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郑丁葳:从“卖产品”转型为“知识服务”

作者:郑丁葳   2018年10月3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优秀毕设】与传统出版不同的是,在一个付费专栏出版结束之后,知识服务活动才刚刚开始。未来,如若有机会,我很希望能够制作一些知识订阅专栏,把我们的教育资源放到网上进行售卖,通过这种方式聚拢用户,形成社群。

(封面图片来自:“新时代杯”2017时代出版·中国书店致敬活动(言几又上海长宁来福士店))

连续4周听了(百道学习)方军老师的知识付费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图书出版正在向知识服务转型,出版1.0是传统出版,以印刷方式交付;出版2.0是数字出版,以数字方式交付;出版3.0是知识服务,以服务方式交付。

知识服务来源于书本,是书本内容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比较知名的知识服务平台有:得到、喜马拉雅FM、知乎、分答等。付费订阅专栏是一种新兴的赢利模式,大部分都是以文字加音频的方式呈现,它将一本书拆成几十节或上百节的内容,并录制相应的音频,在得到app上,源自一本书的内容开发出的课程,一个课可以卖出四五本的总价,赢利空间比畅销书还大。付费订阅专栏产品的特征是:顶级头部、原生性、体系化。它像书一样给读者提供明确的价值;像媒体一样每日伴随;像课程一样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付费订阅专栏的售卖渠道主要有三种:1.与既有平台独家合作;2.通过自己的微信号直销;3.开发自己的APP做直销。传统的出版企业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在试水付费订阅专栏时期,不适合开发自己的APP做直销,虽然与既有的平台独家合作会损失一部分自主权力和利润,但是在平台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聚集粉丝,且资金需求量较少,风险较小,利大于弊。

与传统出版不同的是,在一个付费专栏出版结束之后,知识服务活动才刚刚开始。我们可以将内容IP化,推出个人专栏、教育培训、电商、书友会、自媒体、工作坊等。聚集几百万的粉丝群,形成一个生态圈,挖掘更多的产品价值。知识服务的任务是:努力降低人们获得知识的难度。在社交平台逻辑下,出版人的生存之道是“服务化”,我们要以用户为中心,减少用户需要付出的努力。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场景制作满足用户需求的“完美的半成品”。知识服务的方式可以是音频解读、社群讨论、教育培训等。

未来,出版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应该从“卖产品”转型为“知识服务”: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把用户考虑进来;不只是把书卖给读者,而是通过交互的课程,把知识传递给用户;用我们的知识帮用户解决问题,为结果负责。

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出版社应该首先争取提供头部的高品质内容,因为只有头部爆款才能承担营销推广费用,才能给一家公司带来足够多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环。头部爆款等同于畅销书,用户基础大、话题具有普遍性、内容高品质有体系、讲解方式易懂。我社今年推出的儿童科普读物,关注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针对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拓展,适用于所有少年儿童,如若有权威教育专家进行解读,极有机会成为头部资源。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数十场的线下教育活动,问题在于未能对这些参与活动的用户建立有效的联系,未能形成一个互动社区,略感遗憾。未来,如若有机会,我很希望能够制作一些知识订阅专栏,把我们的教育资源放到网上进行售卖,通过这种方式聚拢用户,形成社群。

我社的“哲人石”书系已经有了10年的历史,收纳了100多个品种的科普图书,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该书系是一系列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科普图书,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受众相对较窄,然而,那些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属于长销类图书。如若能够对这套书系的用户进行组织引导、建立社群,那么这些用户间的互动将有助于激发专业学者的科普创作热情,产生更多高品质的科普作品。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收听方军老师课程的笔记和心得,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称为学习小结,关于设计,想得还是不够多。为了完成这篇小结,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所有的课程内容,也有了更多的收获。非常感谢方军老师的点拨提醒,令我如醍醐灌顶,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郑丁葳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