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公共外交有技巧

作者:钟振奋(新世界出版社编审 )   2012年04月25日   来源:百道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多国公共外交资深专家对谈的新书《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近日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收录了最近一年多时间赵启正主谈的21场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对话,其中既有对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又有沟通技巧的生动演绎,对话时双方不回避矛盾,不隐瞒缺点,真正做到了直面问题,坦诚交流。

    此书所涉及的对谈者从数量上来说有近百位,级别上也相当高(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霍利迪,英国48家集团秘书长麦启安,巴西驻上海副总领事桑帕约,日本外务省官房审议官北野充,还有哈佛、耶鲁、南加州大学的著名学者以及《纽约时报》等著名媒体负责人),均为在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方面颇有创见的专业人士,可谓名流荟萃,智者云集。

    作为一本高水平的对话集,本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话双方的互动性。直接认识可以缩短地理距离,而对话时双方产生的互动则能强化公共外交的效果。针对不同对象,赵启正会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他曾多次告诉对谈方:我尊重彼此具有的差异,从不追求完全的共识。无论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还是初次见面者,赵启正都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比如与基辛格的对话,就以祝贺其新书《论中国》英文版出版开始交流,引出了基辛格对中国问题的新见解。与库恩见面则称其为自己的老师,并称他的见解是“我所见到的对于中国为什么不会发生茉莉花革命最精辟的解释”。与《华盛顿邮报》记者见面时说“和记者交流是我的一个乐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与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谈话时则说“白求恩的贡献有公共外交的效果”,令人产生亲切感。这些言谈看似非常轻松随意,实则颇具深意。这也是赵启正的谈话容易给对方留下“坦率与开放”印象的原因。

    集聚众人的智慧是此书的另外一大特点。赵启正出访时抱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每次对话时他都会谦虚地询问对方,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什么建议,对于中国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遇到的难题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本书可以视为“公共外交大家谈”。比如说,英国48家集团秘书长麦启安先生热情推荐他的“国际声望管理理论”,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威尔逊则建议中国在美国大选年不利的环境下更应该大力开展公共外交。英国华誉传媒公司总裁沙学文的观点是:“许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中国想说的很多话翻译出去的文字还是挺好的,但是并没有转化成别人能够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填补优美的文字和价值观之间的空白,这也是公共外交的主题。”加拿大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参赞麦道伟的建议是:“对外国国情尽可能熟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对另外一种文化是熟悉的,你会发现另一种文化与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共同之处,你会认识到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面临的是一些相同的挑战,这会让双方都感觉更舒服一些。”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公共外交更应该被视为一种战术或方法,日本的外务省官房审议官北野充先生则认为:“让世界理解中国虽说很重要,但是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中国的政策又如何影响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这些也很重要。”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谈出精彩的内容,主谈者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赵启正早已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我们可以从许多场对话的开场白,从话语的铺垫、故事的穿插以及幽默的调剂等诸多细节中看出他是如何穿针引线,引导话题的走向,把握对话的节奏的。在与各国公共外交专家座谈交流时,他会让对话双方或多方的话题紧紧围绕着公共外交这个主题展开,并且尽量多地讲述各种案例,以使对话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与单纯的写文章不同的是,以现场对话为单元的图书,更需要对谈者有良好的现场把控能力,为避免对话时容易出现的“散谈”或“放谈”现象,在说话之前就应“布局谋篇”,包括寻找好的切入点及必要的应对策略,谈兴甚浓时既要使话题充分延展,把问题谈得透彻,同时又要作适当的收缩,最后才能自然圆满地收尾而不是仓促地结束。而要真正达到开始前胸有成竹,谈话中收放自如,结束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决非一日之功。

    赵启正深谙沟通的技巧与效果,他善于取譬,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比如,他跟人解释政协的作用时说“政协不是一盆花”;为了解释公共外交展示的是一国的真实情况,便说“公共外交不是整容术,而是表达一个人真正的面孔”。而针对德国驻华大使“不明白中国已经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还老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的疑虑,赵启正更是作了十分精到的回答:中国有两件“新外衣”,一件是奥运会,一件是世博会,还有两件华丽的“衣服”,一件是北京,一件是上海。但是,你没有看到我里面的衣服,还有补丁。这样的比喻终于令对方心服口服。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做公共外交要有技巧,那就是我们要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既要说明我们的进步,也需说明我们的不足。

    幽默感是最易令对方产生好感与共鸣的。赵启正的讲话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比如他出访美国的日程是先到耶鲁再去哈佛。在耶鲁大学时,宾主相谈甚欢。赵启正临走时就笑问:“如果耶鲁已经征服了我,还有必要去哈佛吗?”对方一听大乐。再如到了美国最早开设公共外交课的南加州大学,他便说:“我在耶鲁和哈佛没有得到我所要的答案,希望能在这里听到。”令南加州的教授们十分开心。与美国广播协会主席交流时则开玩笑地说要为对方访华拟定演讲稿,使得现场气氛非常轻松。

    深入浅出是赵启正一贯的讲话风格。他曾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公共外交理论方面不艰深,但实践需要高度的智慧。对于有些教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想把公共外交变成高深的书斋学问的做法,赵启正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深奥的问题说浅显,主张以故事或案例的形式进行交流(如美国二战时飞行员吉米•福克斯的故事),除了效果更明显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对外沟通技巧更有感染力。

    从主管浦东开发的上海市副市长,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再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心愿始终如一,并且不管从事哪一领域的工作,都能作出开拓性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各种赞誉:“浦东赵”、“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中国公共外交的领军人物”,这种种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因为赵启正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把自己的个人风格与国家立场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也正是赵启正的对话魅力之所在。

作者:钟振奋(新世界出版社编审 )

来源:百道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