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上海小说界研究(1912—1923)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维度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以呈现其“兴味化”主潮特征。
意义在于有力打破和纠正民初主流小说家遭遇的百年遮蔽和误读,对其“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通俗文学家”等命名进行辨析,将其正名为“兴味派”;客观揭示民初小说的独特价值,确认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一环。另外,在如何赓续文学传统,如何处理文学与市场关系,如何运用新媒介,以及如何形成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等方面亦可为当代小说界提供借镜。
"
意义在于有力打破和纠正民初主流小说家遭遇的百年遮蔽和误读,对其“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通俗文学家”等命名进行辨析,将其正名为“兴味派”;客观揭示民初小说的独特价值,确认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一环。另外,在如何赓续文学传统,如何处理文学与市场关系,如何运用新媒介,以及如何形成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等方面亦可为当代小说界提供借镜。
"
作者简介
孙超,山东临沂人。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市“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公派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生联合培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民初“兴味派”五大名家论(1912—1923)》、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第三版)》、整理《木兰陂集节要》等,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课题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各一项。曾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论文奖、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