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韩炳哲作品系列(套装共9册 )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1)《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时代政治形态、权力运作以及个体危机之速描!

继《倦怠社会》之后,韩炳哲继续对新自由主义社会展开激烈批判。他灵巧地剖析了新自由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权力运作机制,对大数据和情感现象学提出了新的理论,带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将会导致人类自由的危机,虽简短而深刻,速描式刻画出当下政治形态。

(2)《爱欲之死》: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3)《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

在网络和数字媒体时代,深陷隔绝状态的个体,难以对大量的信息明辨是非,达成理性认识。这造就了谣言和网络暴力,也使误导、控制和权力集中与转移有机可乘。如何在匿名的集体中,做一个理性而负责任的公民?需要对数字化、信息化这些新技术时刻保持警觉。

(4)《他者的消失》: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之外,重拾他者的目光,倾听他者的声音!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5)《倦怠社会》:在996时代,...倦怠,回归内心!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6)《娱乐何为》:在娱乐至死的世界里,追问何为“好的娱乐”!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7)《暴力拓扑学》:和平时代的暴力批判与自由之隐忧!

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时代,人们享受和平,但暴力行为无所不在,只是形式不同。这种潜在的暴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更大,几乎是对人性的严峻挑战——人性本恶吗?也许作者并不能提供确定的答案,作为批判哲学家,他将带领我们一起进行思考。

(8)《透明社会》:透明的阴暗面与自由的辩证法!

透明有其自身的阴暗面:没有神秘感,没有阴影,没有细节。透明意味着隐私消失,同质化,信任感也将崩溃。收集更多信息的焦虑并不必然产生知识和信仰。信息技术造成了一种幻象,人们可以掌握全部信息并实现持续的控制,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恰当的理解和解释。在本书中,作者认为透明是一个伪概念,是当代迷思中.强有力且有害的一个。

(9)《美的救赎》:数字复制时代溯回康德的崇高之美!

什么是美?如何在美的基础上建立道德之美、政治之美?在数字复制时代(已远远不是本雅明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美究竟是真理,是遮蔽,抑或是灾难?作者带领我们一起回溯到康德,以及他的“崇高之美”,以期抗拒当今时代的平滑、平庸美学。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