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傅聪》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著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提起傅雷,人们马上会想起《傅雷家书》。到目前为止,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信集共发行了一百多万册,很多人都深受书中思想的影响。那么,傅雷和儿子傅聪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他为什么要写下《傅雷家书》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四川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傅雷与傅聪》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叶永烈,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年轻时创作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60后到80后的读者都应该熟悉。他最主要的著作,是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以及《毛泽东与蒋介石》。
《傅雷与傅聪》是作者采访了傅聪、傅敏两兄弟,以及傅雷的二十多位亲友后写成的。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还去上海市公安局查阅了傅雷的死亡档案,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79年4月,傅雷夫妇追悼会在上海举行,他们的儿子傅聪在离开祖国多年之后,终于从英国归来,为自己蒙受冤屈而死的父母送行。也就是在这时,作者开始关注这一对特殊的父子。
1985年7月,作者在上海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傅雷夫妇的死亡档案,其中包括案情报告、验尸报告、傅雷和朱梅馥遗书,以及其他相关物品。这份档案是关于傅雷夫妇之死的最详实的历史档案。档案一开头,就清楚地记录了死者的身份和死亡原因——傅雷夫妇都是上吊而亡。
傅雷和朱梅馥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客居伦敦,次子傅敏在北京工作,当时只有保姆周菊娣陪在这对夫妇身边。就连傅雷夫妇的骨灰,也是这位保姆和其他亲属、热心读者共同努力,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分子”。十年浩劫中,傅雷和妻子朱梅馥经受了无数的诬陷和迫害,但他依然活得坦坦荡荡。在1963年6月2日给傅聪的信中,傅雷列举了古今中外莫名受到指责的多位名人,然后说:“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可惜的是,他自己没能等到那一天。
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傅雷翻译的著作足足可以摆满一整个书架,但他最喜欢的作品,恐怕还是他的儿子——傅聪。
1934年3月10日,傅聪出生在上海的巴黎新村。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傅雷继承了“严教”的育儿方法,在面对傅聪时,他是一个严父,用纪律规范年幼的傅聪的行为。他乐于做儿子的园丁和警卫,早早地就开始琢磨该怎样为傅聪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航道。傅雷深知“选择不当,遗憾一生”。他本来想让傅聪学习绘画,却无意中在儿子心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于是,傅雷亲自为傅聪找来了钢琴启蒙老师——数学家雷垣。教了几个月后,雷垣评价傅聪“有一对音乐耳朵”。
大喜过望的傅雷夫妇狠心斥资租来了钢琴,傅雷还亲自为儿子抄写五线谱。傅聪看到钢琴心花怒放,每天放学后都会开心地扑在钢琴上练习。不过,贪玩总是小孩子的天性,渐渐地,傅聪的热情有些消退了,居然在练指法的时候看起了小说。傅雷大发雷霆,让傅聪非常害怕,教训完之后,傅雷又耐心地给傅聪讲了很多大钢琴家的故事,激发了傅聪想要成为一名钢琴大师的理想。
为了让傅聪专心学琴,傅雷将儿子“从小学撤回”,和专门请来的各科目老师一起教他文化课。他曾编写了一本“发行量”仅有一册的语文课本给傅聪,帮傅聪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同时也让傅聪接受到了中华民族古典哲理的熏陶。
1952年2月,18岁的傅聪首次进入乐坛,在兰心剧场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从此以后,他像一颗新星在乐坛冉冉升起,逐渐成长为一位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但在1958年,傅聪因为一个历史的误会出走英国。他的这次出走对已经被划为“右派分子”的父亲傅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据傅聪回忆,他当时出走是被逼上梁山。如果他在结束波兰的留学后回国,可能会面临“父亲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的局面,而他与父亲傅雷都不会这样对待彼此。可这却让傅雷遭受了双重的痛苦。这对父子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十个月,在恢复联系后,傅雷给傅聪的第一封信就是教导儿子毋忘祖国,永远维护祖国的尊严。
看着父亲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傅聪对父亲更加崇敬了。他为自己定下三个原则:第一,不入英国籍;第二,不去台湾;第三,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
此后,这对父子分隔两地,仅靠书信联络。他们一直做着骨肉团聚的美梦,可惜这场梦一直没能实现。直到1966年11月,傅聪才从法国的一位朋友那儿辗转得知了父母的死讯,他的脑海中开始不断回响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傅雷与傅聪》这本书以真实的资料和访谈记录为写作基本,再现了傅雷一家的真实生活和亲友们对他们的评价。此外,这本书还是解读《傅雷家书》的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傅雷家书》的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些书信的内容。
(本文编辑:木舟)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