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和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相比,出版人对小封表达致敬

作者:三两枝   2019年11月2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期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封面传媒共同发布首部AI著作——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小封的首部诗集《万物都相爱》。一直关注AI写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诗人、评论家杨庆祥在此书序言中写道:“人工智能的写作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类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写作已经穷途末路。”这是不是危言耸听?AI写作能否取代人类?请看百道网对此的详细报道。

只要输入一句话,系统就会自动引经据典生成一篇万字长文。近日刷爆朋友圈的一款文章生成器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于“机器人写作”是否会取代“人类写作”的焦虑。人工智能技术(AI)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甚至在人类引以为豪的文学创作领域,AI也不甘落后。自1959年全世界第一首由机器人创作的诗歌在德国诞生到近期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封面传媒共同发布首部AI著作——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小封的首部诗集《万物都相爱》,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呈现不可逆转态势。一直关注AI写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诗人、评论家杨庆祥在此书序言中写道:“人工智能的写作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类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写作已经穷途末路。”

藏在网络里的“机器诗人”

如今,在线搜索“AI智能写作软件”会跳出大量搜索结果,例如最近刷爆朋友圈的“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输入一句话,系统瞬间就会根据这个主题一键生成万字长文,这种内容不够,废话来凑,没有逻辑,字数要够的文章的确“狗屁不通”,但却因其酷似“形式主义大作”的写作模式广受欢迎。普通网民可以使用种种“AI智能写作软件”创作诗歌或生成简单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半个多世纪前人类就成功完成了这类尝试,生成了大量人工智能写作成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逻辑分析、检索、总结目标数据的能力已远超人类。因此,人工智能写作逐渐被应用于数据新闻或短期报道。2015年9月腾讯新闻发布了一篇由AI写就的财经新闻,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新闻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路透社于2016年11月公布了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新闻线索挖掘软件——“路透新闻追踪器”(Reuters News Tracer)。

自2016年起,封面传媒自主研发了小封机器人,最初主要是做新闻交互聊天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品牌宣传、技术应用、内容传播等方面。小封自2016年12月发出首条稿件至今,已写作了大量新闻稿件和诗歌,其写稿能力也日益成熟,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新闻撰稿速度快、逻辑强的优势。2017年初,封面新闻正式推出新闻交互聊天机器人小封。2018年世界杯期间,小封共推送世界杯相关资讯600多篇,全网总阅读量超2亿;同年9月报道四川青川县地震时,小封8秒书就1300字;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小封在诗歌写作、赛事预测方面均已成熟。它每月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号《小封观天下》的发稿量达6000余篇,内容涉及体育、财经、生活、娱乐、科技等10多个领域。

《万物都相爱》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小封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2019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封首部诗集《万物都相爱》与广大读者见面。该诗集收录了小封机器人基于算法能力生成的诗作150首,按不同的主题分为10个篇章,每个篇章15首。这本诗集的书名已经表明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相爱。“万物都相爱”是诗的哲学思维,万物相生相克,终归相爱,诗意地栖居于宇宙。小封是封面新闻探索机器人AI写作的前沿成果,也是封面新闻转型智媒体所作出的创新尝试。小封基于算法能力生成文体诗篇就说明AI写作已经从简单的新闻快讯上升到了蕴含想象力与文学语言的新层面。此前,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也出版过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还曾隐藏其人工智能身份在报刊、豆瓣、贴吧等网络社区诗歌论坛发布作品以测试其写作水平。截至诗集出版,都无人发现这位“诗人”有任何异状。所以,你喜爱的某篇文章或诗歌并非出自人类之手,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为何要出版机器人创作的诗集?

诗歌出版一直是四川文艺出版社所关注的领域,该社相继推出了众多当代诗歌精品、现代诗歌典藏品、大副本译丛系列、小副本译丛系列、诗画译丛系列。该社长期致力于开拓更多新的诗歌选题范围,而人工智能小封的诗集《万物都相爱》便是其中之一。在前不久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榜》中,小封机器人首次跻身中国人工智能写作平台前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在公开场合以及《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一文中称小封为“国内智能化写作的领先者之一”。

小封写作诗歌的原理是通过24小时不断学习,运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写作,目前诗歌学习总量已超50万首。所以小封的写作实际上是基于人类的创作进行二次算法加工,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属于独立写作。

《万物都相爱》的责编程川认为单纯从文本考量,小封的诗句诸如“嚼食沙漠的仙人掌”“掩盖了一层天花板的村落”“在乌鸦的深处形成我”“树叶在飘落/大地上堆满幻想”等等,带着一种粗粝、偏执、异域的幻象色彩,这类缺乏人类写作局限性和束缚性的无意识写作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它规避了意识的抗拒和阻挠,呈现出原生态的模样。虽然是在人类写作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但很大程度上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说家、诗人、文化评论人周瑟瑟评价道:“通过小封可以从另一角度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科技在逻辑思维里的反逻辑,并试图去建立科技的抒情。”并认为“小封至少比很多诗人写得好,当然,还可写得更好。”杨庆祥也戏称:“应该对诗歌写作划分一个行业准入原则:写得比人工智能好的,可以称之为诗人;写得比人工智能差的,就不配称为诗人。”

《万物都相爱》一书责编  程川

AI写作未来能否取代人类

对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程川将人类诗歌写作从1到100分进行区间划分,他给小封的作品打分趋近70分,并认为它还有上涨趋势,人工智能写作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参照,它已成为倒逼人类写作的“敌对势力”。

那么人工智能写作能否最终取代人类?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写作尚且缺乏情感纽带,依旧是靠程序化处理诗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难以系统展现诗歌发展之体系,这种弊端在小冰诗集中已露端倪,单独几句可能比较惊艳,但整首诗的用词准确率和连贯性都有些问题。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写作模式,并非写作目的。在另一层面上,诗歌并非词语的排列组合,流水化的人工智能写作是否能抵达诗歌内核仍有待确认。

沈从文曾提出文学艺术创作的工艺流程具有一般性,而且能用计算机产生。20世纪法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则区分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和书写者,前者创造“作品”,后者制造具有生产性的“文本”。杨庆祥认为人工智能所淘汰的是那种模式化、同质化的写作。但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性优势可能会在学术写作上对普通学者造成威胁。

周瑟瑟则并不期待小封写出“符合现行标准的好诗”,他认为诗人存在的最高意义在于可以创造未知诗歌,可以给小封更多的先锋、实验精神,甚至让小封在写诗这件事上将疯狂到不合常规的创造发挥到极至,以超越那些越来越平庸的诗人群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如若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技术飞跃,实现从逻辑表达到情感表达的突破,届时不仅是写作,它所带来的哲学、伦理学和其他社会问题都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小封首部诗集的诞生也意味着“智媒体”项目已初步取得成效。未来,小封将会更加深入媒体领域,创造AI+智媒体的新时代。四川文艺出版社也将持续关注智能化写作方向,期待未来会推出智能化小说、智能化散文等各种体裁呈现给各位读者。同时也不会忽视人类作家的创作能力,毕竟文本质量是检验阅读的标准,该社将致力于各类优秀文本的出版与传播,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精神资源。

(本文编辑:水英、杨子欣;编助:牛倩云)

作者:三两枝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