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入手,何建明谈大时代下中国的报告文学

作者:刘瑞丽   2022年04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让大家了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海固人民搬出大山,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双手脱贫致富的故事。据电视剧主创团队介绍,剧名和剧中的众多故事灵感均来自作品《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该书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百道网专访图书作者何建明,请他介绍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并分享他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方法、时代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作者 何建明

如果你听过“报告文学”这四个字,就应当听过何建明的名字。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达25年。从1978年起,何建明开始创作报告文学,到今天已有四十四年,他写过近30部长篇报告文学和上百部中短篇报告文学。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往往取材于重大题材、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这种题材或事件的重要性也被称为“国家叙事”。报告文学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何建明在创作时始终有着自觉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这种政治意识和担当表现在他强烈的政治激情上。有研究者认为,他的政治意识是宽阔的、开放的,或者说是一种更深广意义上的政治,亦即人们常说的江山社稷天下的观念,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为一名作家,何建明关注政治体现在关注国家政治历程,更关注国计民生和民心所向。


“百井扶贫”工程让西海固人民品尝到甘甜井水

2019年起,何建明开始创作一部回顾并总结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东西部精准扶贫样本——“闽宁扶贫”的成功经验的报告文学作品,书名是《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以下简称《诗在远方》),在2021年3月1日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何建明在闽宁两省区充分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走访,用两年时间完成本书。2021年的大热电视剧《山海情》的主创团队曾透露,《山海情》的剧名和其中的众多故事灵感都源自这本书的内容。

《诗在远方》以站位高、视野阔、格局大、思想深而与众不同。更为可贵的是,作品把“闽宁经验”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起来,并把“闽宁经验”融入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之中。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思想领先的意义。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建明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诗在远方》这类大题材,我必须写

百道网:作为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您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在您心里是否把他们做过分类?《诗在远方》属于哪一类型?

何建明:按照选题的时代性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历史题材,一种是现实作品。如果按照主题来分类也有两种,一种是重大事件,一种是典型人物。《诗在远方》应该属于现实题材当中的重大事件。

百道网:您的报告文学创作好像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把宏观的主题思想融汇到一个个故事中去。《诗在远方》虽然是一篇报告文学,但是感觉也很像一篇故事丰富并相互关联的小说。您为什么会有这种创作风格与偏好?您如何看待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关系?

何建明:报告文学和小说在文体的书写方面是一样的,都要用故事来表述我们想表达的思想,所以这不是我的偏好,而是报告文学必须做到的一点。很多所谓的报告文学作品跟新闻报道差不多,没有注重故事性和文学性,其实它们不是报告文学。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小说是虚构的,报告文学是真实的。

在文学的写作方法上两者是一致的,只不过小说要从开头马上进入情节,但报告文学需要有时代背景的交代等等。在《诗在远方》这本书里,我先交代了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缺水的苦难、当地人的贫困问题,然后才引出宁夏和福建两地的合作,之后用一个个事件、故事来说明和回答“闽宁协作”产生的现实意义,包括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推动社会发展等等。报告文学更具有时代的张力,它虽然和小说一样通过人和故事回答很多问题,但它回答的时候更加直接,这也是它的特性。

谢兴昌一家欢度2020年春节

《诗在远方》这本书用比较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回答了一个时代问题,那就是一个饱经苦难的贫困地区如何完成脱贫攻坚?在习近平的关怀和领导下我们找到了“闽宁协作”的方式,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经验,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百道网:近年来您的作品取材于重大题材、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这种“国家叙事”的倾向非常明显,《诗在远方》这本书也属于这种国家大时代叙事,因为它讲的是习近平领导的东西协作的典型成功项目。为什么您的创作主题和关注点会有这种变化?它符合时代的哪种需求?

