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弄官山——在白头叶猴中间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团队在广西崇左弄官山跟踪白头叶猴种群,开展保护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拍摄的图片以及野地日记为基础素材,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他们保护和研究白头叶猴的故事,揭秘了白头叶猴的进化规律、野外的生存智慧,以及弄官山的生命之网,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作者简介

潘文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 (Zoological Society of San Diego)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现任广西潘文石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潘文石揭露“竹子大面积开花使大熊猫面临灭绝”的谎言,从而纠正国内外保护机构的错误决策。其间发表《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A chance for lasting survival》等专著及《Pandas, people and policy》(英国《自然》,1994)、《New hope for china’s giant pandas》(美国《国家地理》,1995)等论文。1992年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奉献奖”,1996年获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诺亚方舟奖(Golden Ark)”,1999年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颁发的“鲍尔·盖提奖(Paul Getty)”。

从1996年开始,深入广西左江南岸的喀斯特石山区,探讨“土地—人口—野生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拯救这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让百姓得到温饱,自然保护才有希望。《纽约时报》以“拯救了一群白头叶猴,保护了一片村庄”为题报道了潘文石的研究保护工作及理念。经过20年的努力,弄官山区白头叶猴数量从最初濒危的105只增至800多只。其间出版了《白头叶猴自然史》、《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the White-headed Langur》等专著。2004年获全国“师德标兵”,2008年荣获福特汽车“生态文明贡献奖”,2010年获凤凰卫视“2009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从2004年进入广西北部湾,探索中华白海豚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向钦州市政府建议,在现代工业区域与白海豚分布区之间建立浅海隔离带——三墩路,时刻提醒人们:只有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取得双赢,人类社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钦州三娘湾白海豚的个体数从2004年的约96头增长到2023年的约360头。其间出版了《钦州的白海豚》研究专著。2022年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