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姚君伟:桑塔格是“多棱镜”,外表强势,私底下却极其柔弱

作者:刘瑞丽   2022年11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20年,著名传记作家本杰明·莫泽历时7年写就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荣获普利策奖;两年后,由姚君伟精心翻译,译林出版社推出了这部厚达868页、收录近100幅插图的获奖巨著。这部书的主人公苏珊·桑塔格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为了深入了解桑塔格以及关于这部作品的出版,百道网专访姚君伟,他在给出答案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翻译本书的收获。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本杰明·莫泽 著
译者:姚君伟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可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齐名,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关于艺术与政治、女性主义与同性恋、名流与风格、医学与毒品、激进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这些构成了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亲自选定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本杰明·莫泽作为桑塔格传记的作者,戴维支持他,提供资料上的便利,但绝不干预他的写作,这使他接触到桑塔格留下的所有文档和资料,了解到大量尚未公开的情况。在莫泽掌握的资料中,仅桑塔格未删节的日记就多达近百本、数千页,正因为如此,他写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看点,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破解了许多谜团。莫泽花了7年,采访近600人,本书出版后荣获2020年普利策奖等近20项国际图书大奖,拥有英、德、西、俄、荷等近10个语种的近30个版本。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迈克尔·坎宁安表示。

2022年10月,这部迄今最权威、最深入的桑塔格传记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的译者姚君伟早早结缘桑塔格与她会面,翻译桑塔格作品近20年,出版桑塔格相关译作10种,现在也一直与戴维有联系。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姚君伟与本杰明·莫泽保持密切联系,她透露,莫泽回答了她大大小小200多个问题和要确认的内容。两人经过核校文本、探讨问题、反复修改,在中文世界呈现出本书的最佳样貌。

桑塔格的人格魅力,以及她思想上的魅力在哪里?和国际上已经出版的多部桑塔格传记相比,《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百道网专访姚君伟,她在给出答案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翻译本书的收获。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译者 姚君伟

桑塔格把文学视为一种使命,逐渐确立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

百道网:您翻译和研究的对象包括赛珍珠和桑塔格,当然还有毛姆、西格丽德·努涅斯等其他人。但从出版的书目和版本来看,很显然前两位女性占了极大的比重。为什么您会特别关注这两位美国女性作家?

姚君伟:这些年来,我的研究对象相对集中在美国作家赛珍珠和桑塔格身上。这两个作家都与中国有缘,赛珍珠是在襁褓中就被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并以中国为故事背景创作了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桑塔格的父母则在中国天津从事皮毛生意,桑塔格自己曾“吹牛”说她是在中国孕育的,中国是她曾经魂牵梦萦的一个地方,她母亲也对自己早年在中国的生活念念不忘。赛珍珠和桑塔格身上的中国元素让我对她们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百道网:您独立翻译出版的苏珊·桑塔格的著作和传记已有10种,请问您最初是怎么走上对这位作家的翻译和研究之路,并20年如一日地坚持到今天的?她拥有的最让您着迷的特点是什么?

姚君伟:其实《恩主》是我翻译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时和同学一起译的《天为极限》,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版,第二本是《乔伊斯文论政论集》,这本书也是译出后过了10多年,从当初定下的一家出版社换了一家出版社才出版。当时我刚译完《乔伊斯文论政论集》,我有个朋友在译林出版社,他问我想不想再译一本书,于是就给了我桑塔格的《恩主》。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喜欢这部小说的散文文风,就开始翻译了。当时可能也就把它当成普通的一部小说,没想到后来会和它的作者有更多的联系。

翻译期间,我曾多次因为译事与桑塔格有邮件联系,核对、确认书中的问题。当时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严谨且严肃的人,不是很好接近。译完《恩主》后,译稿交给出版社,我就因自己的赛珍珠研究课题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了。宾州费城离纽约很近,桑塔格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于是我就去了。那天,她不仅请我在她家与她还有助手、秘书共进午餐,甚至当她得知我没有带电脑到美国,每天要去学校图书馆才能写邮件时,马上让助手把她自己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装上拼音输入法,让我带回宾大使用。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从她的书到我在费城的生活等等,她还热情地邀请我太太和孩子去她家做客。这让我看到了桑塔格在严肃对待文学和学术以外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好客、热情、慷慨。她感谢我的翻译,说这让更多的人读到了她的书,她希望我能继续翻译她的书,我答应了。


