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广州常与市井、美食紧密相连,其城市文化似乎仅停留在早茶的烟火与商贸的喧嚣中。然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美怡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州事情》却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广州的窗口。
《广州事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美怡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王美怡在新作中以三十篇散文为载体,避开传统王朝更替的宏大叙事,深入广州日常生活,书写城市的人文风韵。从十三行的花船饮宴到素馨花的幽香,从学海堂的诗酒唱和到南海神庙的扶胥浴日,在王美怡的笔下,广州不仅是一片人间烟火地,更是一座江海滋养的风雅之城,其文化肌理中藏着商业与美学的共生、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值得读者和游客细细品味。
《广州事情》及由书衍生的主题藏书票
长久以来,关于广州的城市叙事似乎总被两种逻辑主导:要么是一口通商的商贸传奇,要么是食在广州的市井狂欢,往往忽略了这座城市的审美情致和生活智慧。王美怡则跳出对广州市井商都的固化认知,转而在衣食住行、人际往来、节庆娱乐的日常细节里还原一座城市的文化真身。
对于王美怡而言,城市,在本质上还是人生活的地方,日常,则构成了一座城市的鲜活细节。
这也让她在创作时深耕微观生活史。王美怡认为,对于微观生活史的挖掘,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个体生命如何在这座城市建构生活空间,官商士庶的交游如何形塑地理格局,饮食起居里藏着怎样的风俗密码,回归历史的真实,也折射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千年镜像。
古墙上的《广州事情》 小红书博主微格尔青 摄
以清代岭南重要的学术阵地学海堂为例,如今在越秀山巅已无具体遗迹,但王美怡坐在山间树林里,会想象在百丈梯的阶梯上和学海堂的学子们迎面相逢,再和他们结伴去启秀山房拜见阮元,一起谈诗弄文、心游万仞的情景。这样的文学漫游让王美怡内心激荡,她在其中寻找城市的文化暗脉。文化是静水流深、生生不息的,城市的文脉就在这些遗迹中延续,需要有心人用心品味、传承。
王美怡推荐读者去静心阅读《我见芸台》一文。关于写作的穿越感,关于写作者和笔下人物的精神共振,在这篇长文中都有很具体的呈现,“我在写作过程中,曾经在夜半时分热泪盈眶。我曾经在南海神庙重温扶胥浴日的场景,回想屈大均观海上日出的壮阔场景,为广州这座江海相连的城市激动。我感受到文化先贤赋予这座城市的文化能量。”
在公众的传统认知里,广州的文化形象似乎总被“市井”二字覆盖,但王美怡在史料中发现,这座城市的“雅”曾在历史上绽放过耀眼的光芒,因此,“擦亮广州被遮蔽千年的雅逸美学”,也成为她写作的重要目标。而雅逸的源头,可追溯至明清士人的生活美学。
明清时期,士人从闲隐的理念入手,在科举、仕进的价值观之外,发展出一套极为繁复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生活美学来参与社会文化的竞争。这套美学以闲雅为核心,通过书画、园林、饮食等载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优势文化。更有趣的是,它并非文人专属,商人阶层也刻意跟随、仿效,以此装饰、丰富自己的生活形态,从而构建起新的士商关系,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流动、交换,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士商之间的文化互动,在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广州达到了顶峰。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商贾云集,十三行行商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既活跃在商业舞台上,又徜徉于文化艺术领域。从奢华的宅邸到精致的日常用品,从书画雅集到花船饮宴,行商们热衷于和文人士大夫交往,借此拓展人生场域,提升文化地位。他们在园林、戏曲、饮食、娱乐乃至书画鉴藏、书籍刻印等方面都做了探索和尝试。商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流动,让广州的雅文化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为了让这些被遮蔽的美重见天日,王美怡在书中精选了诸多岭南风物与雅事作为载体。她写素馨花的清淡、幽香,写通草画里的中西合璧,写以花熏茶的雅致,写月下赏梅的清幽。这些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王美怡对“清”的偏爱。“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关键词之一,在喧嚣的现代生活里,回归清雅,回归简静,需要修炼内在。王美怡通过写作呼唤雅文化的回归,所谓“应共桃花说旧心”其实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回望,是在现代生活中建构一个心灵的秘密花园。
《广州事情》内文书影
王美怡尤其看重这些载体背后的文化张力,而粤派文化中并不缺乏雅的基因,陈恭尹的诗,黎简的画,乃至粤剧唱腔中的文学与声乐之美,都是粤派文化中的明珠。十三行行商与文人的交往,让这种雅有了烟火气的支撑,商人的财力为文人雅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文人的审美则为商人的生活注入了精神内核。这种士商交融的独特生态,让广州的雅逸美学既有阳春白雪的精致,又有江海奔流的鲜活。
王美怡的上一部作品《广州沉香笔记》曾获“中国最美的书”,并被誉为“最美广州读本”,《广州事情》是这一选题的纵深延续。
王美怡回顾这段写作时光时说:“《广州沉香笔记》是2008年写的,中间隔了17年。这期间我对广州文化的认知,我个人的文化积淀变化都很大。写《广州沉香笔记》的时候我还很年轻,所以文字是柔美的,有很多女性化的叙述。但写《广州事情》我已经是往文化纵深的方向走了,这本书里面用很大的篇幅写岭南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包括苏东坡、杨万里、屈大均、廖燕、阮元、洗玉清等。写这些历史人物和原来的写作相比难度要大很多,因为要做很多史料挖掘整理工作,要将人物吃透。《广州事情》的写作既满足了我的文学审美趣味,又从新的视角挖掘广州社会文化史、微观生活史,是我尝试在文学和历史间做的一种联结。”
被誉为“最美广州读本”的《广州沉香笔记》
《广州事情》不仅是王美怡个人写作风格和思考的一次跃进,也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和接续。书中延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小品文的创作传统,以古今对话的叙述手法,在历史遗迹与文人足迹中编织出一张属于广州的精神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南海神庙、学海堂、可园、小画舫斋等历史遗迹,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学漫游的起点。
千百年流传的文字带着巨大的文化能量,王美怡的写作就是在传递这种能量。她将这本书比作城市之风雅颂,文化之如梦令。风雅颂这一比喻的背后,隐隐浮现的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地图和精神脉络。王美怡说,风雅颂源自《诗经》,是对山河大地、民间生活、文化先贤的致敬,风是岭南山川的自然呼吸,雅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共鸣,颂是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而如梦令的意象,则暗合了古今对话的恍惚感,历史与当下在文字中交织,如梦境般虚实相生,却又带着真切的情感温度。
在全球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广州往往给人以“务实有余,浪漫不足”的城市印象,而《广州事情》挖掘的风雅与日常记忆,恰是对这种失衡的补充。而广州的独特性藏在这些历史遗迹与文化脉络中,南海神庙见证了广州作为海洋城市的开放基因,学海堂承载了它作为学术重镇的理性精神,十三行则印记了它作为商业都会的包容特质。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一座通往大海的城市。珠江水长,海天无量,这是城市宏大的背景、序幕,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于王美怡而言,广州文化的生命力,城市的文脉就在这些遗迹中延续,需要有心人用心品味、传承。她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接收到她写作时的真情和深意,更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颗种子,在读者心中生长出对广州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