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书女钟芳玲访书的四季

作者:文讯   2016年07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书讯】书话三部曲”之后,书女钟芳玲以四为名,分享她拜访世界各地古书展和独立书店,邂逅的美丽又怪趣的案例,四季既是她第四本著作的意思,又有爱书不分春夏与秋冬,四季轮回、生生不息之意,四季访书,访书最终还是为读书,否则一切皆虚无,读书之余,她为读者带来十多年悉心搜集与探访的成果。

这本书与先前三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更绵密、更多元的角度,将人物、读物、景物串连整合,因而篇章不多,也将开启新系列“书女说书”的基调。本书共十个篇章,分为“文人宅”和“书乐园”两部分。

“文人宅”描绘了四位文人,包括19世纪初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和三位美国作家——20世纪初传奇作家杰克·伦敦、两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尤金·奥尼尔与约翰·斯坦贝克。谈他们的书与人,他们的忠实书迷与宠物,还介绍走访其故居、书房和墓园的经历。此外,作者借鉴西方藏书知识的习惯,从与作家相关的题赠本、老照片、肖像画、藏书票、书衣等物件论及它们的意义与价值。


“书乐园”谈书展与书店。前两章是作者在古书展上邂逅的美丽、有趣又怪奇之书与相关物件。其余四章谈书店,前两章是英国伦敦的书店,其一为1797年创立、拥有三个皇家认证的尊贵书店“海查德”;其二是古旧书店群聚的西索弄堂,如今这条古意盎然的小巷,已悄然取代查灵歌斯路(查令十字街),成为伦敦现今真正的书街。后两章写的是美国北加州的书店,其一是旧金山一个小书摊,她的存在,充分展现了爱书人在网络时代,如何以另一种小而美的形式来经营实体书店;最后一章《消失的书店风景》,特选七家因不同理由而消失的书店。

【精彩书摘】

早年逛书店,不免震慑于她们的装潢或气派,也常有人转来网络上号称“世界最美书店”的图片,例如书店设置在改装过的古教堂或老剧院里,或位于浪漫的山谷里、小岛上,看过、写过无数家书店之后,这些旅游明信片似的影像让我产生“审美疲劳”,如今能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者,是与我有互动、能激起我阅读兴趣、让我巧遇或寻觅新旧好书的处所。

此书书名为《四季访书》,取其“四”以呼应这是我的第四本著作。此外,“四季”一词总让我联想起温暖的事物与过往——韦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弗兰基·瓦利的假声和他的“四季乐队”所唱的美国流行老歌;李临秋与邓雨贤作词谱曲的台湾民谣《四季红》;年节时用的吉祥祝福语“四季平安”;李霁野翻译的乔治·吉辛的著作《四季随笔》,那是吾辈爱书人年少不谙英文时的床头书;还有济慈的《人生四季》,我因重读这首十四行诗而动念为此书冠上“四季”之名。

当然,《四季访书》旨在表明自己月月年年、不分春夏或秋冬,都处于访书状态中,但访书最终还是为读书,否则一切皆虚无。放眼缤纷万象书世界,纵然充满起伏与变迁,但随着四季轮转,都将生生不息到永远。

古书展怪奇之旅

多年来走访英美的国际古书展,我发现展场内均不乏一般藏家耳熟能详的珍本书,如15世纪的“摇篮本”(incunabula,泛指西方1501 年前非人工抄写、以活字印刷制作的印刷品,如《古腾堡圣经》),16世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17世纪莎士比亚剧本合集的对开本,18世纪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19世纪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等,有些甚至还附有作者的签名、题献或藏书票。面对这类书固然会肃然起敬,但我不得不承认,参观古书展最有趣、最难忘的事,往往是发现一些未曾听过、见过之书,甚至一些让人嘀咕“天知道怎么会在此展出”的非书物件,并进一步获悉它们的时空背景与背后隐藏的故事或象征意义。

加州国际古书展早期每年轮流在北方的旧金山(奇数年)与南方的洛杉矶(偶数年)举办,但几年前南方展举办地已从洛杉矶转换到邻近的帕萨迪纳老城,去年(2015 年)起北方展也因长期办展之处进行重建,再加上旧金山租金