姚君伟与桑塔格合照

回到费城不久,我就接到中国国内一家出版社的越洋电话,说桑塔格推荐了我,翻译她为《巴登夏日》写的长序。这时我才意识到,她让我继续翻译她的作品不是戏言。就这样,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很自然了。

我在宾大时看到了卡尔·罗利森夫妇写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回国后把它译成了中文,这是第一本桑塔格传,但只写到1999年。我翻译期间和作者联系就提到,希望他们能增订,把桑塔格最后的5年补充进去。他们夫妇俩历时几年,完成了修订,我以《苏珊·桑塔格全传》为名译出。

我曾经希望桑塔格的独子戴维能给他母亲写传,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告诉我,是要给他母亲写传,但作者不是他自己,他会物色一名他满意的人。后来,他告诉我,他选定了莫泽。莫泽当时已为巴西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作传,并以此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2009年好书奖等。这部著作令这位巴西女作家享誉世界,莫泽也因此荣获巴西首个国家文化外交奖。此后,莫泽从查资料,找与桑塔格有关的近600人进行访谈,他们包括她的亲人、情人、友人、同行、同学、助手和学生等,历时7年,完成了这本厚达832页的巨著。

百道网:在您看来苏珊·桑塔格是一位怎样的作家?怎样的女性?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是如何形成的?

姚君伟:我能够坚持20年翻译桑塔格的作品,是因为她的人和作品都是那种你越交往、越阅读就会越喜欢的类型,你不知不觉就会被其吸引,有趣、复杂、有思想,而且深刻,我曾经形容她为“多棱镜”,多面且迷人。不幸的是,2004年年底,病魔夺去了她的生命。她再也无法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莫泽的这本授权传记有个副标题,中文版也保留了,叫“人生与作品”,其中当然写到作为一个人的桑塔格一生异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实际上,这一人生当然包括作为作家的桑塔格,更进一步说是作为女性或女性作家的桑塔格。我是说,她的人生与创作是难以分开来考量的。作为一个人,桑塔格可以说是太过复杂,2004年年底她去世时,媒体用了几十个形容词来给她贴标签。桑塔格成名很早,她本人当然很高兴,觉得实现了自己作为天才少女时就立下的高远的志向,包括长大后立足纽约,为《党派评论》撰稿,拥有五千个读者等。但因其美貌,桑塔格成名后,很多读者对她的关注停留在她的外表上,给她贴标签,而不去读她的作品,这让她感觉很恼火,因为她认为一个作家是靠作品存在的。而作为作家,桑塔格是独特的,她在《反对阐释》里提出文学创作必须重视形式或美学上的考虑,当然,她也并不排斥创作的道德蕴涵。

广义上讲,作家当然不仅仅是写小说的人。桑塔格既写小说,包括长篇和短篇小说,也写了多篇(部)影响甚至超过其小说的评论性文章和论著,除此之外,她还写剧本,拍电影。其中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桑塔格对文学功能的关注;在她看来,一个作家应该是关注世界、关注时事的人,为事件发声,为事件中人发声。桑塔格把文学视为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职业。在相当的程度上,桑塔格通过虚构和非虚构文学的创作,让她的读者看到了文学艺术的力量。

我们阅读近年中国引进出版的多种桑塔格传,会了解到她的独立,了解到她对将女性作为“他者”的理念和做法的排斥,并在作品里加以再现。这可能与她对欧洲文化的向往和浸润有关,似乎可以说她有一种天然的“欧洲情结”。她研究生毕业即赴英国深造,不久又到巴黎,接触到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西蒙娜·波伏瓦等人的哲学思想,并深受影响,使得她逐渐确立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从她后来的创作,包括《床上的爱丽丝》《火山情人》,以及《妇女的第三世界》等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所借助于人物塑造对女性的处境、女性被他者化、女性的自由选择与责任这些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的探讨和呈现,而这些观点波伏瓦在她的《第二性》里做了开拓性的阐述。

面具与本质之别:外表强势,特立独行,而私底下却极其柔弱

百道网:国内出版过很多版本的桑塔格传记,如英国作家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写的《苏珊·桑塔格传》,美国作家卡尔·罗利森,莉萨·帕多克的《苏珊·桑塔格全传》,还有法国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写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等,您如何评价它们?和这些著作相比,您在《译后记》中提到了本书的不同之处,其中,本书是如何通过桑塔格面具与本质之别阐释其名与实的关系的,这位作者表里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姚君伟:像桑塔格这样一位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一人多传”并不令人惊讶。当然,作者不同,写作的手法、切入点、叙述的重点都会不同。桑塔格本身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喜欢她的人因为其个性而爱她,不喜欢她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憎恨她。所以,读者可能会有偏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下定论了,因为也无法下定论。

