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对焦裕禄的怀念,兰考人民一直没有停止

作者:文讯   2016年09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40多年过去了,在兰考人心里,焦裕禄从未离去。这么多年,兰考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对焦裕禄的怀念……

《焦裕禄精神文献典藏》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焦裕禄”的号召,更好地学习、继承、弘扬焦裕禄的精神,便于长期保存、广泛传播有关焦裕禄的文化文献,河南文艺出版社充分利用所占有关于焦裕禄的优势资源,将各个出版社所出版的有关图书以及焦裕禄逝世50年来全国各种报刊上最主要的相关资料,将河南省兰考尉氏、山东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馆藏资料以及焦裕禄文物收藏者所收藏的有关文物,一并纳入《焦裕禄精神文献典藏》套书工程予以出版。

本套《典藏》的具体顺序为:通讯访问、新闻报道、媒体评论、理论研究、传记故事、长篇小说、戏剧电影、诗歌歌曲、美术作品、连环画册、图片资料、文物藏品、学习弘扬和兰考等。全套书约有12000千字、1000余幅图片,共类分为14卷、31分册。

本套《典藏》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分类齐全,既是一次集大成式的纸质出版工程,也是一个权威性的文化出版工程,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和出版价值。纸质出版完成之后,河南文艺出版社还将在此基础上建立“焦裕禄精神文化数据库”。长篇小说《焦裕禄》的作者、国家“五个一”图书获奖者何香久先生,对本套《典藏》给予如下评价:“(1)这是第一次将有关焦裕禄的传记资料、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甄选并整理出版的文本,多侧面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焦裕禄。(2)这是第一次将焦裕禄精神的阐释与时代精神的内涵相融汇、相契合并做出一定理论贡献的大型资料性文本。(3)这是第一次将与焦裕禄有关的文学、新闻、通讯等背景材料综合汇录而加以整理的经典型文本,是一套有关正能量、高水平、文化性、学术性的资料性典藏图书,因而给以强力推荐!”

【精彩书摘】兰考“焦裕禄精神”在生长

记者 罗盘 汪晓东 曲昌荣

早春三月。

天刚蒙蒙亮,82岁的城关乡韩陵村村民徐桂荣骑着三轮车,迎着料峭的晨风,来到村口不远处的一棵泡桐树下。她挥动手中的扫帚,清理起树下的碎枝落叶。这是她多年来保持的习惯。

这棵泡桐是当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兰考人称之为“焦桐”。看到“焦桐”,人们就想起焦书记;想起焦书记,徐桂荣和很多兰考的百姓依然会潸然泪下。

焦裕禄栽下的这棵泡桐,如今已枝繁叶茂;而“焦裕禄精神”这棵“泡桐”,也早已深深根植于兰考人的心中。

“忘了老焦就是忘本”,焦裕禄在兰考人心中“从未离去”

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也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如今的张庄,沙丘早已不见,放眼望去,尽是挺拔的泡桐和翠绿的麦田。

“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害’早就被治住了!”村支书文伟清记忆犹新。1963年,焦裕禄带着除“三害”工作队,在这里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的办法。他组织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锁住风沙,名曰“贴上膏药扎上针”。经过干部群众多年的努力,彻底根治了为害多年的风沙。如今的张庄村民,摆脱了自然灾害的肆虐,奔走在发家致富的路上。

这些年,张庄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喜人变化。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楼房,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原来,村民的饮用水含氟量高,现在,村民全部喝上了深井水,700多户中已有100多户用上了沼气。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了老焦。”70岁的游富田老人说起焦裕禄,几度哽咽,不时擦着眼角的泪水。“他那个吃苦耐劳的劲头,那种实干劲,我们几十年都忘不了!没有他,就没有兰考的今天。忘了老焦,那就是忘本啊!”

40多年过去了,在兰考人心里,焦裕禄从未离去。这么多年,兰考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对焦裕禄的怀念。

焦裕禄纪念园里,苍松滴翠,泡桐含笑,墓区庄重肃穆。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前来参观的有近40万人次,这两年更是突破了百万人次。每年一到新麦收获时,都会有很多农民从乡下来到县城里,把从家里带来的新蒸的白面馒头,整整齐齐地摆在焦裕禄墓前。

兰考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焦裕禄的纪念。从兰考火车站一直往北的县城主干道建设路被命名为“裕禄大道”;裕禄小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焦裕禄精神文化苑项目正在动工兴建……每天下午,兰考县城的南湖公园里,三三两两聚起不少戏曲爱好者。“我们兰考人,有焦裕禄这样的典型,当然喜欢唱他的歌!”戏迷胡华边说边清清嗓子,“弯下腰你背起百姓疾苦,挺起胸你播种着大地神州……你没有走,百姓心中留!”