何建明:我写的并不是全部都是大事件,但我确实写大事件比较多,这种题材占到我作品的三分之一,比如《革命者》《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比如写利比亚撤侨的《国家》,比如写三峡移民的《国家行动》等。这和我的身份以及我处理这种题材的社会影响力有关系。中国社会发生的大事、好事太多了,所以我肩负的任务也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作为中国的作家,我责无旁贷。

写大题材主要是因为我身处在中国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中,时代对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有要求,我应该承担一种责任和使命。现在不断接到各种机构和个人的写作要求,我就要判断什么题材是好的,是必须去写的。

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

我觉得对作家来说,题材的大和小只是表象,它们的宽阔度、深刻度,它们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大题材无非是容量大,小题材无非容量小而已。从科学家到小书记,大人物、小人物我都写过。有些题材尽管小,但是它可以“滴水见太阳”。2018年出版的我的作品《山神》就是个写小事的小作品,它的主人公是贵州大山深处遵义市播州区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支部书记黄大发,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这种“感动中国人物”我写过好几个,在我很早的作品《根本利益》里的“百姓书记”梁雨润也是其中之一。有些小人物和小事件我会特别关注,因为具体的事情和人也能反射出我们时代所进行的伟大变迁的光芒;而大时代的大题材其实也呈现了中国人个体的形象,比如记录港珠澳大桥建造经过的《大桥》,实际上着力描写了总工程师林鸣在造桥过程中的理念和情感,以及他为国争光的精神,这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代表了中国和这个时代。

 

中圈塘村移民乔英波在罗山酒庄葡萄基地向农户讲解葡萄藤养护知识

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我本人被感动了

百道网:在大家的印象中,报告文学应该是冷静客观和不动声色的,在这方面可能《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比较典型。但是《诗在远方》里您作为叙述者几乎一直在介入并发表自己的感想,甚至有大段抒情。您为什么要如此操作?

何建明:我经常用这种情感充沛的写作模式。就像我之前说的,报告文学和小说非常类似,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完全可以把自己融入其中,以第一人称来做故事的角色之一,在身处令我感动的事件中时情不自禁地流露感情。我觉得是选择用散文的方式来写,还是用比较冷调的笔来陈述,取决于你写的是怎样的题材。

像《诗在远方》这种题材,它的书名我都用了散文题目的风格。对宁夏人来说,“诗在远方”有两种寓意,一方面宁夏的西海固没有水,当地人非常渴望看一看大海,看看福建人所生活的靠海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内心里向往着像东部地区一样过上好日子。而福建人为什么支持宁夏呢?福建原来也比较穷,但是后来随着发展富裕起来了,而且水量丰沛,福建人发现宁夏那么穷、那么缺水后,觉得应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感情,帮助兄弟省份,让它成功脱贫,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跟自己同样幸福的地方,这就是福建人的“诗在远方”。这个书名富有浪漫情调,非常诗意化,适合于这部作品,同时我也用了散文笔调来写这部书。

银川市华西村1997年旧村貌

百道网:除了浪漫外,在《诗在远方》一书中,您生动地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也经常被感动到眼眶湿润。那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在为了写这本书的采访过程中,最让您感动的事,最让您内心受到震撼的事情是什么?

何建明:电视剧《山海情》也是围绕“闽宁协作”的背景来讲故事的,不过这部电视剧原来的名字叫《闽宁镇》。他们在拍电视剧的时候看到我这本书了,他们自己跟我透露,说看了我作品中的很多没听过的故事深受启发,包括《山海情》这个新名字也是受到我作品的影响,你看看目录就知道,我在书里常提到山与水的情。它也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深入宁夏后,很多东西让我感动。我过去从没有去过宁夏的西海固,这是宁夏最穷的地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说这里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没有水,当地男女的皮肤都和我们不一样。宁夏有名气的作家几乎都是从西海固出来的,我熟悉其中几个优秀作家,因为穷,他们拼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继而成功了。但我作为一个外地作家,当第一次到达西海固,发现在“闽宁协作”等中央的政策和方针下,经过宁夏人民的自我奋斗,这个地方完全变了样,甚至有的地方比福建、比我老家苏州建设得还要好时,我受到极大的震撼。我过去听说西海固的扶贫工作,没有做到“完整”和“成功”,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做到了脱贫,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曾经是一片沙漠的地方变成了江南水乡。