说到莫泽这部桑塔格传,我在“译后记”里对它的特征——其实也是有别于其他几种传记的地方——做了些概括。除了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授权的桑塔格传之外,篇幅最长、受访者最多也是该传的特色;此外,也是您这里提及的,我认为这部大传也阐释了桑塔格的面具与本质之别并由此延伸开来的“名”与“实”的关系。莫泽在这部传记中,追根溯源,从桑塔格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一直讲到她爸爸妈妈,让我们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桑塔格的原生家庭,由此也帮助我们了解到桑塔格外表强势,特立独行,而私底下却极其柔弱,包括在情感上。缺少父爱很可能是一个原因,我们看桑塔格的日记,就知道她在意志上有多强大,在情感上就有多脆弱无助。这是桑塔格表里之间存在差异的一个例子。她的创作也特别关注“名”与“实”的关系,如《作为隐喻的疾病》《论摄影》等名篇中,她对疾病隐喻的批判,对摄影中包含的真实与假象,还有对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不尽相同等等的洞见;即使是桑塔格本人,我们有时谈论半天,谈的恐怕也还是作为隐喻、也就是加引号的桑塔格,而非桑塔格本尊。换句话说,莫泽在他这部桑塔格传里,既让我们看到桑塔格的“表”,又把桑塔格的“里”揭示给我们看。

百道网:您对桑塔格本人的作品以及与她相关的作品翻译最多,且和桑塔格相识,和她的儿子,也就是授权这本传记的戴维也有联系交往,从您自身体会来说,您认为《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中的这些桑塔格的亲友,以及他们和桑塔格的关系,和您的感受是否一致,您如何看本书对这些重要人群的描写?另外,您是否了解在桑塔格死后她的儿子、恋人等亲友的情况?

姚君伟:《桑塔格传》中有一些内容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比如,她妈妈并不是像我以前了解的那样俗气,但桑老太太因为先后被两任丈夫宠着,属于不扛事的妈妈,在桑塔格需要精神安慰和物质、金钱资助时表现极差,造成了母女间深深的裂痕,一辈子未能完全修复。

另外让我吃惊的是桑塔格母子的关系,我因为分别见过桑塔格、戴维母子,现在也一直与戴维有联系。我原先觉得他们相互关系很好,是那种相依为命的母子,也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没想到在戴维读大学和数次恋爱期间,甚至在他去南斯拉夫的事情上,母子俩的关系都非常紧张。不过,血缘是个神奇的事情,这会让母子俩放下一切,前嫌尽释。我知道戴维现在会经常待在巴黎,或教学或写作。和她妈妈在世时一样,他也是一个满世界飞来飞去的人。

对“反对阐释”的溯源是看点之一,让本书附上评传的色彩

百道网:传记有助于揭示作品实际产生的过程,研究作者的道德、智慧、感情发展过程,以及为系统地研究作者的心理和创作提供材料。请谈谈您翻译这本书后,对桑塔格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或改观吗?

姚君伟:我在翻译桑塔格的过程中,也曾写过数篇研究其人其作的论文,这次翻译莫泽的《桑塔格传》也是一次深度阅读桑塔格作品的过程,因为莫泽的讨论几乎覆盖了桑塔格所有的作品,并且提供了他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深刻而独到的批评。莫泽显然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会把来龙去脉厘清后得出一个精准的结果,把其人其作其事联系起来,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桑塔格会这样写。这让我对桑塔格的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为我以后的桑塔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道网:问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本书似乎能给出答案的问题:桑塔格提出的批评理论“反对阐释”的渊源是什么?能否简要给我们解析一下真相,以及都有谁和这一理论的起点有关系?