在年轻一代人眼中,焦裕禄精神亦历久弥新,代代传承。初三学生侯耀冰,每年暑假都会在焦裕禄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每一次讲解,心灵都会经受洗礼。从每一个参观者的目光中,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敬崇……”

“当年焦书记的心愿是治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致富!”

泡桐,一种常见的树种,在兰考却有特殊含义。

当年,为了治理“三害”,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几十年过去,昔日的幼苗不断成材。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兰考泡桐木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兰考人利用泡桐开展木材加工,生产乐器和高档家具,现已发展木制品加工企业564家,乐器企业34家,个体加工户5000多家,形成产值100多亿元、就业人员4万多人的“泡桐经济”产业链,泡桐也成为兰考人的“绿色银行”。

因为焦裕禄,兰考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大县”,不过,兰考也是经济穷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资料显示:2008年,兰考人均GDP只有河南的一半;河南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而兰考仅为河南平均水平的30%,只有266元……

兰考县提出了“一年有一个明显变化,三年有一个巨大变化,五年有一个根本性变化”的奋斗目标,同时,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化工等五大产业。目前,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50多家,销售收入80多亿元,从业人员2.5万多人。未来几年,2/3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

随着财力的不断提升,兰考县先后投入资金10多亿元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1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0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30%。12个村新农村社区整体推进,配套有水、电、卫生室、服务中心、超市、文化健身广场等。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8%,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开始领取养老金,10余万农民和城镇居民直接受益,比全国提前10年实现“老有所养”的梦想。

“良好的干群关系也是生产力,能够激活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兰考,有个“四五六”工作法:乡镇干部在单位住够四天,所有干部干满五天、奉献星期六。

“我们项目实施中没有节假日,无论是不是工作日,有麻烦随时找政府,他们都会乐于帮助及时解决,这一点我们非常满意!”兰考三环华兰集团总经理王伟深有感触。

当初,为了争取新项目,县领导带着王伟连夜跑天津争取。从洽谈到落地,这个原本只考虑在沿海地区投资的项目,不到一年就在兰考投资8.5亿元并实现盈利。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6家分公司,年产值5000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地。

“焦书记当年骑车下乡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现在坐飞机去招商也是为人民服务。时代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在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里必须时刻装着百姓!”兰考的干部这样说。

“焦裕禄精神让我们懂得,良好的干群关系也是生产力,能够激活巨大的发展潜力!”魏治功说,兰考把转变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作为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县里先后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大调研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县委书记带头、其他县级干部轮流值班,解决群众问题由上访变为主动下访的良性运行机制。

自2009年5月开始,东坝头乡建立“群众来访接待室”工作机制,群众有问题就到信访接待室,乡里专人负责接访,再安排相关单位负责人当场解决或者直接到村里帮助群众解决。这项机制运行近3年来,解决了95%的信访事件,每年信访量以30%的比例下降。

闫楼乡要求干部每周至少蹲点驻村一天。“过去干部是把钱收上来,把事压下去。现在要做的是‘把钱分平了’,要了解村民需求,不能导致不公平的问题。比如拆迁问题,政府不能与民争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工作自然就好做了。”乡党委书记王祥忠说,新时期矛盾不断涌出,必须警惕“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等现象,这就需要基层干部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工作方法。

在与兰考火车站仅有100多米的兰考县委所在地,有些简陋的大门口,“中共兰考县委”的牌子显得十分庄严。院落里,白色墙壁的三层楼房整洁朴素。“焦裕禄当年就在这个院里办公,我们都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岩说。这些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机关不少房间里都还用着藤椅,还没有安装空调。不过,机关干部都表示:“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妨碍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但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只要坚持焦裕禄精神,我们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出发展‘洼地’!”县委书记魏治功说。

(本王编辑 书闲)

作者:文讯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