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个人艺术史解读《寻找家园》

作者:西门媚   2011年10月20日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寻找家园》 高尔泰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当我读高尔泰先生这本《寻找家园》的时候,不时地想起我二十岁的时候,去找先生指点画作的事。那时他还住在川师的一套旧房子里,画室拥挤。

    高尔泰先生当时正在画一幅油画,女娲补天。我见其他人画女娲,蛇身只有隐隐一尾,看起来仍是个秀气漂亮的女子。而高先生的女娲,正奋力盘旋向上,双手撑着一块大石,愤怒而有力。

    当时他另一幅国画也给我极深的印象:钟馗。大写意的钟馗。顶天立地的画法,拔地而起的形象充满整个画面,钟馗手按佩剑,怒目向上,非常有冲击力。看了高先生的钟馗,就觉得其他人画的钟馗都只是小鬼。

    现在读到《寻找家园》,才知道高先生自己也极爱那一批画。后来出国遇到很多波折,这一批画全部散失。

    那个时候,我正学国画,正为往后不知怎么画焦虑。先生认真地对我说:“学古人,学古画。”

    后来,我便按先生教诲,找了许多古画来看,深为唐宋折服,迷上了李唐、范宽等人,也认识到,自己缺乏古人的襟怀,学国画尚早。同时也深感中国画跟中国文化精神同样,江河日下,至明清日衰,从高山流水跌入花鸟鱼虫。

    读《寻找家园》,很高兴发现高先生在这些看法上跟我相似,但更读到了高先生对这些现状的深入思考。高先生早年求学于正则艺专,他是比较了苏州美专后选定的这所学校。正则艺专有一批非常有理想有才华的国画画家。校长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他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位。”杨守玉教授创造了新画种“乱针绣”。

    高尔泰这一段描述激情洋溢,读来让人十分神往,很希望能一睹杨守玉作品的风采。从高先生的讲述中,我才得知那一辈的画家们,立意图变,已经找到一些新的方向。是中国的,但又不同于明清以来那种没落之风,有一种超拔的精神直接接续唐宋。

    这所学校意图培养艺术精英,到了1949年后,四校合并,正则艺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江苏师院。后来的学校所推行的理念完全相反,培养美术人才目的是为大众服务,艺术成为宣传手段。所以,独尊苏俄式的精确观察,排斥个性和想象力。读书至此,一声长叹,吕凤子、杨守玉他们那一批艺术家的努力就这样中断了。天时也。

    高先生的同学们,那时进入美术领域的画家们,很多都是从服务大众的理念出发,没有独立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这也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到高先生后来被打成右派,数次脱险,甚至从夹边沟饿死的边缘逃出,也是基于他有极好的绘画技艺。但不能自由创作,让他心有不甘。从他的书中得知,我所见的那个时期,是他难得的自由创作的一个阶段。

    这也让我想到同时代的中国画家,也许才华不及高先生,命运未必如他坎坷,但一样的经历了不能自由创作的几十年。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他出国后的艺术创作。他为酬谢星云大师相助,做佛画上百,但却得照顾僧众要求,画得写实,不能按自己想法去独创。

    前两年我在杂志上看到高先生的一些佛画作品,平淡朴实,我惊讶于画风转变,读了这些文章才知道始末。他并未平静,他仍是激情饱满的艺术家,仍是一个激扬文字的斗士。他现在已经七十多岁,想到这儿我就难过。觉得很多东西都错过了,一个艺术家,错过了创造的年华。个人在浩荡时代中,实在渺小。甚至一代人,在时代中,也如小浪花一般,转瞬即逝。

    从个人艺术史来解读《寻找家园》,仅是这一本书的一个角度,这本书包罗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变迁,高先生不仅是为自己著了一本史,也为那些他认识,却不能再开口述说的知识分子发声。

作者:西门媚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