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
内容简介
法国人饶家驹(1878—1946)因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建立了南市安全区,成为中国人民的患难之交。
1937年11月,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才华、责任心,在上海城隍庙周边创立战时救护平民的难民安全区——饶家驹区,并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其间又在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数十万人,贡献卓著。1940年回国后,饶家驹继续从事难民救济,“二战”结束后,还赴德国柏林救济曾是敌国的德国的民众。其堪称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者、中法友好的象征及法德和解的先行者。由他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但是知者寥寥。
本书以档案、报刊、图片、影像、口述资料等为依据,讲述了饶家驹的生平,尤其是其来到上海后的经历,全面分析了上海南市安全区的缘起、管理与运作、推广与影响,并且从衣食住行、医疗卫生、读书教育、自救与经济等方面生动还原了当时难民安全区的生活图景,体现了饶家驹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难民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近代史、城市史、抗战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日军“慰安妇”研究》《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上海城区史》等著作70余种,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等。
王海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在读期间(2013—2016),在苏智良教授指导下,深入挖掘抗战时期上海南市安全区史料记载,探访原南市安全区历史建筑,设法寻找昔日难民线索,通过亲历者口述与史料记载相对照的方法还原抗战时期上海南市安全区实况,展示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典范法国人饶家驹的伟大事迹。发表《南市难民区相关地点考证》《饶家驹:伟大的“难民之父”》《“难民之父”饶家驹》和《饶家驹与难民区相关问题再探讨》(第二作者)等论文。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