姚君伟:一提到桑塔格的批评理论,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她的“反对阐释”。但是,通过考察20世纪60年代初桑塔格结交的纽约艺术圈的艺术家对她的影响,莫泽认为桑塔格的这一理论是渊源有自。在这些艺术家中,有四位对她影响很大,也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他们是贾斯珀·约翰斯、安迪·沃霍尔、约瑟夫·康奈尔和保罗·特克。约翰斯的哲学思考与她自己的完全和谐一致,而且看上去和沃霍尔也完美契合。他们俩中间,沃霍尔的作品拒绝阐释,对他来说,一幅伊丽莎白·泰勒的画像就是一幅伊丽莎白·泰勒的画像;而约翰斯的画作拒绝阐释不是因为像沃霍尔一样没有隐藏的含义,而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者拒绝揭示其含义。约翰斯有一幅画叫《旗帜》,是他做的一个梦给了他创作灵感,评论家们无法从中获知作品的主题,觉得很晦涩,也很无趣。

保罗·特克因其感官性而对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批评理论影响最大。她在《反对阐释》中写到:“我们需要的不是阐释学,而是艺术色情学。”这些话是她的,但这篇文章的标题甚至构思都来自保罗·特克。60年代强调直接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的批评理论。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桑塔格并非是要反对阐释,她也反对不了,她要反对的是艺术作品欣赏者拼命到作品里寻求确定的、单一的意义,而忽略了作为艺术品的艺术性,桑塔格提倡的是:我们应该去感受作品的丰富,也就是去“看见更多,听到更多,感受到更多”。莫泽在这本书里对“反对阐释”的溯源是本书诸多看点之一,富有学术价值,也因此让这本传着上了评传的色彩。

百道网: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和评论家对桑塔格的看法不同,甚至褒贬不一,她的文字乃至人生中也有许多“矛盾”之处。您是否认同“矛盾”一词,又是如何看待和桑塔格密切相关的种种矛盾性的?

姚君伟:其实人都有多面性,只不过桑塔格更鲜明些,没有人是平面的,能一眼见底。有矛盾,才有冲突,有冲突,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意义。作品如此,人更是这样。

看完传记后,她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百道网: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您和作者本杰明·莫泽保持了密切联系。这一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姚君伟:实际上,在莫泽撰写《桑塔格传》期间,在我翻译《桑塔格传》期间和之后,我们都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历时数年。2014年8月,译林出版社与我联系,并发来莫泽关于桑塔格传的写作计划,咨询我的看法,我对这本传记表达了非常乐观的肯定。2019年5月我开始翻译后,一直得到莫泽的帮助,我们核校文本,探讨问题,我也因此收获良多。这一过程中,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有三个。

第一,我对桑塔格作为一个作家所怀有的社会正义感和对作家职责的认知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在书中会发现在很多历史现场都有桑塔格的身影,而且,她觉得虽然写作是私人的、孤独的,但是她从未觉得作家从事的是私人活动,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

第二,翻译这本书并与莫泽交流,让我看到了传记写作的精神和准则。莫泽写这本传的态度是严肃的,写作水准是专业的,他说写这本传记,他遵循的原则是“不去嘲笑、不去悲悼、不去诅咒,而是去理解”。这一原则在书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并不因为这是一本授权传记就一味地去捧桑塔格,对她的一些做法他能理解,但也有保留,并不完全赞同。

第三,翻译这本书,我看到,无论是桑塔格,还是莫泽,他们都非常推崇批评的依据是作品本身。桑塔格希望人们对她感兴趣是因为读她的书,莫泽写这本桑塔格传也是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之后会渐渐了解她,并进而去阅读她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杰作,尽管我们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她那有趣有料、多姿多彩的私生活上,而不是关注她有时很艰涩的作品。事实上,桑塔格一部部作品的水准都很高,没有出现早期作品青涩、后期作品质量下滑的情况,而她几乎在生命和创作的每个阶段,都给我们留下了精彩之作,因此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她本人对待经典名作那样。

百道网:有学者认为,国内研究者们对桑塔格在21世纪出版的作品研究力度相对较小,主要扎堆在桑塔格前期的作品上,对疾病隐喻、政治介入、同性恋以及复数性别等主题的研究略显边缘化。在您看来《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的出版能给研究者哪些新方向的研究素材?您本人接下来还有怎样的研究和翻译计划吗?

姚君伟:其实桑塔格的作品译入国内的力度已经很大了,研究力量也已积聚了许多,以桑塔格为选题的博士论文有十多篇,专著十多部。一般来说,研究总要滞后其作品翻译一步,相信随着更多的桑塔格作品的译入,对她的研究也会更多,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喜欢她的作品、研究她的作品。《桑塔格传》在国内的出版会给桑塔格研究者打开新的思路,更加了解她的人和她的书。至于我自己,如果有合适的桑塔格的作品或关于她的作品,我会责无旁贷地继续翻译。当然,就像我做了一些桑塔格翻译后会做一些桑塔格研究一样,我也会在从事了30多年的赛珍珠研究后做一些赛珍珠翻译。毕竟,翻译和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