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转移线上,出版社收投放量是否需要重新考量?办好线上馆配会,既要充分显示出电子商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要确实保证出版物内容质量、服务质量。这对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9时代出版·中国书店年度致敬活动(日照书城)
感谢以下受访人
三秦出版社社长支旭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
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赵石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
中国经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石化出版社总编辑毛增余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
春季馆配转移线上,收投放量是否有新考量?
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是馆配界一年之春的首场重要活动,带有风向标意义。3月份春季馆配会更为重要,因为可以决定全年。馆配是大面积的人员聚集,春季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使得今年的馆配会无法按原方案举行。但如果延迟到四五月份,又会影响到下半年的节奏,整个出版节奏都会往后推迟。
在此情况下,全国馆配商联盟提出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举办线上馆配会的设想和方案,定于3月30日-4月3日采取“线上采购”模式举行。把线下的馆配会改为在线上举办,两者比较大的区别是:线下举办现场感强,各类交流活动可以面对面,看样订货直接下单,馆配商的服务看得见,摸得着,现场采购情况即时发布,实时更新,有打擂台的兴奋和冲动。改为线上举办后,线下馆配的业务环节必须要完成的手续以及馆配商提供的服务项目依然一个不能少,这对平台技术开发和数据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显然,在防控疫情的形势下,举办线上馆配会是明智之举,也是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有效之举。办好线上馆配会,既要充分显示出电子商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要确实保证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服务质量。这就对馆配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今年有些出版社的收投放量可能需要重新考量,因为此次疫情对一般图书整体市场的影响较显著,至少会减少二三月份的销售量,很多出版社纷纷加强了电商营销渠道,但一般图书如果依然按往年的量进行投放可能会形成库存。
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赵石定分析,疫情对市场类图书做得出色的出版社影响会更大。相对而言,对市场程度不是很高的出版社影响会小些,尤其对专攻各类政府基金支持项目图书的出版社影响不会很大。不过,此次疫情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首先,全国出版社供应的市场类图书估计会有所减少,一方面很多既定出版的图书因印刷厂复工延迟而影响了出书进度;另一方面因实体书店销售大幅下滑而影响投放市场的品种量。其次,即使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出版社,因疫情原因,各类支持出版的财政资金投入会有所压缩,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出版社的收入。唯一有效改变或者消除影响的方法,只有加大数字化出版力度,全方位推进线上营销、加大电纸书出版、策划精品网课,是该社今年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现在正集中全力把上半年的重点图书赶制出来,规划好营销、印刷等方方面面。物流畅通后,就迅速推向市场。比如为即将到来的馆配会、4月份的阅读季、618、六一的促销等做好准备,争取将更多的产品投向市场,尽力弥补损失。
“不排除疫情对图书市场会产生有利影响。在此期间,大部分人都居家隔离,或许这将推动更多的人放平心态,培养阅读纸质书的习惯,由此将对图书销售营造一种有利的局势。” 社长刘国辉说。他认为疫情会带来一个科普书的小高潮。“此次疫情暴露了国人科普意识不足、科普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科学素养缺乏,听信疫情谣言,过渡无端恐慌,误用迷信偏方,违背自然规律……种种现象都表明全民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思想仍然有待加强。这对以科普读物为主的出版社来说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显得很乐观。
通过这次疫情爆发以来各发行企业的表现不难看出,融合发展快,技术储备充足、经营模式多样和业态多元的企业,能根据疫情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状况,反应积极,迅速调整产品线,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春季馆配会在极短时间内能够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快速转移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中国有句老话,“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次疫情再次给出版企业敲了警钟,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特别是依托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线上化指挥棒如何影响数字产品和数字营销平台的搭建
近几年电子书、数字出版、音频与知识服务产品发展缓慢。适逢疫情,各出版社今年会更多地考虑丰富电子书或音频产品内容吗?数字化是否会因此进一步加速?
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有成本低,不会造成库存等优点。比如电子读物可以跳过印刷厂印刷、物流运输和书店上架等环节,直接面向读者,在成本控制上有明显的优势,而且也已经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即使没有疫情,多年来数字产品和数字营销平台的搭建也一直是大家思考的问题。疫情来了,就成为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各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参差不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今年刚开始重点抓数字出版编辑部,“因为我社从领导到编辑大都是美术学院毕业,很擅长画画。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也在开发新的选题。对我社来说,数字出版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变大家的观念,提高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运用,确立数字出版意识。”社长杨惠东说。目前该社正就“现代纸书”数字内容与瑞士方进行合作。
未来图书出版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的传输实现制作、分发和上线,这对未来出版流程革新有重要意义。多家出版社纷纷表示未来会加大与各大平台的合作力度,探索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渐渐加大线上产品比例,适当减少传统纸质出版物,加大力度做电子书,推进将其他一些技术也都尽量运用起来,比如用AR、VR做课程、数据库、电子书等。以前只能在传统图书上加些新媒体元素,比如融合公众号、视频、音频等,现在可能会反过来,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宣传都更靠向数字化产品主体。
中国经济出版社近几年开始重视知识服务工作,2018年开始主抓“图书+”(内容+融合出版),在出版图书《他们正在改变中国》的基础上,拍摄同名纪录电影进行线上传播取得良好成效,打造了《他们正在改变中国》知名IP。该社对全员编辑进行培训,开展基于RAYS 系统的“现代纸书”出版运营模式尝试;对重点图书进行有声书开发;加强了数字化基础工作,把所有纸质书都转化成电子书,为数字服务、知识服务做准备。
过去一直讲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三秦出版社社长支旭仲觉得现在已经迫在眉睫,可能下一步都得朝这个方向扭转。“疫情对我们影响较大。过去我们一些古籍,文史类大部头纸质书销售比较缓慢,可能以后主要在数字图书馆或数字资源库里出现了。 下一步出版社预计会在数字化领域发力。我们本来专门有数字部,下一步还要充实力量,再多做些内容。”他透露。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数字化的加速是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阶段,从数字化开始至今,可以说每年都是新的加速过程。如果只靠数量来判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必然是武断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的内容。高质量的内容是灵魂,先进的技术是支撑,快速高效的形式是推广媒介。要在上层设计、内容甄选、读者阅读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加速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期间还要注意应用好现有的数字产品和技术,提高融合发展与主业的结合度,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做好配套数字产品的开发。出版社可以对原有版权内容进行梳理和确认,挑选出可数字化和市场化的优质内容,并运用平台技术进行电子书、有声书的尝试,推进并服务于传统出版转型升级。
多数出版社将数字出版列为今后重点内容,抓有声读物出版,并加强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期待把数字出版再提升一个档次。
数字出版可以满足读者需求,符合市场需要。在资质和出版规矩的角度也都更加灵活。从方向和思路上讲,选择数字出版没问题。
也有业界观点认为出版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彻底性改变,数字化不会一蹴而就,大家不可能整天拿着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而把纸质书完全抛弃。
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就提出了两个关键点:第一,融合发展和线上图书的阅读已经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此次疫情更体现出其重要性。第二,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原来有一定积累,可以趁势而上。否则还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同样认为出版需要有资源的积累。做电子图书需要内容授权、内容采集,并不像以往简单的把文字转成电子形式在手机或移动端阅读,有些电子书不是有阅读器就能跟得上。所以目前阅读模式发展还不太成熟,未来还会有新的变化,等它真正成熟之时才会带来阅读的大革命。
总而言之,出版业一定还是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如果社会整体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出版肯定也是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社会的需求,读者的需要,也决定了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本文编辑:水英;编助:牛倩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