银川市北塔湖

我记得第一次去西海固那天就碰到大雨,那一天的降水量比过去一年的雨量都多。我一路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有小孩,有他们的家长,还有年纪很大的老人,他们讲了很多故事,凡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我全都在书中做了适当篇幅的叙述。所以,这部作品之所以好看、有情,是因为我本人被感动、震撼后,产生了我笔下的人物和语言。

苏家女主人热情挽留作者一行人吃饭

百道网:其实看完《诗在远方》这本书后,我心里还是有一个疑问。西海固一直以来都严重缺水缺粮,不适合人生存,为什么这么多西海固人不离开这个地方?您在走进西海固以后,是否能解答这个问题?

何建明:走与不走,不是所有人都像你、我这样能说走就走的。一个家园,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离开的。有很多西海固的人出去打工,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家乡变好了。不过在家乡没有变好的时候,依然还有很多人留在那里,因为那是他们的家园,再苦再贫寒,他们还是会对那块土地有感情,在那里他们的心灵是充实的。家园是人的情感的特殊指向,是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很多人在北京呆了几十年,“官”也不小,最后内心里还是会回响这四个字:落叶归根。

西海固山村旧貌

你的细节越细,作品表现的情感就越好

百道网:您刚才提到的《山海情》,这部剧里有一个角色原型林占熺,他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被称为“大姑爷”,他为闽宁协作做出过突出贡献,也经历过不小的挫折,观众们对他的印象很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时也提到过这个人物,但是相比《山海情》,您在书中对这个角色着墨的篇幅很少,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何建明:《诗在远方》这本书比《山海情》里涉及到的人物多得多。不过这不是简单的角色多与少的问题,是不同的问题和主题所运用的人物不同。《山海情》是以宁夏老百姓的自我奋斗为主题的,作为电视剧,它要提炼典型形象,通过集中描写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来实现艺术目标,不能拍得太“散”,也不能拍出宏阔;而我写的是整个社会扶贫攻坚的形态,不能集中写一个人,我要考虑以“闽宁协作”为切入口,从方方面面体现社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丰满型,当然也要考虑整个事件的精彩性。《山海情》借鉴了我书中的很多概念和故事,但都是为了充实和丰满电视剧的效果,表达电视剧的主旨。我在书中花了很多笔墨写当年的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她是执行习近平领导的“闽宁协作”的重要人物,但《山海情》就对她的讲述很少。

花农在固原市原州区油用牡丹生产基地采摘牡丹籽

百道网:您曾经做过记者,担任过出版社社长,是作协副主席,经历过多种身份转换。从出版人的角度看,您是如何选择采访人物的?从出版人、作家的角度看,您对《诗在远方》这本书有怎样的不同评价吗?

何建明:对于这种大题材,需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写才能体现它的时代意义,但是书写的过程中必须从细节着手,你的细节越细,作品表现的情感就越好。这是我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在这个时代下中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事件和人物,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在更宏阔的视野中去分析和观察他们。为此,我在采访之前就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确定采访对象的名字以及怎么写这本书,然后进行具体操作,最后组合、拼章、加工,直到创作出一部完美的作品。

因为我做过出版社的社长,也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我比其他作家具有的优势就是我懂得读者喜欢什么,在书名、内容、装帧、封面设计上我都有自己的讲究,出版社大部分也都采用了我的意见。把主书名定为《诗在远方》,是我自己啃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因为这四个字代表了浪漫的诗歌或者理想的境界,而当你真正要把作品用“诗在远方”去实现时,它本身就是个噱头,通过“闽宁协作”来破解它,本身就具有挑战意义,引发读者的关注。从内容上说,我把西海固的苦难原貌放在开头作为背景,就是要给读者一个悬念——脱贫攻坚能不能做好?最后收尾时,读者才发现原来做得那么好。这一切都是我从出版人的角度不停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这个问题后得到的结果,可以说展现了我独特的成功一面。

养羊人在羊场里自建的跑道上驱赶滩羊“跑步锻炼”

当人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一种使命时,他的能量是巨大的

百道网:您的出书效率异常之高,一年能出版两三部作品,《诗在远方》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也只是写了两年。您是如何在百忙中保证自己作品的质量?

