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这位新华社记者用《深海探秘》致敬海洋科学家和地球母亲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8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新华社上海分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张建松,长期关注我国海洋与极地报道。她将近年来自己在印度洋、太平洋、南海、东海的一线采访、真实见闻和所思所感集纳成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今年6月,该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百道网专访了作者张建松,让她为我们介绍这本书的前世今生。

《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张建松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张建松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2012年到2013年,她五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见证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我国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性时刻,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她采写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拍摄的照片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封面,并入选小学课本读物。2013年到2014年,张建松还参加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全媒体报道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自身被困、成功突围、紧急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

2015年,在一次参与大洋钻探之后,张建松对深海大洋的科学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进行相关内容的深度报道。她将近年来自己在印度洋、太平洋、南海、东海的一线采访、真实见闻和所思所感集纳成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今年6月,该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百道网专访了作者张建松,让她为我们介绍这本书的前世今生,以及自己通过常年接触深海而对我们地球母亲的全新领悟。

张建松

换一个角度看地球:生活在“岛”上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极地与深海大洋都是地球上不为人知的“新疆域”,蕴藏了很多科学之谜。我国在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同时,也开展了许多海洋科学考察,在南北极科学考察中,就包含了南大洋、北冰洋的科学考察。张建松虽然曾对这些内容做过报道,但她认为撰写内容不够深入。2015年底,在同济大学IODP中国办公室的支持下,她有机会登上美国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大洋钻探,是目前科学家研究海洋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决心”号也被誉为“国际深海研究的航空母舰”。这次采访让张建松对深海大洋的科学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报道也由此逐步深入。

不同于大多数的新闻报道或者科普作品,《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记录的是一位“战地记者”在深海探索前线的亲身经历。作为一名女记者,张建松冒着惊涛骇浪,多番探索南北两极,12年里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大洋,经常过着连续几个月的海上生活,甚至在大洋深处度过春节。从南极到北极、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中国船到美国船,在浩瀚无际的深海大洋一路漂泊闯荡的过程中,张建松最深切的体会是:我们都是地球的“岛民”!

她表示,换一个角度看地球,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岛屿上。北半球有一些相连的大岛叫“欧亚大陆”“非洲”,南半球有一个孤独的大岛叫“澳大利亚”,西半球有两个手牵手的大岛叫“北美洲”和“南美洲”,地球最南端还有一个冰雪覆盖的大岛叫“南极洲”。诸多大岛的边缘散落了许多小岛,如此而已。“换一个角度看地球,就会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此狭小、地球母亲如此脆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护母亲、保护地球?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命运共同体。”张建松如是感慨道。

一批批海洋科学家奋战在波涛深处,“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海洋科学的奥秘很多,而且越探索奥秘就会越多。《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一书中主要集纳了科学家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开展的大洋钻探、在北印度洋的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联合科考、在南太平的深渊海沟科考、在西太平的海山科考、在南海的大洋钻探、西沙载人深潜、在东海的大监测等张建松亲身经历、参与的科考活动。张建松介绍称,科学家们每一次出海科考,都设计了具体的科学目标,她希望读者跟随她的第一视角,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去探索那一片深海大洋,想去探索什么科学奥秘,如何探索,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辛,如何百折不挠地实现目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重要性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远离人烟、艰苦孤寂的深海大洋,我国一批又一批海洋科学家,前赴后继、日夜奋战在大海的波涛深处。他们劈波斩浪、不畏艰险,不懈探索海洋之谜,勇敢攀登科学高峰。他们为人类认识海洋、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经略海洋作出了贡献。”张建松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是海洋科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2018年,张建松跟随年逾八旬的汪品先奔赴南海,他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三次下潜。从他身上,张建松看到了一位追求科学真谛的科学大家的“赤子之心”,他永不停息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激励了张建松要保持一颗记者的“赤子之心”,永远在路上。

本书核心关注海洋科学探索,围绕着一系列海洋科学探索活动,展现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探索过程,让读者了解科学家所追求的诗与远方。因为是参与“实战”的成果,张建松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海探索中科学家们的喜怒哀乐。她两次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能让人体会到当岩芯从几千米深处提上甲板时,全船科学家焦急的心态和突然发现深水珊瑚林时惊艳的喜悦。

她指出,在融媒体时代,比较高冷枯燥的科学新闻报道要通过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的手段进行展现,有的时候需要主动策划才能吸引读者。在《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中,就收录了几百张精美图片,同时还可以微信扫描看视频。张建松认为,新闻发生之际,就是科普最好之时,所以她在新闻报道和本书的创作中,还穿插了“科普”板块来介绍科普知识,这种写作方式也是她在采访和中形成的经验。

地球有自己的“生理机制”,我们要从“啃老”转为“敬老”!

深海大洋远离人烟,大自然的壮美是一般人难以欣赏到的。在本书中,张建松用深入浅出的笔触,除阐述海洋科学奥秘和科学家探索精神之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把大自然的壮美传播出去,让读者更加热爱的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在一次次探索中,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给张建松留下深刻印象。

在第一次乘坐“科学”号科考船时,在西太平洋海下近2000米的麦哲伦海山上,通过水下机器人拍摄的照片,张建松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海山上生长着无数美丽的“奇花异草”,她感慨,科学家将海山比喻为“海底的大花园”,果然名不虚传。这些“奇花异草”,其实都是动物。

在南海,张建松还邂逅了最美的海洋鱼类之一——鲯鳅。鲯鳅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鲯鳅科,系暖水性大洋中上层鱼类。它们的鱼鳞能够反射光线。在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都曾出现过鲯鳅的身影。当时正值南海的春季,船的周围经常出现一群群体态婀娜、长相清奇的鲯鳅,它们成群结队地围绕在船边悠游曼舞、流连忘返,似乎比公园里的“锦鲤”还温顺听话。“鲯鳅喜欢在海面上追捕飞鱼,我时常看见它们小巧的身影,轻盈跃出海面。明媚阳光下,在海水中游动的鲯鳅,浑身上下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幻彩光芒,令我惊艳不已。”张建松回忆道。

她指出,地球是一个有“生理机制”的星球,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浩瀚宇宙,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然而对于“地球母亲”,人类如今已成为“啃老族”,我们挥霍着三亿年前树木森林形成的煤,燃烧着浮游生物演变储蓄在地里的石油,把有机碳氧化了散发在空中,换取自身的物质享受。正如汪品先院士所说,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啃老”行为,犹如“夜半临深池”的盲人瞎马一样岌岌可危,因为直至目前,我们并不明白地球环境运作的机理,更不知道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

张建松表示,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到地球的最北端——北极,从全球海拔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到全球海洋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地球母亲”任何蛛丝马迹的变化,都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创作这本书,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倍加珍爱地球,要把“啃老”的习惯变成“敬老”“爱老”!

(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