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高居翰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丛书共5册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

元朝正值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中国早期与晚期绘画的一大分野。业余文人画家登上画坛舞台,从此改变了中国画史的发展路径,也引发了一场风格上的革命。他们与前人遗留下来的定型格式分道扬镳,为的是具体表达情感与心绪,使山水画成为表现自我的工具,形成了“隔江山色”的典型构景。本书为高居翰“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计划的肇始之作,在结合画家生平与画作题材的基础上,高居翰以更宏阔的视角探讨各风格传统或宗派的发展脉络,进而观察元代风格革命的本质,以及许多画家的个人成就。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明代初期与中期,服务于南北两京的宫廷院画家以及活跃于浙江、福建和其他地区的画派,复兴了宋代所建立的职业绘画传统。其后,继承衣钵的画家们笼统地构成后来所谓的浙派。无独有偶,元代大家所形成的业余绘画传统,也在经历了约百年的沉寂之后由苏州画家沈周复兴,中国史家均以他为吴派始祖。然而明代的政治氛围和经济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明代艺术的走向,残酷的政局使得明代画院和浙派风格都趋于保守;而逐渐发展的商业,助益吴派画家更自由地探索新的风格。最终,这两条路都走到了尽头,也孕育出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方向。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十七世纪的中国绘画,不但有其独特美感,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与魄力。“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高居翰以《气势撼人》处理明末清初这一绘画阶段,关注绘画风格与自然经验,绘画作品与历史选择的双重关系,以张宏与董其昌的艺术对比开篇,以王原祁和石涛命运的对照终结,是西方学界中鲜有的尝试宏观思考与讨论中国绘画的造型本质问题之作。

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

山外有山,晚明绘画许多不但深具感染力,且极引人注目,它们超越了过去山水画构图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性变革,在形式内涵、意义以及实践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晚明画家也以高度自觉和错综缠绕的方式,与传统画史建立关联,同时也与其当代的文艺理论结合,形成繁复的互动关系。高居翰深入晚明时期罕见的多重艺术史情境中,展陈作品的每一面向,以各种令人惊异的绘画图像和画家类型,共同描绘这一时期艺术的复杂与活力。

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 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 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作者简介

高居翰(1926—2014)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1997年获该校终身成就奖;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2010年,史密森尼尔学会授予其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表彰他在亚洲和近东艺术史研究中的杰出贡献。高居翰教授的作品融会了广博深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有《图说中国绘画史》《隔江山色:元代绘画》《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