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苏里,中国最豪气的独立书店老板

吴梦启  2014年07月17日 周末画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中国,独立书店是 20 年前才冒出来的“新”概念。如果说 SYLVIA WHITMAN 以“变”来维持莎士比亚书店“不变”的传统与理念,那么刘苏里则开创了一个“人和人经常见面与思想冲撞的公共空间”——北京的万圣书园,让中国关乎“变”与“不变”之辩论多了个着落。刘苏里身上少不了商人的精明,但更具有 1980 年代人的真,知识分子的清高,政治人的使命感,以及天赋的“江湖豪气”。他经营的万圣书园理所当然地为中国的独立书店竖起一根标杆。

这是刘苏里这一代人身上常有的矛盾气质:处江湖之远,却忧庙堂之高;然而时代所限,只能在一个圈子里说话。不过这个圈子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刘苏里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明白。

在沉闷而阴郁的北京,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周围绿植环绕,有几声鸟鸣啾啾,有几声古琴叮当,品一杯香浓的雪菊,可遇不可求。刘苏里却给我提供了这种机会。我们边喝茶边聊,几乎没有看表。其间急雨匆匆,打在茶室的玻璃棚上,让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放松感。

体制内的边缘人

刘苏里这样高大结实的东北大汉,看起来和这种精致的生活有点不搭界,但这位中国最有名的独立书店老板的确是坐在我面前,聊了两个小时,抽了五根香烟,吃了作为早饭兼午饭的一大碗面,嗑了半个烟灰缸的瓜子,喝了好几杯用滤斗仔细过滤的雪菊,拨打和接听了四五个电话,聊得欢畅时哈哈大笑,使他身上带有一种独特的江湖之气。看着他狼吞虎咽吃面的样子,我想起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对湘菜的描写:“只是碗极大,筷极长,却是颇有一番豪气。”刘苏里在精神上,和湘菜大约有共通之处。几十年风风雨雨,一时间精彩纷呈。

他 1979 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正好是一个时代开始。躬逢其盛,未必人人都有这个运气。1980 年,在各种思潮解冻之下的北京高校,政治气氛宽松,从是否可以穿拖鞋去教室,到宿舍是否要在晚上 11 点半关灯,学生们均可以向校方提出抗议。入学第一年,他参与北大学生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的活动。刘苏里没有报名竞选,但他听了 20 多位学生候选人的演讲,选择了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然后“每天都跟着他们做竞选宣传,拎个浆糊桶,鞍前马后地贴竞选材料”。

这场竞选以刘苏里支持的候选人失败而告终。不过,它给刘苏里打下了 1980 年代的烙印:追求公正和自由、透着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它让很多人找到了自信,正如刘苏里总结的那样:“ 1980 年代除了精神解放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宪政、自由民主康庄大道的期待和期望,还有愿景,甚至怀有很深的信心。”

刘苏里从北大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留校,然后作为体制内的边缘人,游走在中央和北京市党政、政研机构之间。这是一种“暧昧”状态,始终贯穿着 1980 年代。在这期间,他的同学们一个个地结束了“暧昧”状态,揣一张单程机票飞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刘苏里没有走,认定“我的事儿在这个地方”。这个年代即将结束时,他有 20 个月无法享受到自由。至今,他对 1980 年代仍怀有深刻的眷恋,而对 1990 年代持有批判的眼光。1980 年代是他的青年时光,那时候的中国也和他一样,充满了朝气。

独立书店的探索者

1991 年,刘苏里告别中国政法大学,结束了作为体制内边缘人的“暧昧”状态。“我再也不愿意食嗟来之食。”他对我说。他要做一件可以保证不饿肚子,又能够发出声音的事情。做媒体、办研究所、开《中国合伙人》那样的培训班都被刘苏里否决掉。最后的选择促成了万圣书园的诞生,地址在北京理工大学北门的三义庙,面积 83 平方米,以销售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这就是刘苏里发出的声音。当年邓小平在城楼上宣称要恢复招生,“主要指的是理工科大学”。于是人文社科学术的引进和传承落在“局外人”肩上。

