来串起室内、北侧广场和西侧的沿河步行街。

将西北和东南两侧外墙改成玻璃折叠门,在节假日完全打开,依靠外摆市集形成一条商业环线,而书盒作为“夜市”本身就是环线市集的一部分。出于建筑的公共性考虑,风貌街对立面控制较严,因而只去掉了沿街立面上原先的窗框。但正是透明性的增加让人们可以身处建筑之中,又能自然地享受着城市的气息,仿佛走在室外的街道上,很难分辨哪里是外哪里是内,建筑的实体就变得不被知觉了。

因南塘书盒项目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店,有很多其他商家在里面,书店和各个商业业态的融合连接是关键,分分合合,既要独立又要相融。所以这个盒子就不是四面封闭的了,它应该是一个连通器,连接着一楼二楼,连接着各个商户。

地域性带来的设计感

胡徐辉在杭州读完大学便去了上海一家外资事务所工作,当时在上海的老板经常会突然搬张椅子坐在旁边,和他聊很多项目以外的建筑学。他表示当时工作也忙,但那种忙碌的状态下的“瞎扯”会让人保持思考。

上海,温州两地不同的工作方式确实让他对建筑的地域性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现有人们能看到的媒体上出现的建筑师绝大多数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小城市确实在技术资源和设计需求度上有所欠缺,所以他也会特别关注那些同样在地方工作的小事务所,看他们如何面对。他解释道,设计思维上确实很难不去关注地域文化,但地域性有时候反而可能是让外来设计师更有感觉,深处其中反而不易察觉,更何况现在大多数的小城市乏味而雷同。毕竟,建筑师应该消解自己的设计风格,风格看似个人,最感性,但某种层面上也最产品化。

中央公园的超现实存在/边界的能量

“不管怎样,本土的思想滋养一直在塑造着我,不管最后你反抗还是顺从。但我相信设计思想并不会局限于一地,哪怕是在纽约的设计感悟同样可能适用于中国的乡村,反之亦然。”他这样解释道温州本土文化对自己设计理念的影响。

重塑边界,建筑一直存在

建筑师该如何面对那些,通过链接互联+网而生活的人们?这些生活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潜在”的人们,如何将这些“潜在”的空间与真实的建筑相集合,打破现代建筑的范式?胡徐辉认为“只有让能量在边界聚集”才可以走出新的历史,不管是弱化边界还是加深边界,边界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如同中央公园之于曼哈顿,高密的都市边上接着有浓度的自然,从而保持两种生活(都市与自然)的纯粹,两块区域的纯粹也提升了边界的能量。

都市中建筑的边界也在消失。城市建筑化,建筑室内化,建筑越来越大,在地铁之城,空间远近的衡量尺度不再是距离而是时间。彼此很近的住区,可能对市中心来说远近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通地铁。现在人与人的边界也界定不清,现在是人人想耍个性却最没个性的时代,人摆脱不了人群的影响,人与人距离越近,信息越分享越没个性。

“空间不会消亡,功能会越来越消亡,建筑会逐渐被互联网取代。因而只有作为人与人会面的场地,作为人共同记忆的载体,建筑才会一直存在下去。”

黑暗中创新

“创造性的工作就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你需要足够勇敢,不总是找寻安全地带”胡徐辉这样解读建筑设计的创新。

“我们很难去凭空原创些什么,我觉得我更喜欢为已经存在的事物去建立新的关系,流行音乐的理念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故事,而是以一种新的有趣的方式再次讲述同样的故事。我希望把这些熟悉的场景带回来,但只是让它们看起来完全不同。”

认知与更新

胡徐辉在体制设计院呆过十年,这十年的时间对他设计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设计院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建筑不是一个人的创作,好的作品需要整体资源的配合,绝大多数优秀的建筑师多集中在资源更齐备的大城市中。地方体制设计院可能那个环境会让你缺乏完整的设计理念,他们更需要设计师成为可以操控各种类型项目、各类业主、创造尽可能多产值的多面手,会比较难产生”作者性“,即基于专业价值观及个人性的连贯特色。但现在自己做了自己的事务所后,反倒更钦佩那些在体制设计院中,坚持在一线,仍充满建筑学主张的设计师们。

最后他坦言“建筑设计需要一场冒险,也需要设计师足够的乐观,我们都说追求先锋,但其实这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去坚持,我们不想陷在乌托邦幻想里,也不想沉溺在自我的美学世界,我们希望能以更社会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将建筑以一种更具活力的方式参与到城市生活之中。”

(本文编辑:宪爽)

作者:胡一格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