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曹元勇——如果你想做一个文学编辑

作者:孟冬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曹元勇是文学出版界的一位名编辑,一直以来他以“编辑、翻译、作者”三重身份被人熟知。不久前,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这些身份的指向都是关于文学,那曹元勇如何在这些角色里转换呢?对上海分社的成立,他又有何计划呢?


前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最繁华的地段淮海路正式成立,担任分社社长的曹元勇更是文学出版界的名编辑,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最看重的编辑,他策划责编了草婴译十二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十六卷、格非的《春尽江南》等作品,他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海浪》《马尔特手记》《已知的世界》《老无所依》等,同时也出版了随笔评论集《聚焦与印象》。

2013年,他被评为中国好编辑时说“我所希望的是做一个有信念、有坚守的编辑与出版人”,那么在文学领域浸淫多年的他在这次身份转换后有何新想法呢?最近,浙江文艺上海分社发布了招聘信息,招兵买马,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他们的团队,百道网也趁此采访了这位兼编辑、翻译、作者三重身份为一身的负责人曹元勇。

我们希望从他那里了解到,上海分社的成立,在产品线、出版计划与总社有着什么不同或者侧重。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想知道,曹元勇的“一个关于文化梦想的圣地,那是我们共同想要抵达的地方”究竟指什么,他想跟什么人同行,一起抵达那块文化梦想的圣地呢?

百道网:您眼中的优秀文学编辑是什么样的?在入选2013年中国好编辑时,您撰文写到“我所希望的是做一个有信念、有坚守的编辑与出版人”,能否展开具体谈一谈?

曹元勇:评判好编辑的角度多元化的。三年前我说文学编辑要有信念和坚守,某种程度上是讲要有底线。比如你知道一部作品有抄袭、剽窃的事实,还为了市场把它做出来,这就是没有底线。再比如出版一本内容非常低俗的书,对社会不负责,也属于没有底线。所以,我至今还认为优秀的、有坚守的文学编辑必须是有底线的编辑。就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底线,是极其可怕的。

世界上很多事情,包括我们身处的社会,每月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一些观念,我想也会有一些改变。时代的千变万化决定了我们对文学编辑的定义也该是与时俱进的。在今天,能够做畅销书是好的编辑;能坚持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信念,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你认为有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或古典价值的作品,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编辑。文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丰富多样,给人以万端想象。在一个团队中,一个好的文学编辑,他的眼界、视野、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开放性,决定了选题的丰富。当然,这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

百道网:如果给编辑分段位的话,浙江文艺社上海分社这次招聘文学社科编辑,最急需什么段位的编辑,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曹元勇: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文化还是社会,尤其是传统文化、传统出版、纸质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我们招聘文学编辑,首先一个原则是这个员工必须热爱图书,热爱阅读纸质图书。招聘过程当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应聘者具备成熟的理念。我们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上海的一个分公司,也是在体制内的运作,但我们希望能招到年轻有朝气的员工,同时我也期望他们都是坐得住、沉得住气、相信自己工作价值的人。尽管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中,让一个人安贫乐道,简直有点不合时宜;但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一点是,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不合时宜,但还是要坚持。为什么呢?就因为这群人认定了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在精神是一种实现。我希望加入我们团队的员工,首先热爱图书热爱阅读,同时他也热爱分享,乐意把自己看到的好书给更多人分享,希望更多人能读到他或她所发现的新作品、新著作,这应该是一个爱书的编辑应该具有的内在冲动。

我们的出版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编辑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案头编辑、文字编辑。在今天,一个编辑应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出版人。所以,准确地讲,我们想要招聘的是出版人或未来的出版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案头编辑。我期望进入我们的团队的每个人在经过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工作后,会成长为一个具备全面组织能力的出版人,而不是只完成文字处理、只是约稿。作为一家相对独立的分公司,浙江文艺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希望这个平台上的员工,每一个都能发展成长,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我也希望给体制内的出版人慢慢地试验出一种新的机制和模式。

百道网:因为喜欢书而想做与书相关的工作的人其实并不少,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招聘方,作为资深的编辑,在招聘的时候怎么判断,这个年轻的应聘者,是否适合做编辑,还是说更适合做一个读者呢?

