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移动阅读平台的东西相遇

作者:吴振寰   2017年03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网络出版商们和嘉宾代表相聚在“移动阅读平台的东西相遇”的座谈会上,以中国移动阅读平台迅猛发展为背景,分享并讨论了各自在创建移动阅读平台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由此引发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

“移动阅读平台的东西相遇(East Meets West on Mobile Storytelling Platforms)”的讨论会现场。吴振寰 摄影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2012年,西方传统出版业仍然专注于固有商业模式之时,大约有2500万中国读者已经开始通过手机进行移动付费订阅阅读。最初,西方出版从业人员也做了各种尝试,试图探索读者们如何在手机上订阅阅读内容,发现消费流程相当复杂,因此这一商业模式在西方未能发展。英国文学平台(The Literacy Platform)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索菲亚•罗切斯特认为这种模式或许在西方社会有一定市场。

来自阿根廷、已有15年从业经历的奥克塔维奥•库勒斯是数字出版公司Teseo的董事长兼创始人,该公司创立于 2007年,是第一家在拉美地区运营的电子出版公司,主要服务于学校和研究机构,数字媒体和数字文化类产品。在谈到科技对文学的变现形式会产生什么影响时,奥克塔维奥提到,他曾在拉美、南非、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并对盛大文学的模式很有兴趣。他认为这是中、印、巴等新兴国家市场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种重大创新。在西方国家,纸质书籍的普及度很高,比如法国,而在新型国家由于纸质书籍的成熟度没有那么高,所以读者们更容易越过这一步而直接转向电子读物。这也折射了不同地区文化、阅读习惯的差异,不同市场会形成自己的阅读出版运营体系。

这种网络出版平台能否为非主流作品的出版创造机会?

Communikat Creative的CEO凯特·梅尔不认为科技会引导文学创作,还是读者受益更大,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机会接触和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和阅读形式,不管是手机阅读还是纸质书籍,比如在Radish的读者中,以女性读者为例,从青少年到中年读者,浪漫小说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题材。读者群体的重要性因此被放到了第一位。其次是沟通机会,比如在Wattpad上有很多的社区供读者和作者交流讨论,这样读者和作者之间可以产生紧密的联系。和传统出版业相比,能够在线沟通交流正是数字出版平台的一个重要优势。移动平台可以为作者提供展示个人写作兴趣和与他人分享的平台,作者还可以通过YouTube、Instagram这类社交媒体与读者互动分享故事,这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能相比的。

在中国,很多读者专注于阅读特定读者的作品,对这一现象,伦敦书展中国事务顾问兼Singing Grass创始人刘晓爽(Alicia Liu)解释道,在传统出版模式下,文学作品一般以终稿完成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种情况下故事的篇幅往往很长,不易于阅读;然而在新生的移动阅读平台模式下,人们更容易关注短小篇幅的读物,即浅阅读。她特别强调这和西方传统出版业模式有重大区别。在中国,某些已经成名的网络作家,已经在系统地运作自己的写作团队,而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写作。她举了个例子,一位全职工作是杂志编辑的作者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体验写成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获得了30万的订阅量,现在她已经开始组建团队来写稿,随之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站并已经收到了天使投资,可能还会筹划进军电视剧行业。

盛大文学创造了这样一种商业莫斯:他们首先在自己的平台上培养年轻有才华的作家,通过大数据分析给作者提供写作的参考建议,从而创造出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用于售卖给影视游戏行业从而创造更多的收入。那么西方出版商如何看待这一模式,它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制吗?

小说阅读应用Raddish创始人兼CEO Suengyoon Lee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于阅读连载故事,他们可以通过很多社交网站、平台等渠道去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是区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分享方式。加之新兴网络平台相对低廉的价格,更加有吸引力,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他表示Radish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创造出有影响力的IP。

如果不能完全复制,那么新旧模式是否有合作的空间?奥克塔维奥持保留意见,他并不认为传统出版易于与新兴移动阅读平台融合,因为传统出版的核心始终是书籍,而这些新兴的阅读平台,书籍却未必是中心点,中国的出版商也因为网络“更快,更便宜”的特性而更为看重这一平台。刘晓爽指出,中国有部分传统出版商已经开始开拓新的营销方式,但是东西方出版面临的最大差异是,在西方世界,比如伦敦书展,参加者大多是成熟读者,而亚洲的网络阅读消费者都是非常年轻的千禧一代,年纪在二三十岁左右,所以西方传统图书业和东方新型的电子阅读的受众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加大了将此类模式复制到西方的难度。

中国人很看重品牌效应,这种效应在中国这些作家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长期工作于中英两国,刘晓爽认为在中国,很多时候当红的作家更像是一种流行符号或者品牌,尤其对于中国的八零后年轻读者来说,这种品牌对于他们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书籍内容本身。而作家们为了塑造这种品牌,会运用大量的媒体、社交网络的手段去宣传推广自己。她个人认为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非常热衷品牌效应,以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为例,在该作品中,作者创作了和传统有很大区别的纸醉金迷的故事背景,表达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尽管作品和现实的差距非常大,郭敬明和这部小说还是受到了大批读者的拥戴,并因此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形象。可以说,他的作品内容和他致力打造的品牌形象非常符合。

来自出版商的呼唤需要被聆听和分享,来自读者的心声更应该被重视。Suengyoon Lee表示,虽然连载小说仍然是移动阅读的主流体裁,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格式的作品也受到读者肯定,比如播客。詹姆斯•普林提到,或许除却文学作品内容本身,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如何从移动端的角度改善用户体验,比如让屏幕更舒适,电池续航时间更持久等。

东西方网络出版发展的不同步调折射了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但随着数字原住民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新兴的移动阅读必然还将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嘉宾们都一致认为出版市场已经因为新兴移动阅读平台的诞生和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虽然不可以准确预言或判断市场发展将何去何从,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以及保持对市场发展的敏感度,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

(本文编辑 晨瑾)

作者:吴振寰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