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刚集(上中下)(精装)
内容简介
《张培刚集(套装上中下册)/荆楚文库》收录了先生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所发表出版的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述,是先生新中国成立前述的首次结集出版。从中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形成和建立而展开的。
上册收录的四十余篇文章,是先生对农村经济、粮食问题、货币与金融、农村调查方法、西方经济的研究、评论和书评,曾在《独立评论》、《经济评论》、《东方杂志》等刊物和书籍上刊发。
中册收录的是先生於1934—1940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期间的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农村调查报告:《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1935年),《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
下册收录的是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该书早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於1949年以英文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译本於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2013年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下册的後附上张培刚先生的年谱,可让读者对先生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10-2011.11.23),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张培刚研究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和新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1] 创立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构想,为发展经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率先倡导并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和普及。[2] 张培刚曾获亚洲粮农奖、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