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盛夏光年赴约海岛风情,诚意书写多彩中国梦 ——《鲸歌岛的夏天》作者邓西专访

作者:王冉   2021年08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木屋、椰子林、出海、钓螃蟹、珊瑚石房子、红脚鲣鸟、鲸鱼……一幅生机勃勃的海岛画卷徐徐展开,清新的海风摩挲着炽热的沙滩,灿烂的阳光跳跃于斑驳的树影间隙。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儿童文学作家邓西创作的长篇小说《鲸歌岛的夏天》,将浓郁的热带海岛风情融进诚挚动人的故事中,带领小读者们走进一场盛夏之旅。近日,百道网专访本书作者邓西,听她介绍书中的海岛元素和情感内涵,以及她对海岛开发与亲子关系的思考。

作者邓西

邓西生长于湖南,此前她曾以在湖南乡村的成长经历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处女作《路过一棵开花的树》,该书已由中少总社出版,故事围绕着乡村的命运和女孩木小树的家庭命运两条线展开。此次,她再次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见识为创作素材,将故事的发生地从清丽的乡村转到富饶的海岛。“写这本书一半是临时起意,一半是万事俱备。那些素材老早就在心里存着了,某一天机缘巧合就开始写起来了。”

《鲸歌岛的夏天》以海岛开发为背景,从一个小男孩小盛的视角,讲述了三代人生根海岛、热爱海岛、保护海岛的故事。在邓西细腻生动的笔触下,这本书不仅呈现了美丽的海岛风景和热闹的生活气息,还以一个内心复杂丰富的儿童视角书写家庭成员间的爱恨纠缠,“成长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这本书亦是一场关于亲子关系的反思与疗愈。

“多彩中国梦”原创儿童文学出版项目聚焦现实主义题材,是中少总社“十四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作为本项目的最新力作,本书将故事的叙述置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现实背景中,对社会、生态问题的严肃思考也成为本书的一大中心立意。谈及如何平衡宏大主题和儿童接受度这两者的关系,邓西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给孩子看的图书要起到一个往上、往高的引领作用,不能为了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而放低了要求。孩子们完全可以接受宏大叙事的小说,只要作者内心是真正地在为孩子们写作。”

《鲸歌岛的夏天》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作者:邓西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持续关注海岛开发,写作素材来源生活经历

百道网:本书以海岛开发为背景,讲述了三代人守护海岛的动人故事,是什么动因促使您写这个故事的?

邓西:我之前在海南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从事旅游方面的工作,对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比较关注。2016年,我在一家景区工作,后来得知景区的相关手续尚未办妥,在没有达到营业标准的时候就已在招揽生意。这让我意识到一些项目的开发,并不会严格按程序来操作,会有未批先建的情况存在。后来,一个朋友托我打听在海南开发海岛的事,我详细查阅了国家相关文件,了解到很多地方被划进了不得开发的“生态红线”。就这样,有关海岛开发的诸多事情在我脑海里日积月累。

2019年9月的某一天,我本想修改另外一部长篇小说,但当我打开电脑面对那部书稿时,感觉修改的难度甚至比我重写一部小说还大。于是,我就在那部小说的第一章节前面写起了这部小说的开头,竟然意外地十分顺利,后来索性就一路写了下来。比较好玩的是,我还用了那部小说中女孩爸爸的名字“尚文”,给这部小说中男孩小盛的爸爸作名字(后来只好把那部小说中爸爸的名字改了)。

百道网:书中对海岛生活的书写,读来令人神往,颇具地域特色。这些素材,您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邓西:这本书以海南岛为写作背景,而我在海南生活了20年,小说里的海岛素材可以说是我多年生活经历的积累。我以前从事旅游工作,曾经深入海南的各大旅游景区、各大市县,多次亲临三亚的西岛、蜈支洲岛、陵水的分界洲岛等地。这本书里的“鲸歌岛”原型是海南的西岛和西沙群岛中的东岛。西岛上有四个小渔村,有上百年的珊瑚石房子,东岛上有近10万只鲣鸟。此外,我还在海南尖峰岭的半山腰上住过一段时间,那里四处坐落着小木屋,清晨的村子伴随着清脆的鸟鸣醒来。这些元素综合起来就是一座亦真亦幻的“鲸歌岛”。

地域特色巧妙科普知识,代入角色以本能自然流露

百道网:相较于市面上聚焦海岛和海洋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有何特色之处?

