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唐俊荣专栏】编选名人作品集,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名人佳作多的是,随手拈来即可成集;难的是正因为花团锦簇无从下手,怎样经心都难免挂一漏万。抒忱编选这个“系列”自有独到思谋。

(一)
1993年至1994年,海南出版社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由抒忱选编(梁遇春的《春雨》为文夏选编)、洪声责编、林凤仙装帧的“桂冠散文系列”出版了。
这个系列10集,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次只计划出版6集,即: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林语堂的《人生的归宿》,梁遇春的《春雨》,周作人的《谈天》,徐志摩的《落叶》和郁达夫的《归航》。出到第6集时决定再增加3集,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丰子恺的《秋》,鲁迅的《灯下漫笔》。当出完第7集,正要出第8集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出丰子恺的《秋》,改出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并且又增出第10集:胡适的《四十自述》。至此,这个系列圆满完成,它几乎囊括了解放前现代文学的散文大腕,而且明眼人不难看出,它的选编对象的重点是曾经有过争议的作家,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梁遇春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打捞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具有钩沉索隐的意味。
这个“系列”编辑手段比较到位,大32开,纸面精装,用纸、用墨和字体都比较讲究,干净利落,丰满厚实,最大的是林语堂的《人生的归宿》,50多万字,900多面。最薄的是梁遇春的《春雨》,也有13万字,7个印张。
短篇结集的书名,按通常习惯以集中名篇的篇名作为全集书名,这个“系列”除少数集子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沿用了这个惯例外,多数集子的书名并未用名篇篇名。编者另有设计。比如作为林语堂集子书名的《人生的归宿》,是收录在集子最后的作品,远没有他的《人生的乐趣》有名,然而它最能体现林语堂晚年心境。梁实秋的集子的书名《槐园梦忆》,是书中一篇5万多字,悼念亡妻的泣血之作,写于1974年8月,虽然不一定是名篇,但肯定是作者最珍爱的揪心之作。鲁迅的名篇太多,而且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用一个中性的《灯下漫笔》也算合适。
(二)
编选名人作品集,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名人佳作多的是,随手拈来即可成集;难的是正因为花团锦簇无从下手,怎样经心都难免挂一漏万。抒忱编选这个“系列”自有独到思谋。
首先名篇当然要选。像梁实秋的《雅舍》《女人》《衣裳》《下棋》,林语堂的《我的戒烟》《秋天的况味》,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许地山的《落花生》《梨花》,郁达夫的《住所的话》《故都的秋》等等都收录其中。但是一两个名篇并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的整体水准,我将这个“系列”和别的出版社的“大系”、“选粹”对比过,发现有些别人认为的名篇,本“系列”并未选入。看得出抒忱是想把散文的题材尽量放大,把作者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尽量收全,做到“五味杂呈”,多姿多彩。综观10集作品,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散文定义回到了教科书上说的,除了韵文都是散文。抒情咏物、杂文随笔、人物素描、历史纪实、山水游记、文坛论争、序跋题记、影谈书评,尽在收录之列。我们不妨以徐志摩的《落叶》为例吧:
——类似游记的有6篇,但是他很少直接写景,更不做旅游广告,而在《丑西湖》中却把西湖背面阴影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他是杭州人,去过多次西湖,然而这次造访使他大惊失色。湖里过度养鱼,把袅袅婷婷的水草咬得稀烂;雷峰塔羞跑了,断桥折成了汽车桥;哈得在湖心里建房子,大少爷的汽油船在三尺柔波里兴风作浪……不禁使他大呼:“西湖的俗化真是一日千里”,“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参与文坛论争的有四五篇。但他写得轻松自如。像书信,像聊天,闻不到一点火药呋。但他在《“闲话”引出来的闲话》里却以鲜明的态度,支持正遭围困中的陈西滢。
——属于人物素描的有六七篇,对象都是泰戈尔、罗素、罗曼罗兰、哈代之类的世界名人,但他对每一个人只抓住最关键的一两点,从不企图作出全面评价。比如《泰戈尔》和《泰戈尔来华》这两篇,他反反复复地描述泰戈尔是如何拒绝亲友劝阻,不顾年老多病,执着地来华访问,完全是出于对中国的好奇和热爱。
——悼念亲友的有四五篇,却很少有悲痛的哭泣,绝望的嚎啕,而总是情意绵绵、豁达开朗地倾诉。在《悼沈叔薇》中,他说“叔薇,我今晚在北京的寓里,在一个冷静的秋夜,倾听着风催落叶的秋声,咀嚼着为你兴起的哀思,这几行文字虽则是随意写下,不成章节……我仿佛又一度接近了你生前温驯的、谐趣的人格……比生前更谐和更密切的接近”。
——有三五篇读书札记,涉及白朗宁夫人的情诗,罗素的哲学新作,但他不谈收获、体会,而是直抒震撼心灵的感受,深邃而遥远,像他的诗那样值得细细咀嚼。
——生活随笔也有几篇,但很少就事论事,也不像林语堂那类知识小品,更多的是王顾左右,借题发挥。有一篇《求医》,其实写的是两位久违的朋友,几次彻夜不眠地推心置腹的长谈,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这个美丽的拼盘,既给了我们文学熏陶、知识营养,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
(三)
上面说的都是大师们的创作风格,他们的创作个性也是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啰嗦”和“冗长”一直是白话文的死结,越呼唤简炼,文章越长。然而这些从文言文走过来的大师们,行文的简约真令人佩服,周作人最为典型。这本28万字的集子,收录了173篇文章,平均每篇1600字,其中很多文章在500字左右,最少的只有400字,而且是彻底的白话文,连带文言气息的词语都很少用。要知道,上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潮流,使他们对旧时的文言唯恐避之不及,不像我们今天把酸不溜儿的“白夹文”当作时髦。
梁实秋的文章题目也是简炼得到家了,一般都是两三个字,最少的只有一个字。偶尔一两次也许我们都能做到,若要篇篇如此,那就是学问了。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154篇文章,标题是三个字的13篇,两个字的92篇,一个字的27篇。超过三个字的只有22篇,占总数的15%,也就是说85%的文章题目都在三个字及以下,而一两个字的题目占到总数的68%,这是个多有意思的、常人难以企及的个性啊!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