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是如何用英语故事向全球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

作者:刘瑞丽   2020年09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今年8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国内首套用英文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该系列从浩瀚的中国文化题材中精选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套书背后有哪些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向我们进行了解答。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如何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的编写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说起这套丛书,就不得不提这套书的主编张慈贇。他是国内资深英文媒体人,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1980年起,参与《中国日报》创办,并曾任《中国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从那时起便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主持《北京周末报》《上海英文星报》的创办,均为第一任总编辑。1996-2011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1999年创办《上海日报》社,任总编辑至2013年。现为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东方翻译》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等。张慈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先行者之一,并且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张慈贇

通俗易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

张慈贇告诉百道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这套书的创作可追溯到1993年之前。当时,张慈贇在《中国日报》当记者和编辑,每天报道中国,向外界介绍中国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国外的普通大众只是粗浅地了解中国的功夫电影、长城、兵马俑等符号、概念,对真正的中国了解甚少,但又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然而,当时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不多,因此他想着手去做这件事。

1993年,张慈贇开始用英文创作《中国成语故事》,选择了大约100个故事,并且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结果,这本书的反响极好,多次重版,并且翻译成了德语等其他欧洲语言。不过由于工作关系,张慈贇从北京调到上海筹备英文日报《上海日报》的出版事宜,一时忙碌,用英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但张慈贇并没有忘记这件事。2008年,张慈贇在《上海日报》开设专栏,每星期都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中国神话故事、历史著作、历史人物、建筑、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日积月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初具雏形。

要知道,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直译常常会使外国读者感到学术性、理论性太强,不容易看下去。张慈贇想到,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喜欢听故事,所以他就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初,张慈贇在《中国日报》是以写硬新闻发端。随着英文写作的积累,他愈发感到自己对有故事、有温度的特写更为热衷。因此在此后的传统文化普及写作过程中,他延续了当年的传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里共计有数百个故事:探究人类起源和信仰的神话故事、集合古人智慧与谋略的“三十六计”、凝结璀璨文明的历史著述、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浓缩汉语精华的成语故事、意蕴悠长的中国画以及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目前,该系列共出版《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历史著述》《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历史人物》五册。《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将会在年底前出版。

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数不胜数,张慈贇是如何在这之中做选择的呢?他告诉我们,他选择的作品和故事都是对中国这一代人影响最深、对中国人思维形成影响最深的东西。例如,在古代著作的选择上,除了高深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他还特意选择了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因为它们同样是对中国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的著作。

融会贯通,在中西方语境中找到平衡点

随着中国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在于中西方话语语境的差异和民众的参与度不高——以往出版的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作品或是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中,大多只注重文本的表述方式,忽视了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和细节,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特征及价值取向。

和过去大批量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不用专业术语,而是面对国外的大众读者普及中国文化知识;第二个直接用英语撰写,使用英语思维,摆脱了翻译上的束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张慈贇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具有多年英文媒体工作经验的张慈贇认为,面向外国读者,语言、题材、角度都要大众化。因此他采取新闻体短小精悍的形式和简洁通俗的语言来呈现,一是欲以简纯笔力达到篇幅的一致,易于在读者心中引起回响;二是希望能够赋予历来以精深复杂之面貌示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亲和外表,使之既涵智慧,而又不失趣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新闻学时,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一张报纸无论写多复杂、多伟大的题目,也要让七年级的学生看得懂。”张慈贇指出,大众传播的要领是题材要有吸引力,语言要通俗易懂。这样的英文写作风格正是在这套书里所使用的,他未来也将一直坚持下去。

同时,在直接用英文撰写这套书的过程中,张慈贇总能恰如其分在微妙的中西方语境中找到平衡点:从重要性的角度上将《清明上河图》比作《蒙娜丽莎》的中国翻版、将“覆水难收”比作英文的谚语“无需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将“掩耳盗铃”比作国外的鸵鸟政策……这些颇具新意的对比看似相距甚远,实则为不同文化下的读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让人在会心一笑之后又回味无穷。

而涉及到对《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体形式的叙述时,张慈贇摈弃了繁琐的理论和框架,通过翻译转换与解释,以简洁地道的英文娓娓道来,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文化的新视角,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意愿。        

“窗”不封顶,面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这套书面向的是哪些读者呢?张慈贇认为主要读者有三类:第一类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书里的故事精短,每个故事的单词在800到1000左右,适合这些读者们进行线上的数字媒体阅读和线下阅读;第二类是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华人孩子;第三类则是从事外事交流的同行。

在这六册书中,张慈贇将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概括成可读性强的故事,其中囊括了探究人类起源和信仰的神话故事、集合古人智慧与谋略的“三十六计”、凝结璀璨文明的历史著述、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浓缩汉语精华的成语故事、意蕴悠长的中国画以及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该系列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流畅,用词准确地道,文章一气呵成。为了更形象地展示人物和情节,上海译文出版社特邀设计师为每一篇文章绘制了插画,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传统特色。

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的责任编辑陆亚平介绍,这套书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最终呈现的形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最初,她想以中国传统的经典32K线装本形式进行整体排版设计,但是由于第一本书里有很多中国画的长卷图,在细长开本里很难完整地将它们呈现出来。因此,她请了专门的设计师设计了类似正方形的24K开本。另外,因为这套书里的不少图画需要跨页显示,为了方便读者阅览,她最终选用了可直接将书摊平的裸脊装帧。

“在最早的开本设计中,这套书里采用了一些简笔画插画,后来换了24K开本后,大家又觉得设计风格不再适合,因此从网上海选插画师。最终选择的两位插画师分别是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朱晨蕾,以及独立设计师李超全。一看到他们的作品,真的是耳目一新,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学的底蕴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全部融合在一起,跟这套书要呈现的宗旨非常相似。”陆亚平谈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的封面设计也经历了多次修改:刚开始是比较沉着、有历史沉重感的烫金、烫银封面;之后张慈贇提出可以稍微活泼些,就将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结合在了一起;最后,美术编辑提出要用镂空的设计,把窗花的元素放进封面中。这样一来,第一能将里面美轮美奂的插画呈现给读者,另外,这扇看似“窗户”的设计形成了一个寓意——打开窗户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中国文化。

1921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念;2001年前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国家文化方针,并且在“十八大”之后将文化立国上升到国家战略——文化自信的层面,同时国家对出版行业给出了相对较大的支持力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这套书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和上海市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从这个角度上看,上海译文出版社能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在响应和落实国家的宏观政策。

“作为国内知名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肩负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介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打造更多的文化产品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争夺世界话语权的责任。我个人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也是作者、读者包括我们出版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张慈赟老师有决心写下去,我们就有决心做下去,写多少我们做多少。”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亚军如是说。

 

(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