1992 年的“春风”中,全民下海,刘苏里也下海,却是海里的另类。他有一种奇特的商业嗅觉,悟到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而应该是“人和人经常见面和思想冲撞的公共空间”。1993 年,万圣书园诞生了。10 年后,万圣书园在蓝旗营的总店拥有了醒客咖啡厅,实现了“人和人经常见面”的设想。在这之前,刘苏里赶上一波北大毕业生开书店的风潮,“经常见面与思想冲撞”在这风潮中得到推动。1995 年,北大哲学系的王炜开了风入松书店;1997 年,北大中文系的欧阳旭开了国林风书店。三个北大毕业生的书店彼此距离不超过两公里,号称“海淀区独立书店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当中,刘苏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平衡者。他的理念是:不竞争,和为贵。北大周边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爱书人前来淘宝。万圣书园 60% 以上的客户来自北京以外,甚至是境外。小窗口大世界,不应只靠竞争生存,于是有了风入松开业当天刘苏里送了一卡车书的轶事,手把手教国林风采购员下订单的轶事。后来风入松与国林枫之间的矛盾,也是刘苏里出手解决的,而且一出手就是大场面。“我这个人属于面儿上很强势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你揪过来再说。实在不行,我们去打一架也行,也不要让人看到两个北大人斗得那么难看。”刘苏里很得意地提起这件事,显露出“江湖大哥”的一面。1998 年,刘苏里把“三驾马车”及另外五家书店的老总集合在一起,签了一个和平共处的协议,禁止恶性竞争。《中国图书商报》介入谈判,并发表了这个同业协议,给中国的独立书店立起一个标杆。这个标杆在很长时间内都发挥着效用,即便在遭遇国有书店挤压的情况下。

刘苏里以和为贵,并非要当滥好人,而是不屑于竞争。他对万圣书园有超乎寻常的自信,相信万圣本身不仅是一个书店,而是一个体系,包含了经营哲学、管理经验、广泛而绵密的外部关系等等。他自称是探索者,想探求独立书店极致的边界。如果世界上有哪家书店值得让刘苏里景仰,那就只有英国牛津大学旁边的布莱克威尔书店,“世界上最好的学术书店”。

圈子里的发声者

作为行业大哥的刘苏里,现在每天用在书店经营上的时间大约只有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在看书——他同时看七八本书籍,就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图书奖的评选、沙龙和座谈,因为他将自己定位为“学术研究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所谓学术,在他看来是对于国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研究,与书斋里的形而上并不一致。1980 年代的精神深深刻在骨子里,他发出声音,他说出自己的观点,他做出批判——“反对几乎成了活着的意义的一部分”。

万圣书园的蓝旗营总店,位于北大和清华之间。醒客咖啡厅里教授、作家如云,秦晖、陈丹青、沈志华、钱理群常在此发表书评,进行观点交锋,不论是关于学术的,还是现实的,从土地是否应该自由流转,谈到宪政与现代性,俨然巴黎和平咖啡馆里指点江山的左拉们,有时会为一个历史事实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或许正是刘苏里所期待的“反对”姿态。

刘苏里自己的“反对”姿态,与他小时候的两段经历有关。第一段经历是在他 6 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干部身份的父亲锒铛入狱。变故刺破了童年的平静和幻想,让他逐渐意识到自由和公正的可贵。第二段经历是在他 10 岁的时候,随母亲进行了一次历时一年的探亲之旅,走出故乡黑龙江虎林县,来到牡丹江、哈尔滨,生平第一次到了北京,而后前往西安、郑州、南京和徐州等地。这是刘苏里的马可·波罗之行,他看到了外面多彩的世界。回到虎林时,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不会局限在这座小县城,自由的意识在心里萌芽。公正和自由,是他最基本的意识形态。

刘苏里从不掩饰这样的意识形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他喜欢的茶馆,里面的绿植一定要货真价实的;在摄影师面前摆一副很酷的样子,这对他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他的真有时竟含着点意气用事的意思。在微博上,一旦被禁言,哪怕只有几天,他也会赌气“出走”,好长时间不来。在写作上,他却不赌气。偶尔给几家报纸杂志写写专栏,乐在其中,对结集出书却不上心,颇有闲云野鹤的洒脱。

这是刘苏里这一代人身上常有的矛盾气质:处江湖之远,却忧庙堂之高;然而时代所限,只能在一个圈子里说话。不过这个圈子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刘苏里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明白。

谈起自己现在的状态,刘苏里说:“我拥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自由。”说这话时,他正在摄影师安排下,不自然地摆出拍照姿势。古人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他离 70 岁还远着呢。

原文标题:【特写】刘苏里,中国最豪气的独立书店老板 

作者:吴梦启

来源:周末画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