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网络版百科全书学科编辑能力再造——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为例

作者:王瑜   2016年12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内容摘要】网络版百科全书有区别与纸质版百科的诸多不同,网络版百科全书学科编辑能力再造是为了适应由纸到网这种变化做出的积极反应。学科编辑是《三版》网络版内容组织建设的基本构成人员和主要编辑力量,本文以《三版》网络版学科编辑群体为例,分析了项目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执行落实能力、内容编加能力、网络技术能力和整合运营能力这6种能力在《三版》网络版百科全书学科编辑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了网络版百科全书学科编辑能力再造这一问题。


(图片来源:Thinkstock)

【关键词】百科全书 网络版  学科编辑 能力建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11年由国务院立项,在立项文件中对编纂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迄今,近5年时间过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以下简称《三版》网络版)正在按照“数字化编纂平台”这一战略目标走与网络的融合发展之路。而网络百科、数字化编纂不仅仅是载体、形式上的变化,还有技术、功能、使用方法的变化,更有产品形态、管理、服务的变化,而在这一系列变化之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学科编辑是百科全书编纂的基本组成,这与百科全书分学科组织编纂实施是一致的。与传统百科全书的差异性,决定了网络版百科全书学科编辑能力需要进行再造。

在《三版》网络版建设之初就对学科编辑的岗位职责就提出如下明确要求:组织提出所负责门类、学科的调研方案;组织提出所负责门类、学科的内容建设规划;组建所负责门类、学科的组稿及审稿专家队伍;组织拟定所负责门类、学科的标准和规范;组织落实所负责门类、学科的组审稿工作;根据部门要求控制所负责门类、学科的组审稿进度;根据部门要求控制所负责门类、学科的稿件质量。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学科编辑需要对所负责学科进行全流程的管理和控制;要负责组织落实学科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要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和审稿能力。对学科编辑的能力要求与《三版》网络版编纂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三版》网络版以教育部110个学科基础,经过学科的合并拆分,组成102个执行学科。学科数量比一版的66个学科,二版的70多个学科增加30个左右。《三版》网络版的预计总条目数是100万条,专业版条目数预计40万条,各学科的条目数将在一二版的基础上扩充3~5倍。学科编辑通常会负责1~2个学科,如果个别学科人员暂缺,为了学科整体工作进度的需要,部分学科编辑还会负责3~5个学科。各学科规模比一二版时扩大了很多,学科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力、执行力、编辑力和创造力。具体来说,《三版》网络版的学科编辑能力建设需要重点提升以下6种能力。

一、项目管理能力

学科建设流程的连贯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科编辑要提升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源于管理学,是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项目活动上,来达成解决项目的问题或达成项目的需求。《三版》网络版的每个学科都是总项目中的子项目,需要在国家财政给予的一定数量的资源支持和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相比较其他出版物,《三版》网络版的学科编辑要在项目管理中完成时间管理、人力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项目管理能力是全面综合的。

《三版》网络版编辑流程

如上图《三版》网络版编辑流程中所示,从调研开始到反馈与修订结束,每个环节既需要学科编辑的深度参与,也需要学科编辑对项目进行全流程控制。从学科开始启动,到做出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再到项目的实施及控制过程、最后项目的收尾和项目的后续维护。学科编辑不仅要具体而微为学科提供帮助和服务,深入细致地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比如条目的收列、用词的准确等;还要求学科编辑要从全局出发,把控整个学科项目的进展,在学科编纂的每个环节都要注重项目的延续性和开发性,比如在组稿阶段就要考虑上线运营的问题,在编纂组织内容时要考虑如何将内容与网络阅读体验更好得结合。

二、协调沟通能力

专家学者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内容提供者,由专家组成编纂团队,保证内容的权威和科学,其协调沟通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与专家的协调沟通,二是与读者的协调沟通。这两方面对网络百科编纂来说同等重要。

《三版》网络版自启动以来围绕项目已号召1.5万名专家学者加入撰稿人队伍。因各学科内容规模不同,条目数量不同,各学科的撰稿人数量也不相同。每个学科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学科编辑面对的人员多,情况也更加复杂。在《三版》网络版的撰稿人中既有两院院士、学界泰斗,又有学术新秀,聚集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其他任何一个出版项目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编纂《三版》网络版社会现实情况与编纂一、二版时又有所不同。专家学者们都有大量在研项目,时间很紧张,鉴于此情况,与专家的协调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协调沟通中做到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编纂百科全书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建议;从专家的角度出发,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遇到有情绪的作者做好疏导和劝解;遇到有困难的专家提供意见和帮助;遇到不可或缺的专家舍得三顾茅庐。

学科编辑做好与读者的协调沟通可帮助百科全书形成更加准确的知识内容。《三版》网络版的在发布内容的管理上将开放和封闭相结合。一方面内容编纂相对封闭有利于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由专家学者形成百科全书的权威内容。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允许网民可对内容提出意见,所提意见经专业编辑过滤、筛选、整合后反馈专家,由专家判定是否采纳。增加条目的互动性,开放评论功能将原本束之高阁的专家知识深入群众之中,增加了读者和专家的互动性,也将有利于提升网络百科知识内容的准确性。

三、执行落实能力

执行落实能力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成功,20%在策略,80%在执行。”对于《三版》网络版的编纂来说,执行落实能力尤为重要。随着人才引进,整个学科编辑团队将达到80人左右,需要负责总量100万个条目的组织、编纂、审读和后期维护。将承载100万个条目的《三版》网络版犹如一台巨大的机器,只有每个人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工作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机器才能良好运行。

