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文艺犯

作者:综合   2012年07月08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文艺犯》,王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3月版,28.00元。

    如今书名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即便如此,《文艺犯》这个书名也相当醒目。这是表示作者冒犯了文艺的戒条所以被称为“文艺犯”;还是作者将文艺的玲珑碎片穿插在自己的职业或者生活中,像词牌《玲珑四犯》、《花犯》那样呢?读过文章就知道作者把两种情况都“犯”了一部分。

    全书分为四部分,食行声影,所有部分之间的共性是一个“色”字。眼耳鼻舌身意,精心得一点都不遗漏,而共用的“色”暗示着所有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人的诱惑和牵缠。食行声影这四方面之间也在互相渗透和侵犯:旅行中的饮食,饭桌上旁边的人的对话,银幕画面里出现旅行中见过的场景,似曾相识的声音和光影……作者的职业是记者,在专注采写新闻的同时也不免在这世上行路走马,吃茶看花。这些食行声影应该是工作以外记录所得,用记者摄像机似的双眼,加上文艺片导演细致有韵味的旁白,压平重织成白字黑字。作者把职业性的准确描述用在选择搔到痒处的形容词和句式上,令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分外地身临其境,无论是在尼泊尔的公路上和寺庙里,上海进贤路小饭馆“春”生猛的老板娘面前,还是四川大地震后惶惶不可终日也无法终夜的成都。

    现今的网络上,写食、写游、写茶、写戏的文字最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生活的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因此有一一记录的必要。这些记录很方便地在网络这个大媒体上公开展览,应该能为后世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提供许多方便。只是绝大部分的个人视角,即使放得再宽,也无法涵盖这个广大世界的一个小角落。太有社会使命感的个人文字,难免还没观察到什么已经急匆匆地要下结论,发感慨。成千上万人汇聚成几大阵营的庸常感叹,真正的观察记录却少得可怜。每个人都忙着赞美时代或是诅咒时代,纷纷扰扰间时代早过去了几代,人们还不知道,还各人活在各人上一眼瞥见的时代里。《文艺犯》的作者没有处处教诲点评的责任感,轻装上阵,反而眼底心中收获甚丰。读者跟着他,看见易县土黄色的城墙和玉米捆子,吃了少林寺附近香气有如梦游的槐花炒鸡蛋,漂在苍黄忧伤的湄公河上赶水上市场,在上海弄堂半新不旧的房子里找苏州老裁缝做黑不溜秋的中式棉袄。在老裁缝暗淡的房间里,仿佛同时影影绰绰看见了多少出国的人回来“赶土时髦”做旗袍,还有多少彩绣斑斓的戏装被一针针缝起来去到台上粉光脂艳地唱一台戏。用个土气但相当贴切的比喻,读者跟着作者,过了一次不同的生活。

    好的观察者最忌目光一盆火似的温暖,给看到的事物添上一层浓重的色彩;无论走到哪里看见什么,都罩上“自我”的光晕。说得刻薄些,就是拿大千世界当戏台,逼读者看作者在字里行间咿咿呀呀地唱K。《文艺犯》的作者的目光,是冷冷的一片自然光,投在此处,彼处,银幕上,戏台上,甚至自己身上。自己观察自己,可以细致入微到深挖私字一闪念,因此尴尬场景写出来,让读者都跟着头皮发麻,同时也赞赏文字如雕刻刀的无情的痛快。他不忌讳写自己在昆山吃面,不顾别人劝止,贪心地点了几乎所有浇头,然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周围人的目光里剩下大半。因为这种近于冷漠的客观,他毫不留情地描写刻画着芸芸众生的精确线条。然而客观观察的能力,并不说明他是骨子里只在乎自己的冷人儿,自了汉。他笔下在地震灾区领着众人从废墟底下往外救孩子的女护士,被周围的人冷淡排挤,又失了自己的孩子。作者替我们“看”她:她烫着玉米头,穿着丝袜,独个儿在这世上承担着种种无可言说的大悲苦。但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也在替她分担着一份。

作者:综合

来源: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