何建明:我以前是一边上班一边写作,现在离开工作岗位了,就可以集中精力创作。现在我接到的任务特别多,而且题材都特别大,有的时候就要穿插进行,每年我至少会出两到三部作品。我的长处在于:我干了几十年,写过各种题材,经验丰富;我是从部队出来的,以前习惯了同时完成好几种工作;我有一股拼劲,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创作上;我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远远超过一般作家。

2019年我为了写《诗在远方》,第一次去宁夏、福建的时候疫情还没开始,之后再去宁夏时疫情已经开始了。这时候很多作家是不能出门的,他们不太可能去这两个地方,但我从来没有被这些因素影响,一直在前线。2020年初我写《上海表情》的时候,就一直在前线,记录了上海抗疫工作从开展到取得成效的过程和我的个人体验。我觉得一个作家就应当在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困难的时候,秉着勇敢的精神站出来,走在第一线。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一种使命和责任的时候,他的能量是巨大的,而这种能量发挥出来后可以实现很多目标,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报告文学总结人类发展经验,预示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百道网:长期以来困扰报告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因为时间上的相对切近,报告文学的写作缺少必要的反省的距离,所以难以追求理性反思的深度。在《诗与远方》这本书里,洋溢着主流意识形态立场,您认为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何建明:我对作品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既要好看,又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写了四十多年报告文学,有二三十部一直在不断加印中,甚至翻译到国外,或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实现了报告文学文体应有的文学性、历史性的地位和作用。我觉得报告文学作家在写作时,要比小说家考虑的问题更复杂,比如《诗在远方》不仅是叙述中国当代的事件,还要从更高的立场上来说明全球人类共通存在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在非洲有,在贫富差距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比如美国纽约的贫民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地上,通过制度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我们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所以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人”的价值,可以被全人类学习,它的内容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依然会有人愿意了解,不会过时。

柳泉乡柳泉村正在晾晒的黄花菜

百道网:请谈谈您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前沿性观点。随着报告文学的篇幅越来越长,时效性明显降低,那么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的体量完全是按照题材确定的,不是说字数多就是大题材,也不是报纸上发的短篇就更“精”,因为好作品可以让人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下去,不好的作品几个字都不愿意看。我相信作品无论长短,重点是质量。

报告文学在发展道路上现在遇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媒体众多的时代,读者习惯了碎片化阅读,而且他从手机上阅读信息的时效比你的作品快得多——这个问题是对报告文学作家最大的挑战。其实它对小说家来说也是挑战。现在是后工业时代,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应当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说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轻骑兵,比其他文体的作家稍微快一点,但在我看来我们与时代的同步性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读者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报告文学作家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就是,锻炼自己的脚力、眼力,当人家正在说某件事的时候,你要比别人说得更好、更深入、更精彩。

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新貌

报告文学存在的意义很大,毫无疑问它的功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诗在远方》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闽宁协作”、宁夏脱贫的历史,即使是看了《山海情》的观众也会从中收获更丰富和精彩的内容,这就是不同文体存在的合理性。我最近在成都写了一本新作《流的金 流的情》,讲述双流人紧紧抓住航空经济,通过航空业与机场改变了双流这座城市的命运。我们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的海洋文明,现在步入了航天宇宙文明,双流创新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对于非东部沿海地区、不具有地理优势的地方提供了一种特别好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航空经济。这本书看起来总结的是机场旁一个区县的发展情况,但实际上是介绍了中国区级地区的发展模型,对其他省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眼里,报告文学可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经验,预示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不过是否能让所有人都理解作品的意义,还要看作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总之报告文学的作用很大。

作者:刘瑞丽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