学科编辑的执行落实能力最终由条目的内容质量体现,在编纂过程中,执行落实能力要体现在具体的编纂工作上。在学科建设初期,学科编辑要进行学科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编纂团队建设方案,并将方案落实到每一个主编、分支主编;在制定条目表的阶段要解决条目交叉重复、命名不规范、缺失遗漏等问题,帮助专家制定相对完备的学科框架条目表;在组撰稿阶段要将条目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撰稿人,针对稿件问题与撰稿人及时沟通,并保证回稿质量;在回稿和审稿阶段,要注重提升每一个条目品质并经过再创造将条目以网络产品的最优化方式呈现。只有将每个细节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各个环节落实工作流程要求,才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百科》三版编纂任务,细节决定成败,编纂百科全书尤是如此。

四、内容编加能力

内容编加能力首先是学科编辑编纂思维的转变。从“纸”到“网”,百科全书面对的不仅是载体形态的改变,更需要学科编辑思维方式的转换。 “纸”与“网”融合发展的编纂思维需要贯穿于编纂的全过程。这种思维要求在编纂中既要坚持“纸”的严谨、客观、精细化,坚守百科全书编纂权威性和准确性,又要吸收“网”的多元、创新、开放、共享等特点,生产网民易用、喜用的网络产品。

练好编加基本功。无论载体如何变化,编纂方式如何变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始终要坚守的是客观、权威、科学、全面的内容。学科编辑们的内容编加能力是保证内容质量的关键因素。《百科》三版网络版不同与其他网络百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内容质量严格把控,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知识性”和“工具书”两个特质决定了编纂百科全书的高要求和严规范。一方面知识性需要编辑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有较全面和充分的认识,具有判断知识性差错的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与作者协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工具书需要编辑严格遵守编辑体例和规范,编辑体例和规范使条目具有百科风格并区别与其他知识集成,是百科全书具有独特风格的保障也是保障内容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网络技术能力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人类社会经历一场空前浩大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变革产生的动力源泉。百科全书的编纂也正在经历这场变革,这不仅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场技术革命,而是内容和技术融会贯通,相交相融的编纂革命。《三版》网络版的编纂中应坚持以内容为本,以技术为支撑,技术服务并引导内容,内容决定并发现技术。学科编辑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参与编纂平台的建设与开发,才能够与技术研发者无隔阂地进行沟通与对话,才能最终做成符合《三版》网络版需要的数字化编纂发布平台。

提高网络技术能力,用好新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三版》网络版的编纂、发布和传播,学科编辑的技术能力也将为网络编纂平台开拓更广阔的产品服务功能。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根据环境、时间等因素推送相关内容,可为受众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知识间进行组合和搭配,可为受众提供最需要的知识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制造多样化的知识产品,可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体验。

六、整合运营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是将知识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开发、加工创造的一种能力。学科编辑只有具备知识整合能力才能够实现对内容的多元开发、多次增值。网络百科的知识条目经语义拆分后以数据形式入库,原本在书中完整呈现的知识会被拆分成微粒状。学科编辑要在散乱的看似毫无关系的知识中发现关联性,以相对运动的观点看待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条目和结构进行挖掘分析则能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知识点的整合,对学科内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重组,并在重组过程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主题相关性等因素将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知识。让《三版》网络版不仅成为展示和分享知识的平台,也帮助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流通,为新知识的创造提供可能。

学科编辑也要具备产品运营能力。这是因为媒介融合时代,从内容的建设到用户的维护再到产品后期推广所有环节叠加交融,不再孤立存在。学科编辑对学科最为熟悉,通过审核、推荐,将优质内容呈现在最重要位置,通过对用户内容价值观的分析统计向用户推送最适合的内容。产品运营的成功与否直接与前期学科编辑的内容建设工作息息相关,网络百科的成功运营也关系到网络百科内容传播力的提升。同时知识整合和产品运营也是实现网络百科线下成长的重要一环。例如以关键词聚合相同或相关的知识主题,既可将网络版中为受众认可的精华内容集合成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可将满足于个性化的内容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印刷。

目前,《三版》网络版的学科编辑队伍以新生代员工为主,1980年后出生的员工占到90%,其中1990后员工有20%。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尊心强、有抱负、有理想,但在适应社会、正确对待工作压力、调节个人情绪等方面较弱。他们充满工作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接受能力快但持久性较差;新创意和想法多但却无法落到实处;这一群体在自我预期与工作现实中徘徊往复,对工作理想有所坚持但又在不断动摇。如何保持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热情,防止产生工作倦怠,促进工作投入,这些都需要不断开展网络百科的学科编辑能力建设。《三版》网络版学科编辑的团队建设通过项目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执行落实能力、内容编加能力、网络技术能力、整合运营能力6种能力的提升,再造网络版百科全书的学科编辑能力。既遵守“线下”的编纂规则,又要重视“线上”的传播特点,新生代学科编辑将会陆续成长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正萍:《百科全书的质量与百科全书的编辑修养》《编辑之友》[J],1993年第5期。

[2]刘玲:《提升编辑的执行力》《出版科学》[J],2004年第6期。

[3]申蔷:《浅谈数字出版环境下项目管理编辑的职责与素质》《中国编辑》[J],2008年第4期。

[4]钟殿舟:《互联网思维——工作、生活、商业的大革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由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提供)

作者:王瑜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