高昂又寻觅不到合适之处,古书商协会决定把书展迁移到东湾的奥克兰市。这个有别以往的新场地,也让我经历了一次新鲜又另类的怪奇古书展之旅。

李斯特的发丝

书展上不少物件与书或文字的关联性极低,乍看之下颇突兀。例如在专卖音乐相关书籍、手稿、乐谱、照片的书商 Schubertiade Music & Arts 的摊位上,我看到一张人像画的左下角压了张泛黄的卡片和一小段头发,卡片上写着“李斯特的发丝,1884年由卡尔·拉奇蒙德(Carl Lachmund)取自他威玛的家”,标价一万两千美元。李斯特就是那位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与作曲家,拉奇蒙德是美国的音乐家,曾于1882年至1884年间到德国威玛向李斯特拜师学艺,并写了七百五十页大师晚年的详细教学日志,这些记录在他死后都存放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并于1995年由后人编辑出版。书商鉴定卡片上的字迹为拉奇蒙德所写,至于这发丝是否真的来自李斯特,大概只有通过DNA 的鉴定了。

根据史料记载,李斯特年轻时极富魅力,无论台上台下,都具有催眠的本领,所到之处总引起群众莫名的骚动与狂喜,仰慕者争相抢他的手帕和手套,甚至撕成了碎片还当作纪念品,有些女人企图要他的发丝,有些甚至随身带了瓶子去装他的咖啡渣。同时期的德国诗人、散文家海涅就用了“李斯特狂热”(lisztomania)来描述粉丝们为他如痴如醉的疯狂现象,有些人因此把他比拟成19世纪的猫王。

人皮装订书

当我来到失去的地平线书店(Lost Horizon Bookstore)的摊位,书商向我展示了一册颇雅致的小书《死神之舞》,1892年在伦敦出版。内页附有细致的木刻版画,精装本的封面与封底裹着深黑色的摩洛哥皮革,其中镶嵌着约1.5厘米宽的肤色皮革内框条纹,并压了几个烫金图饰点缀。当我抚摸那泛着光泽、平滑温润的书封时,书商对我说,他分析那肤色皮革条纹是人皮!据他所知,19世纪末,以人皮装订死亡主题的书并不罕见。顿时我的双手微微颤抖,脑中不禁想起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那位为取其大面积的皮肤裁制成衣服而专杀丰满女人的变态杀手。根据报道,西方在17世纪即有用人皮装订书的案例,印象中早年曾在某博物馆的展示柜中隔着玻璃瞧过。人皮的来源不一,有些是来自医院病人的截肢或未经认领的尸体,有些来自死刑犯,还有些是生者在死前同意提供的,据闻有位仰慕法国天文学家与科普作家弗拉马里翁(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的女粉丝,就曾贡献她的皮肤装订弗拉马里翁1877年的著作Lesterres du ciel。有些人皮书则具有警诫的目的,如1828 年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一桩知名的情杀案,杀人犯威廉·考德(William Corder)被判绞刑,据报道他的尸体次日就被一群学生与医生肢解,一本记载全案的书后来以他的皮肤装订,这本书连同他的头皮都在萨福克郡的博物馆展出。

单靠肉眼,其实很难辨别人皮装订的真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有本17世纪初的书,自1946年入馆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皮装订,主要是书上有一页手写的叙述,说明此书是用人皮装订的,结果2014年修复时科学家用先进的科技分析鉴定,发现根本不是人皮,而是羊皮!但在同校的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则鉴定出一本书百分之九十九是人皮装订,之所以不能百分之百打包票,是因为不排除可能来自其他灵长类的动物。

人皮书也常让人联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任意拿犹太人与异议分子的身体、尸体做实验或解剖的暴行,传闻有些人皮还被做成灯罩。由于这些联想,现今一般拥有人皮书的图书馆与藏家都颇为低调,但有位书友反问,若人皮的来源真是死者自愿捐赠,有何不可?尤其人不免一死,臭皮囊终将化为灰烬,能转化成书籍的一部分,与爱书人肌肤相亲,岂非一桩美事?只不过人皮的主人是否心甘情愿,多半少有记录,也难以考证。

(本文编辑 诺亚)

作者:文讯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