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朱晓剑专栏】夏日里,消暑最好的方式还是书册。刚好遇到王家葵的《玉吅读碑》,大有惊喜。他的考证不止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读懂了古人的生活方式。
《玉吅读碑:碑帖故事与考证(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家葵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成都文化的丰富性,这几年被提到的很多。不只是有苍蝇馆子和美食,还有更为独特的人文风景。它与诗歌的热闹不同,是在故纸堆里寻寻觅觅,解读出一片与众不同的世界。
记得初次读到王家葵的《石头的故事》时,听说他就在成都,却无缘得识。当然,这跟成都的文化有关,有多少出世的高人,像隐士一般居住在简陋的街巷里。王家葵是中医学出身,却爱书法、爱碑帖,考证其中的来龙去脉,得到的是文化的真学说,这是一种境界。
夏日里,消暑最好的方式还是书册。刚好遇到王家葵的《玉吅读碑》,大有惊喜。他的考证不止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读懂了古人的生活方式。
《玉吅读碑》包括“玉吅斋碑随笔”及“玉吅斋碑帖考”两个部分。在“玉吅斋碑随笔”中,王家葵以随笔的体裁,对古代碑文及其中提及的事件进行了精细的考据和引申发挥,包括轶闻掌故和犀利风趣的历史评说,融汇了丰富的历史、宗教知识。这其中既有《石头的故事》的修订,又新加入若干篇什。因之,显得更为丰厚。
“玉吅斋碑帖考”是王家葵对何君阁道碑、汉袁安碑、龙门药方等著名碑帖相关的学术性考证释疑,既有对古代碑刻拓本从现存实物、文本内容、图像等多个角度进行的综合、比对,也有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
考古是一回事,读碑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其中既涉及知识、学识的累积,以及对碑帖的解读方式,王家葵一一解读开来,正像书法家贺宏亮称之为“金石学的想象力”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和能力,“传统金石学辩证考据,讲求处处落实,字字有来历。但历史的各种材料之间往往有很多缺环,无法轻易拼装成完整的因故链条。”
但王家葵的读碑文字则“充分施展精妙的想象力,在这些缺环处还原历史、重构可能。”这个基本上是构成了王家葵读碑的重要路径。
当我们不再迷恋于旧时的金石学,又会为这样的读碑方式赞叹。我想这背后是因为解读碑帖在今天看来虽不是“绝学”,却不再为大众所知矣。
《皇帝的家务事》《另类的裸捐》等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与情怀。在“玉吅斋碑帖考”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王家葵在研究学问之余,不是在书斋里问学,而是走出书斋,在大千世界里观照碑帖。如此一来,就使解读文字更多了些人情冷暖。
扬之水曾说:“生命就是一段旅行,一段曲折丰富、悲欣交集的旅行,沿途到处有瑰丽而无奈的风景。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看沿途之风景,体验观赏的充实,领悟人生的真谛。人就是趁活着的时候,做点事情,体验人生。”后来,我跟王家葵有了往来,我发现,若以此语来看《玉吅读碑》,也是恰当的。
无疑,这个读碑人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识:那是浸透了生命的汗水,在故纸堆里寻寻觅觅,却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王家葵说:“我不太有艺术家的激情,却因此保持考据家的理性。”不过,我们从这些考据文字中,同样能读到文字的力量。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读碑人,才让我们身边的生活多少有些变化,至少我们能从王家葵身上,读到成都学人在探究学问与现实生活中的抉择,以及由此铺展开来的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