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近日,由金城出版社推出的《顾城海外遗集》散文卷《半梦》已经正式在各大书城及电商网店上市销售。这是继小说卷《英儿及其他》、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哲学卷《生生之境》后,金城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部极具分量的顾城作品集。
《半梦:散文卷(上下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顾城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顾城,“朦胧诗”诗人,一个被谜包裹着的人物。1987年5月29日,顾城夫妇自北京飞德国明斯特,开始海外生活,次年移民新西兰,1993年10月去世。在这短短的6年中,顾城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没有发表,它们大多被收录在读者看到的6卷9册的《顾城海外遗集》这套文集中,含顾城的小说、诗歌、哲思、散文、讲演答问、访谈与对话等6个主题,全部书稿经顾城姐姐顾乡做了详细、严谨的注解,让读者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谜一样的顾城。
顾城散文全编的《半梦》
关于这一散文集的书名,《顾城海外遗集》责任编辑杨超介绍说:《半梦》是顾城于1992年在德国创作的一篇散文的题目,用作散文卷的书名,是因为它契合了这部书的总体基调——6年间,顾城在遥远的海外生活劳动、讲学、写作,但时时又梦回北京,直到1993年“顾谢事件”后自杀。似乎一半是现实,一半又是梦境。
杨超还介绍说:《半梦》可说是目前最为完备的一部顾城散文集,甚至包括了顾城的部分书信及口述整理文字。全书上下两册,将近1000页,依据内容分为“忆往”“纪事”“随感”“散谈”“书简及日记”五类,按作者所写内容的年代次序编排,从童年记事起,到遗书写就止。通读下来,说是一部顾城自传当不为过,参照其他五卷阅读,这一“传记”自有一番别致的感觉。如果说,顾城的诗是他生命历程一个一个眼神一亮的瞬间感受和印记,是许多天启时刻在纸面上烙印的闪光点,小说是他试图把其中一些有意味的原点化开、分解、再精心构造出的一段一段心思和颖悟,讲演(包括哲学卷)和访谈是他走到人群里,与人交流的心得体会;这部散文卷,就是他的生活本身,是他生命轨迹的诚实记录,也是串联其他著作的内在血脉。
在辑录这部散文集的过程中,顾乡女士在大量未刊稿件中,发现了《小说卷》遗漏的一篇顾城早期小说《在亮亮的天空下》,这次附录在本集中,补充了“顾城小说全编”之遗珠。这篇大概作于1980年的万言小说,以意识流手法的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讲故事,虚构了一个事故做结局,基本素材是他自己在厂桥街道办事处服务所的工作。本集还收录了顾乡女士详作补注的纪实文字《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此稿选载于《北京文学》1994年第7期,同年10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后来出现在网上,各本都不够完整;为有助于读者了解顾城和谢烨海外生活终结时的本来面目,经与顾乡女士协商,征得同意附载于这套“顾城海外遗集”最后。
杨超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自2015年陆续出版《顾城海外遗集》小说、诗歌、哲学卷后,散文卷一直在加紧审校,以上这几卷一直是露脊精装设计,光是纸张就有5种之多,可见这套书的用心与费力。2017年底,散文卷即将下厂时,一个坏消息阻碍了出版进度——这套书的封面所用的特种纸找不到了,因为环保原因,纸厂关停。因为是定制纸,在联系和比对了十几家厂的纸张后,效果都无法达到原来纸品的水平。无奈之下,这套遗集自散文卷开始,更换了封面用纸,改为露脊平装,但内文、腰封用纸以及版式均保持不变,以后还会陆续将之前出版的三卷用目前的装帧形式成套出版。
家庭故事里的《半梦》
1987年5月29日,顾城夫妇自北京飞往德国明斯特,开始了他们的海外生活。1988年,他们以工作移民方式,定居新西兰,生养儿子,在激流岛上买房、养鸡、画画,用顾城的话讲,经过了从“采撷业”“农业”“畜牧业”“商业”,又回归“文艺事业”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一门心思要“靠自己双手劳动养活自己”。1992年顾城接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邀请,赴德创作和访学一年;1993年3月申请到德国伯尔基金,可继续留德工作一年,他创作小说,接受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研讨会”邀请,准备并完成关于中国哲学的报告任务。但才过4个月,他们又离开欧洲,飞渡大西洋,经美国做短期停留,匆忙回到新西兰的家中。这一过程,均辑录在《半梦》中。
顾城的海外生活,因为他自动滞留国外、定居遥远的南半球,加之不愿引人注目、回归自然生活的心态,国内读者了解极少。或许可以说,他们夫妇最后的意外死亡之所以那样耸人听闻、不可思议,大概也与国内媒体及读者对其海外生活的陌生有关。即便他们的国外或外国朋友,对其新西兰的生活也很隔膜,意外发生之后,朋友们关于顾城夫妇的许多讲述,也基于他们奔波欧美、偶或交集的见闻,或种种道听途说而生的猜度,其实相当局限。
顾城在讲演和访谈里时不时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尤其在讲述自己写诗经过时,也会片断然而精彩地讲一些流年往事、海外经历,但专心写作散文,回忆过往、记录当时,主要在德国讲学与创作期间。本卷“辑一”所收15篇,和“辑四”37篇《英儿》未定稿及其附录,都写于1992年至1993年的德国栖居和欧美行旅。之所以把这两辑归为“忆往”,它们都是顾城的精心创作,以回顾个人及家人三十多年间的生活体验,尤以出国以前的经历为主,立意很明确:抚今追昔,忆往存证,为今天的生活状态、性格形塑、精神个性寻根究底,也为自己存在过、经历过的时代与社会留下案底。
“纪事”和“散谈”,在内容上与“忆往”并无根本不同,大致一是海外生活记录,一是国内记忆书写。《养鸡岁月》是这些篇目中最具特色的一篇纪事。它回忆了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新西兰激流岛生活的主要部分。顾城从过期报纸上发现那座待售的房子,到约闵福德教授一家赴岛看房子,贷款买房子,入住之后不断修补房子,以及为在那房子里生活下去所付出的各样努力,如一边种菜(农业),一边采野菜、打野物(顾城自称“采撷业”、“狩猎业”),养兔子、养羊,直到在自家午后发现鸡圈遗迹,在邻居家和集市上发现鸡和鸡蛋的价值。他们的养鸡事业,从一个小鸡圈和四只鸡养起,林间追鸡,配种孵鸡,到扩大再生产,翻建养鸡场,养到两百多只鸡,每天收获将近200个鸡蛋的“盛大”日子。再到被岛政府干预,不得不杀鸡结束养鸡岁月——顾城自述的“畜牧业”、“养殖业”、“商业”……
“辑七 书简及日记”收录45封顾城致家人、朋友的书信(含谢烨、顾乡附信),28段零散日记,还有间插在《养鸡岁月》《写给儿子》等篇目中的家信片段,更贴身地记录下顾城夫妇及孩子海外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一念一动。细读这些片段,让我们对顾城的日常生活,从收支账目,到吃喝拉撒、洗澡睡觉等等,有一些精确的了解——这是目前顾城研究的一大块空白,也是网络世界众说纷纭最无凭无据却头头是道的一段。借助这些材料,我们不难对其日常生活行迹进行一些梳理,对顾城生活里一些谜团有一个相对确实的认知。
“诗人顾城”是一个被固化了的印象,然而顾城,尤其是海外生活中的顾城,远远要超越诗人这个标签,以他散文为代表的众多作品均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这就是《顾城海外遗集》散文卷《半梦》辑录面世的意义所在。
(本文编辑:五五)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