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千年城池——可持续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 的城市规划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对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在存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以及建筑学领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案城市形态的研究;类型、区域和断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的综合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偏重城市历史方向,而对于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缺乏研究。 中国古代的 理论,有着生态、气候方面的合理内涵,特别是在指导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布局方面。以 思想指导的城市选址,有朴素的辩证法与和谐的自然观。本书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强调坐北朝南的方位主要原因在于对阳光的接纳;负阴抱阳则是出于局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为了深入分析古代城市选址的气候合理性,作者采用训诂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古人在选择城址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便是城市的日照、通风等气候特征,辨别其对城市以后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所谓背山面水也正是从城市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出发,逐步升华《周礼》中的尊卑等级、礼治秩序等特征。后来西周的礼制规划思想被突破,古代的城市规划则根据气候、地形等对方位朝向等做了变通处理。 对于古代城市水系的气候适应性考证,作者详细分析了天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结合而成的北魏邺城、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等案例,也研究了由人工开凿而成的苏州城图的水系等案例,并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水系对于城市气候的积极作用。 为了研究古代城市布局的气候适应性,作者结合了大量案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早期的城市规划显然考虑了城市的 风向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许多古代城市的城市要素都具有气候适应性。 本书 对气候合理性、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选址和城市水系以及城市布局进行了总结,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整理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

作者简介

暂无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