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占据童书第一大细分市场的少儿文学,一直存在顶级作者圈层化的问题。打破圈层,引进新生作者力量是参与童书竞争的557家出版社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更多关照现实、启发儿童成长的选题,也是出版社努力的方向。新蕾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的儿童文学《泥土里的想念》,即是一个引入新作者、开发新选题的成功案例。
《文学大师班系列:泥土里的想念》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作者:宋安娜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占据童书第一大细分市场的少儿文学,一直存在顶级作者圈层化的问题。打破圈层,引进新生作者力量是参与童书竞争的557家出版社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更多关照现实、启发儿童成长的选题,也是出版社努力的方向。
新蕾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了儿童文学《泥土里的想念》,作者宋安娜曾是《天津日报》高级编辑,天津作协签约作家,于2017年—2018年写作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该书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犹太孩子在中国天津生活的故事,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书中一群鲜活而又勇敢善良的人们,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一种超越国界的温情及想念,都传达了人们对爱与和平的向往。
据悉,该书已成为天津市作协文学院重点扶植项目,并入选2018年中宣部81种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目录。
《泥土里的想念》犹太孩子在天津的故事
《泥土里的想念》故事发生于1937年—1941年。犹太女孩撒拉与父亲米勒一起生活在天津。她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为她雇了一个保姆“阿妈”。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阿妈请假回乡却从此失踪,撒拉非常想念她,便把阿妈在端午节给她做的老虎褡裢埋在泥土里。因为她记得阿妈说过,想一个人,就把那个人留下的念物埋在泥土里,这个念物如果被人挖出来,它就会带你去找到想念的人。她发现老虎褡裢被房东的儿子、双胞胎兄弟金宝和银宝挖走了。哥俩得知了撒拉的想念,决定陪同她去寻找阿妈。从此,三个孩子开始了冒险的旅程。
作者宋安娜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在搜集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脚步穿梭时空,和撒拉重合在一起。“我和撒拉是一条街上长大的,我家与她居住的福康里只隔一个路口,上学、玩耍,我们的脚印常常重叠,尽管我比她晚出生二十多年,但当我于本世纪初开始打捞犹太人在天津百年生活史这艘沉船,开始用文学和历史研究两支笔去激活这段历史时,撒拉就走进了我的生活。”她说。
偶然得知犹太人在天津 “我要打捞一艘历史沉船”
《泥土里的想念》的创作基于宋安娜多年来对天津犹太人历史的研究。
近代,天津曾经被九个列强瓜分,设有九国租界。一个偶然机会,宋安娜得知天津在二战中庇护了许多犹太人。上海、哈尔滨也庇护过犹太人,他们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研究那段历史。但宋安娜没想到,天津在这方便几乎是一片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天津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几乎没有关于犹太人在天津的专门介绍,天津史学界没有研究这一特殊人群、特殊历史现象的专家,甚至近年编撰出版的天津史大全《天津通志》上,也没有关于犹太人的记载。好像这些犹太人不曾存在过,好像这段历史没有发生过。但她坚信,“历史是最尊贵的,任何物质与精神的产物都不可能涂抹掉它固有的风采。”
于是,以作家与记者双重的禀赋和使命感,宋安娜决定亲自来做这件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打捞一艘历史沉船”。
宋安娜最初到公安局查找老档案、埋头于旧报纸、在档案馆翻越旧资料,到后来千万百计要与现居海外的天津犹太人取得联系,终于为研究找到突破口。
“我听说在以色列有个原居中国者协会很活跃,会长考夫曼先生联络了全世界曾经在中国居住过的犹太人,与中国建立了友好的来往。他为我搭起了与海外天津犹太人之间的桥梁,我与他们建立了网上通信联系。然后,我拎着相机奔走于天津的大街小巷,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寻找那些曾经留下过犹太人身影的街道,那些曾经为犹太家庭挡风避雨的小洋楼,昔日影像渐渐清晰……”宋安娜回忆搜集历史资料的经过。
2004年,由宋安娜编撰的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天津》出版,第一次以老照片的形式向世界揭示了这段历史。2007年,她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以中英文版方式向海内外发行。2014年,以犹太人百年天津生活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十城记》入选中国文艺创作精品出版工程。
