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跨越二十余载,这家出版社与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成就至深情谊

作者:王冉   2022年03月1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浙江文艺出版社与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合作由来已久,王旭峰的最新长篇小说《望江南》再次由该社出版。百道网专访《望江南》责编谢园园,听她讲述这部作品出版的过程,同时,对该书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态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望江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旭烽 著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2022年3月,《望江南》一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沉潜二十六年后的最新长篇力作。看似是一场重磅级的强强联手,但不得不说这背后有着一段浙江文艺出版社与王旭烽以及茶文化三者之间的不解之缘。

浙江文艺出版社与王旭烽的合作渊源由来已久,分别于1995年、1998年、1999年出版了其历时十年创作的《茶人三部曲》,小说以绿茶之都杭州忘忧茶庄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茶人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挣扎前行的气质和精神,其中的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奖项揭晓后,霎时间有关“黑马”王旭烽的评论此起彼伏,但这位认真研究茶、热爱茶的作家不认为自己是“黑马”,而只是一片茶叶。她给人签名,写着“天下茶人一家”。

王旭峰 茅盾文学奖得主,《望江南》作者

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之一,茶也是特殊年代中国商人换取外汇、助力国家崛起的重要物资,在某种程度上,茶还能代表中国人,代表温文尔雅的中国品格。阔别二十余载,王旭烽带着对茶文化的热忱回归。历时八年创作而成的《望江南》再次勾勒出一副茶人精神的民族画卷——小说的主体杭氏家族以“茶”为生计,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后百废待兴,以杭家人为代表的茶人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在一步一个脚印重新建设茶事业中,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崛起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王旭烽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在她笔下,‘国家’被无数颗赤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让人感受到历史厚度之外的人情温度。”责编谢园园在编者荐语中这样写到,这也正是《望江南》的动情之处。在与百道网的对谈中,谢园园讲述了这位功底深厚的作者是怎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创作,出版社又是怎样精益求精助力作品诞生,就让我们在谢园园的娓娓道来中一起感受新作的恢弘,回溯这段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至深情谊。

谢园园 《望江南》责编

再谈名作实力所在,涵养桃李从容创作

百道网:距离《茶人三部曲》的问世已经过去了20余年,这部作品不仅斩获大奖,留下了“好看到让人废寝忘食”的读者口碑,还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回过头来再看“三部曲”,您认为它成功的地方有哪些?

谢园园:坦率地说,不管是《茶人三部曲》还是《望江南》,它们都是我编辑工作中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好稿件。

读过这几部作品的人都知道,王旭烽老师采用的是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在她的小说里,个人、家族和国家是同频成长、同频变化的。这一叙事模式也就决定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对相应年代的历史细节有相当的了解、积累,她还要反复确认自己的历史观,对史料进行筛选、解读。我认为第一个成功的地方,就像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写的那样,王旭烽老师有“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她用小说驾驭了宏大的家国命题,很了不起。

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出版团队和作家之间的配合。《茶人三部曲》最初的责编汪逸芳老师,从文本的编辑到封面设计,再到评奖,每一个环节,汪老师都做到极致。除了汪老师之外,社里的同仁、领导,也为这本书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汪老师到我,《茶人三部曲》的接力棒已经传了三次,我们和王旭烽老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我认为这很难得,很宝贵。

《茶人三部曲(精装修订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旭烽 著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百道网:王旭烽沉潜26年最终成就《望江南》,在这段阔别读者视野的时间,王老师将精力主要投向了哪些领域,这又对这部作品的诞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谢园园:1996年之后,王旭烽老师从一名专业的文学工作者“转型”成了茶文化教授,来到高校任教的她,潜心教学、编写教材的同时,还将精力投入到了茶文化科研的相关工作中。这一工作对《望江南》诞生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储备上的,另外一方面是心态调整上的。

在《望江南》的后记中,她提到,“我不再为现代茶知识和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匮乏而过分担忧,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过程。我真正想通过创作清晰起来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在这段岁月里的命运和走向,包括对这一时代的总体认识和评判。”也就是说,王旭烽老师的创作心态更从容更沉着了。

以“小日子”洞悉“大变迁”,最精彩之处是“细节中的细节”

百道网:《望江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近二十年(1945—1964)为历史背景,王老师为何将故事放置于这段历史中?小说主体杭氏家族在这段历史中历经了怎样的起起伏伏?

谢园园: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也绕不开的历史。但是对这一段历史的书写,是很难的。王旭烽老师以这一段历史作为写作背景,应该是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小说中的杭氏家族是一个茶商家族,以龙井茶为立家之本,但在这个时期,茶业刚好处于低谷,因而总的来说,杭氏家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日子并不好过,家族面临巨大的变化。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可以用来概括那几年的形势:“此时此刻,还有什么小日子啊,过的全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大日子。”小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大日子呢,则是整个国家的制度发生了变化,是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等国家大事,其实也在对他们,对每个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方越,他一定要跟他的汉奸父亲李飞黄划清界限,改姓杭。再比如叶子,她和嘉平共育一子杭汉,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她最后是和嘉平的哥哥嘉和在一起,结婚了。一个人的变化,最后成了一家人的变化,而这种具象变化的背后其实是制度和认同之间产生的矛盾,很多时候,这些矛盾和缝隙真正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小说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在茶楼里抓特务,还有在特殊时期把家里的宝贝分到各人手里,等等,我都觉得值得一看。其实文学作品最有意思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隐匿在故事情节里面的那些细节。

百道网:正如您所说《望江南》有着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驾驭时间、情节跨度如此之大的故事,王旭烽老师秉持着怎样的创作理念,在细节上又做了哪些技艺精湛的润色?

