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从通信到多能力融合的变革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面向 2030 年商用的6G 将是支撑“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社会发展愿景的基础设施,6G 除了对传统的通信能力进行进一步增强, 需要构建新的能力维度,实现通信与感知、计算、人工智能(AI)、大数据、安全等能力的一体融合设计,通过按需服务的方式,实现多能力服务质量(QoS)的端到端保障, 好地满足6G 差异化和碎片化业务场景的需求。本书首先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从5G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出发,概述6G 发展和演进的驱动力,归纳和汇总了 从事6G 研究的主要机构、组织、项目和企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且从愿景、需求、频率、网络架构等角度展望了如何定义6G;然后围绕传统通信网络的容量、效率、覆盖等的优化,介绍了6G 无线领域 有代表性的几个技术方向,包括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MIMO)、智能超表面(RIS)、AI 使能的空口、 的全双工、正交时频空调制(OTFS),以及通信和感知的融合、零功耗通信等; 从整个网络架构的角度,着重介绍了空天地融合,以及6G 多能力融合移动网络架构的设计。
作者简介
刘光毅,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 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移动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负责中国移动6G研发,兼任 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6GANA TSC成员和TG2 、IEEE ComSoc ETC成员等。秦飞,毕业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任vivo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 IMT-2030推进组专家。自2001年开始从事3G/4G/5G/6G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申请相关专利400多项。张建华,教授,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北邮-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主任、 IMT-2030技术组信道测量与建模任务组组长。曾担任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实施专项总体组专家、ITU-R IMT-2020(5G)信道模型起草组 。孙程君,博士,三星电子中国区副总裁,负责三星电子大中华区的5G-Advanced以及6G通信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拥有3G、4G和5G相关标准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吴建军,华为6G架构首席,负责6G网络架构的定义和研究,以及5G端到端切片方案、标准及产业发展等工作;曾任华为2012实验室欧研分部部长,带领本地团队全面参与5GIA、5GPPP等5G原点的定义和研究工作,发起并成功创立了5GAA、5GACIA产业联盟,6GANA TSC成员和TG3 。段向阳,教授级高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无线架构总经理,负责中兴通讯6G整体工作;兼任 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边缘计算分会、物联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蔡立羽,博士,教授级高工,贝尔实验室中国负责人,中国通信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并参与数十项 科研项目以及贝尔实验室 前瞻技术研究课题,在无线通信 标准化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孙韶辉,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信科移动副总经理,负责公司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和 万人计划,担任 IMT-2030推进组标准与 合作组长,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主持 重大专项和863计划等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杨宁,博士,教授级高工,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OPPO标准研究部部长、 IMT-2030推进组专家。参加3GPP RAN全会、RAN2和SA1小组会,研究5G以及增强技术,输出数百项专利及标准化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