纯粹、愉悦地为孩子们写历史文学读物
新蕾出版社社长马玉秀看到宋安娜此前出版的作品时,一瞬间就决定立刻找到她商量写一本少儿文学作品。写童书这件事,并不在宋安娜此前的写作计划里,但“给孩子留下珍贵的故事和做人的品质”打动了她。
“这段历史,这份天津人民的善良、大爱情怀需要孩子们去认识和理解,尽管我此前从来没写过儿童文学, 但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经常给他编故事,一直有创作的感情。”她说。
一旦开启少儿文学的创作之旅,宋安娜就在其中收获了别样的写作体验。在创作过程中她发现,与之前写作不同,她要时常惦记着自己是在给孩子们写故事,“尽管你知道战争是那么残酷,会杀那么多人,会血流遍地,但在儿童文学中要回避这些。在创造给孩子的东西时,内心要有一种平静和纯粹。你如果想去发泄、去抱怨、想去玩,那你的东西就不适合儿童读。”
宋安娜说,写儿童小说是一种享受,仿佛回到童年,不知不觉中,心灵就变得单纯,目光也变得单纯,文笔也有了追求诗意和优雅的冲动。“福康里小院的海棠花树、墙子河堤上的春夏秋冬,甚至印象中市井上、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都回荡在脑海里,我精心打磨文字把这些呈现出来,与孩子们分享”。
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
宋安娜写作童书还有个优势,在过去将近20年的研究中,她到过多个国家亲自探访在天津出生成长的犹太人,他们所回忆的内容都是童年生活,宋安娜手里有许多“犹太孩子”的素材。
她采访过一个位名叫索尔人,他的电子邮箱命名为“天津男孩”,目前居住在美国西雅图。索尔于1921年在天津出生,十八岁时赴美国。“他给了我一张他与中国保姆的合影。那时他才一岁,穿着保姆给做的中式裤褂,头戴老虎帽。他叫她阿妈。照片中是个年轻的女人,目光慈爱安详,尤其是她光洁的前额,那光洁竟能穿越90年漫漫历史尘埃。”后来,照片中的“阿妈”成了宋安娜《泥土里的想念》里阿妈的雏形。
另外一位受访者,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塞穆尔·米勒从小在福康里长大,他每年都要回到天津,去福康里曾经住过的房子门前台阶上坐一坐。认识塞穆尔·米勒后,宋安娜听他讲了许多童年的故事,“他说忘不了童年玩伴儿金宝、银宝,希望能找到他们,但年代太久远了,福康里物是人非,很遗憾最终没能找到,但这两个男孩儿却蹦跳着来到我的小说里,与主人公犹太女孩儿撒拉共同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犹太女孩撒拉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图书出版后,有读者感觉到《泥土里的想念》主人公犹太女孩撒拉过于中国化,对此,宋安娜有她的理解。
“撒拉不是《安妮日记》里的安妮,她是第三代犹太移民,她在中国的城市天津出生,虽然母亲早亡,她却得到了天津阿妈无微不至的呵护。”宋安娜说,战争降临,面对残酷、身处艰难,她与天津小伙伴金宝、银宝紧紧依偎,她身边有阿妈、小马哥哥、二房东张太太,是他们张开臂膀为她挡风遮雨,是他们将这跨越国籍、种族的人间大爱赋予了她,同时,她幼小的生命也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使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都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天津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义气干云的气节和火爆热烈拥抱日子的生命态度,都影响了撒拉。
在故事中,撒拉喜爱老虎褡裢及一切民间艺术,笃信“泥土里的想念”这个民间俚俗;她与金宝、银宝同甘苦共患难,帮助犹太难民勃曼叔叔走出精神阴影,用浴缸船为水灾难民送去食物;在日本占领军的刺刀下,她勇敢地挺身而出,维护了文法学校校长马林斯基的人格尊严。
当她终于找到阿妈,准备扑向“霸占”了阿妈的日本女孩儿时,那女孩儿前襟上飘飞着的老虎褡裢令她戛然止步。那一刻,她深深地领悟了阿妈的爱,一位母亲对幼小生命的怜爱。这是超越一切罪恶、仇恨的人类大爱,也是这位中国母亲以天津文化的独特方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她的。
所以,宋安娜说,撒拉是“这一个”,她也只能是“这一个”。
让孩子们读历史 识大爱
《泥土里的想念》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讲述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复活”了一群鲜活而又勇敢善良的人们,并表达出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一种超越国界的温情及想念,传达了人们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并告诉孩子们现在的平静生活是多么珍贵。
宋安娜在采访中强调,她想通过这段历史展示中国人在危难的时候伸出的援手,通过这段历史建立的深厚感情,告诉孩子们有这么一种爱,而且能够弘扬人类的这种大爱。
她希望《泥土里的想念》能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让小读者们不仅喜爱书里的人物,感受故事传递的人间大爱,也能通过它,激发起他们最初始的、最稚嫩的,对于文学审美的兴趣。
在采访的最后,宋安娜透露,目前她的第二本儿童文学正在创作中,内容也与犹太人在天津的历史有关。今后,她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童书的创作中。
(本文编辑:安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