谢园园:在《望江南》的后记中,王旭烽老师提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无论历史如何前进,文化如何演变,人世如何变迁,天地如何折裂,人的心灵和命运都是在连贯中进行的,中华民族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

在这样的历史观念、小说观念的观照之下,小说主体杭氏家族就必然保存着时代浮沉中那些永恒的、靠得住的东西。在我看来,《望江南》的第一个独到之处是它强大的包容性。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世界,都是相容的。即便遇到巨大的打击,他们都会选择好好地活下去。

语言风格上,我想读过小说的人都会感受到浓厚的江南气质。王旭烽老师的文字是非常流畅的,在八年的创作时间里,《望江南》数易其稿,但每一次的稿子交过来之前,王老师都会一字一句地把自己写的东西读一遍。另外,小说中保留了很多的杭州方言,这是有意为之的。这些杭州方言并不难懂,即便读者可能在发音上有一些困惑,但其意思是可以通过观察字词的形态得知的。运用方言并非猎奇,一种语言的背后,事实上也潜藏着当地人为人处世的风格。李敬泽先生读完《望江南》之后,就评价说:“时代与豪杰的一往无前中,原来亦有江南烟雨间氤氲的低回、眷恋和持守。”

在阅读《望江南》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江南人的表达方式和北方人的表达方式很不同。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嘉平后来回到杭府,和叶子单独聊了一下午。嘉和回来之后,闻到了空气中的烟味,之后才知道是嘉平回来了。他的确是有些不高兴,但没大吵大闹,只是在床上铺了两床被子,说自己头疼,背过身去,然后叶子就给他按摩。第二天,两个被筒又成了一个被筒。在留白中,王旭烽老师把事情讲清楚了,有心的读者也就在无言中领悟了每个人的情绪变化。

以史为鉴兼容“茶颜悦色”,亦师亦友共谱合作版图

百道网:《望江南》借以杭氏家族的故事展现中国茶人的本色,在其背后传递怎样的精神?

谢园园:茶人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精行俭德”,是关于克制的一种美德。真正的茶人精神是超越纷争,而不是绕过纷争。我在读完《望江南》之后,问过王旭烽老师,我说设身处地地想,在大时代中,很多人可能是寄草,可能是方越,嘉和那样的人肯定是极少极少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上存在像嘉和这样的人吗?到底为什么杭家的主心骨嘉和能在时代的岔路口做对选择,让整个家族平稳地过渡呢?王旭烽老师回答我,她说嘉和在她心目中是真正的茶人,他所拥有的“精行俭德”的品质,其实可以让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超越纷争,从而看到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度里,或者说更大一些,在全球,寻找一种消弭差异的、大家都认可的话语,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读完《望江南》,你会发现,其实“茶”是可以作为这样一种话语的。

另外一个,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茶人精神让整个杭家人变得很团结,它成为了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的一种本能的力量,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与新旧交替中的沉潜定力,在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中勃勃生机。

百道网:《望江南》不仅是一部见证家国情怀的史诗,其中还涉及了历史史料以及茶文化研究,王旭烽老师和社里是如何确保这些内容准确性的呢?

谢园园:书中确实有非常多的史料。有些史料是可以通过资料去查证的,比如汤恩伯在哪年哪月担任何种官职,这些都是可以确认的。还有一些史料是来自王老师自己的积累,某种意义上的口述史。例如,小说的后半部分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就是罗力所在的劳改农场着火了,他死里逃生,最后回到了家,这个情节就是从真实的事件脱胎而来的。

如何保证内容的准确?首先是王旭烽老师自身功底扎实,而且她非常严谨。在付印之前,她还在不停地翻看资料,然后发消息给我,让我纠正一个人名。另外,社里也组织了精兵强将,我们的编校团队有四位拥有正高职称的老师,先后把关了《望江南》的文稿,还有资深的编辑、校对在编校上提供支持,他们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同,分别从语言、小说情节的前后关联、文史知识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百道网:本书封面十分美观清新,在封面设计、装帧、排版等提升“颜值”的方面,社里做了怎样的努力?

谢园园:这本书的装帧确实经历了一番波折,当然在我们社里,不单是《望江南》,任何一本重点书都会经历一番波折。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最最重要,也最难的是:作为一名编辑,怎样让设计师明白你的意图,通过设计,做出你想要的那个“感觉”。我当时的念头是想让设计师呈现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感,但它又是“杭州”的。

基调定下之后,还有一个需要确认的是,设计师要做哪几部分内容,除了封面、扉页这些最最基本的设计之后,还有没有配套的产品需要做。当时社里集思广益提出要做一张人物关系图,还要做一张杭州的手绘旅游图为产品赋能。在综合考虑必要性、生产周期等因素之后,我决定先做一个风琴折页,打开折页,读者就能看到这张人物关系图,而合上折页,它就是一个书签。

回过头看,在提升《望江南》“颜值”方面的工作中,最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她对江南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高要求,与她合作令人觉得踏实、安心。在此,我也要对她表示感谢。

百道网:接下来,浙江文艺出版社与王旭烽老师还会展开哪些新的合作?

谢园园:我们和王老师合作很多年,她是我们的作者,更是我们的老师。接下来,我们打算和王老师不仅仅在做书上合作,更在产品上、文化活动上进行联动。未来,浙江文艺出版社将继续打造更多展现地域文化、谱写家国情怀的图书,让读者在尽善尽美的作品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文化强国贡献出我们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作者:王冉

编辑:道之

终审:令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