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
内容简介
本丛书是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三十载研究的结晶,一部波澜壮阔的音乐文化史。作者着眼于音乐史上的关键时刻,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卷都是对时代音乐和时代精神的深刻解读。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在第二卷《17与18世纪音乐》中,蒙特威尔第、巴赫、亨德尔、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等音乐巨人轮番登场,谱写了音乐史上一个文思泉涌的时代。塔鲁斯金跳出了传统的“巴洛克”与“古典”时期划分,着眼于音乐上真正具有变革性的重要事件——浪漫主义的诞生,并循着音乐创作的地理性迁移和对审美价值观念的决定性重估,勾勒出了音乐家从服务者向自主个体的关键性转变。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第三卷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音乐分析,带领读者纵览19世纪的音乐长廊:贝多芬与罗西尼的辩证对立,歌剧的浪漫主义转型,舒伯特、帕格尼尼、李斯特、歌剧双雄瓦格纳与威尔第的崛起,以及交响曲的复兴……在这一时期,音乐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艺术家们通过音符探索着自我与他者的微妙界限。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第四卷《20世纪早期音乐》从19世纪末现代主义的萌芽,至二战硝烟落幕,成就了风格流变的谱系图和社会变革的声部注脚。塔鲁斯金深入探讨了马勒、施特劳斯、萨蒂和德彪西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因素,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芭蕾舞,一战后十二音技巧的运用,艾夫斯的音乐,农民歌曲对巴托克的影响,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阶段与20世纪音乐的真正开端,汉迪、格什温、汤姆森等作曲家作品中的美国印象,以及政治因素对托斯卡尼尼等音乐家的影响。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作者简介
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20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学名誉教授,当代著名音乐学家、音乐史家、音乐批评家与古乐演奏家,“新音乐学”代表人物。塔鲁斯金著作等身,数次荣获世界性学术奖项(包括2017年“京都奖-艺术哲学奖”),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更是轰动了整个音乐学界。
殷石,音乐文献译者,厦门大学法语学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献翻译专业硕士。译有《法国巴洛克音乐》、《牛津音乐词典(第六版)》(合译)、《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合译)等。
宋戚,音乐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洪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有关中西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学、当代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研究以中英德俄等文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出版过音乐表演、音乐治疗方面的文集,以及梅西安音乐理论的译著。
甘芳萌,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分会理事。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与西方音乐理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