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
内容简介
“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情感主义”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共济会、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绝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美德”。
由此,雷迪清晰勾勒出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理性、情感表达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硬邦邦”的“理性”材料之外,强调“情感有自身的历史”,使情感成为历史学的合理研究面向,为情感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
威廉·雷迪(William M. Reddy)是情感史研究的先驱,文化人类学学者。曾任职于杜克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出版有《浪漫爱情的形成》(The Making of Romantic Love: Longing and Sexuality in Europe, South Asia, and Japan, 900-1200 CE. ),《现代欧洲的金钱与自由》(Money and Liberty in Modern Europe: A Critique of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等。
周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