邓西:我认为《鲸歌岛的夏天》最大的特色是: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地域特色。它具有浓厚的海南岛本土色彩——热带岛屿风情,比如,吃小螃蟹、砍开新鲜椰子喝水、做椰奶芋头、在家门口晒鱿鱼、吃盐水泡青木瓜、酸豆鱼汤,尤其是炸(炒)仙人掌,这道菜是三亚西岛上独有的。而书中的“主角”之一红脚鲣鸟更是西沙群岛上的独有物种,在我国其他地方极其少见。事实上,全世界的鲣鸟只有三个亚种,我国拥有分布于西沙群岛一带的西沙亚种。对于这种珍惜鸟类,相关部门于80年代已在东岛上建立了鲣鸟自然保护区。

红脚鲣鸟作为《鲸歌岛的夏天》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引发所有故事的关键,没有红脚鲣鸟就没有那些故事的发生。而书里关于鲣鸟的知识、做木船的程序、岛上淡水的储存和使用,包括鸟粪的处理等知识,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了解到这些有趣的知识。

百道网:这么说,《鲸歌岛的夏天》也是一部为少儿提供的知识小说。这些学科知识来自您原有的专业贮备,还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这部小说进行了专门的学习?

邓西:书里面的知识,原来在我的脑海里只知道个大概,并不系统和准确,当我确定要把它们写进这本书里时,事先搜集、整理大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有些知识科普也凝结着个人的亲身经历,

例如其中做小木船的工序。我曾经参观过海南临高县的一家船厂,后来又准备去海南乐东县看人做木船,但乐东县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会做木船的人极少,当时也不是做木船的时候,我就致电询问了一些关于做木船的知识,自己又去查阅相关资料。

再如,我曾经在新闻中了解到秘鲁的钦查群岛上有很多鸟儿,鸟粪积累的厚度达到30米,但因鸟粪是上好的肥料,于是就诞生了鸟粪买卖出口。我想,鲸歌岛上既然有那么多鸟儿,必定存在鸟粪问题,如果避而不写,则显得不真实。因而,我就去翻阅了大量关于鸟粪的知识。

为了使书中的知识点读起来丰富有趣又确凿,我和责编、校对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诸多资料,反复校改很多遍,也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直到6月底,书马上就要下印,我还在查阅、询问关于个人执猎枪的相关法律条文,修改爷爷和小盛关于鸟铳的那段对话。

希望我们的付出对孩子拓展知识面是有意义的。

百道网:本书入选“多彩中国梦”书系,作为一部书写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考虑到读者的年龄层,您是如何把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对孩子讲得通俗易懂的,?

邓西:说实话,我并没有运用什么技巧和方法,只是凭借一种本能在写作,而这种本能则是通过长期练习得来的。2013年,我开始创作儿童小说,上一本长篇小说《路过一棵开花的树》,从女孩木小树五六岁写到她十五六岁,时间跨度比较长,277页十四万字的篇幅在儿童文学类小说里也应该算是“大部头”。这本成长小说也并非单线叙事,而是女孩的成长和乡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败的双重叙事,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由于这本书是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在写这部书稿时完全把自己投入其中,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成年女性,而是那个古怪精灵的女孩木小树。我认为可能就是这种代入法,让我更能贴近孩子们的世界,进入他们的内心。

所以,到了这本《鲸歌岛的夏天》,我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或者说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小盛在引领我往下写,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本能写作。在“本能”的牵引下,有时候即便会发现内容并没有按照自己原来的构想进行,但却得到了一个更好的结果,柳暗花明又一村。

深讨亲子共同成长,新作再谈现实题材

百道网:书中除描绘了海岛变迁,还叙述了一个海岛家庭的爱恨纠缠,这其中有着您对“成长”“童年”“亲子关系”等怎样的思考?

邓西:由于长期写儿童文学类小说,我在亲子关系方面会多一些思考。曾经觉得父母与孩子是一种最为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牢不可破,但后来发现不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比如,父母不理解孩子,总是批评、埋怨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而孩子则不听话,总跟父母对着干,也不愿意沟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我想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绝大多数是出在父母身上,有些甚至是父母的童年时期留下的心理阴影和“后遗症”,就在这样恶性循环中,父母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人。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成长,不断修复童年的创伤,治愈自己。成长不只是孩子的事,大人更需要成长。有些父母只要求孩子成长,自己从来不成长,这也会导致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无话可说。

《鲸歌岛的夏天》中两代父子关系都出现了问题,小盛与爸爸,爸爸与爷爷,而且问题还有相似的地方。小盛因为妈妈的离开而怪罪爸爸,而爸爸则因奶奶的离世而怨恨爷爷。当爸爸意识到这一点时,才感同身受,理解了爷爷。他在陪伴小盛成长的同时,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成长,疗愈自己少年时期母亲离世带来的创伤并与父亲和解。童年、成长、亲子关系,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话题,最重要的主题。孩子有时候是大人的一面镜子,让父母在孩子身上看见童年的自己,爱孩子就是爱童年的自己。爱是修复糟糕关系最好的良药。

百道网:下一步,您对海岛或是其他现实题材,有何创作计划?

邓西:接下来的小说应该还是以热带海岛为背景,不过会把目光焦聚到海南的一群黎族孩子的身上,写一写他们的梦想和他们眼中的世界。另外,我还有一个构思了比较久的想法,可能还会再写一部《路过一棵开花的树》的姊妹篇,还是那个木村,还是那座汤木山,也还是那一群孩子,但是会以全新的主角书写全新的故事。

(本文编辑:肖歌)

作者:王冉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