曹元勇:在我和应聘的人面谈的时候,我首先要了解他的阅读范围,他大概阅读过、喜欢哪些书;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好多领域的知识他或多或少都知道。很多人对从事出版很有热情,但具体谈的时候又有许多不清楚的问题,他们要做出版的兴趣到底牢靠不牢靠,这些都是在面试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的。

出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还有一项基本功是我们要考察的,即应聘人是否注意细节、做事细心。在面试中会有一个笔试环节,比如改错别字,这也是做编辑最基本的工夫。

至于应聘者的约稿能力、甄选来稿和加工书稿的能力,这不是面试一两轮就能够知道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才知道新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大小。

对应聘者我们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最好懂一到两门外语。

百道网: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曹元勇:我们是浙江文艺在上海新成立的分社,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团队,我们会在开始阶段做一些内部培训,从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到我们分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讲解。当员工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我们会定期地邀请一些作家学者,包括同行,就一些话题展开类似讲座的交流。

从长远看,培训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上海是一个文化、学术都很发达的都市,汇集了像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名校,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读书会,这些地方会有非常好的演讲和讲座,我会要求员工们尽量去旁听,这也是一种学习、扩展视野的途径。我们分公司的位置距离上海作家协会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我们的编辑与《收获》《上海文学》的著名编辑们,就可以随时串门交流啊。

编辑的培养不是说去上几堂课就完成了,关键还是通过在日常中的广泛交流,提高或者培养文学趣味和文学判断力,了解文学圈里的动向等。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培养过程,我们分社这个平台应该说可以提供这样的交往和交流机会。

百道网:上海分社位于淮海中路繁华地段,国外最好的大众出版社都可以靠卖书本身在伦敦或纽约最好的地段起高楼或租豪屋,是否浙江文艺社上海分社也可以证明出版商本身是可以做到靠做市场书过得很体面的?

曹元勇:我不能绝对地说出版商靠图书出版就一定能起高楼租豪屋,但我始终相信做好出版也可以在大都市里有比较体面的生活。就像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务、中华书局,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都很好,算是风水宝地了。淮海中路,也算是上海的一个黄金地段,时尚、繁华,交通便利,周围也有许多文化机构,诸如上海作协、上海社科院、博物馆、话剧中心、思南读书会、以及一些著名的文化公司,都不算远。我们在选址的时候,既考虑了员工上下班是否方便,也考虑周围环境是否优雅、时尚和富有朝气。比如,无印良品旗舰店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员工们可以随时去无印良品书店浏览日本图书的装帧设计,学习他们的理念。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虽然出版社的地位好像变得越来越边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在时尚一些、“高大上”一些的地方做出版、做文化。在今天,完全靠图书出版来谋求好一点的生路确实是比较困难,但事在人为,真有好的架构和优质的产品,出版还是可以在繁华商业圈立足的。

百道网:文学出版社追各种文学奖,一旦追到,就意味着畅销和获得市场,您怎么看这个趋势?

曹元勇:从事文学出版,我想应该还是要有一点理想。因为这个时代,大伙对文学的关注越来越集中于获奖书,好像只有得奖才有出版价值和阅读价值,而各种图书奖、文学奖的颁发反过来也为此种关注推波助澜。可以说对出版而言,引人瞩目的奖项某种程度上已经让文学和文化出版变了味道。在传统时代或者说经典化时代,得奖只是意味一部著作的文化价值得到公认和放大。可现在,文化产品不仅仅是被商品化,甚至已进入了资本运作时代;很多时候,各种奖项已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体现作品的文化价值,而是把作品转化成一种潜在的市值,放大的是作品的经济价值、资本价值,而不是它的文学、文化价值。另外还有一种倾向,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单一的时尚化、跟风式的产品,就像人们消费iPhone一样,要买手机只有iPhone是最好的,于是大伙都选择苹果,至于其他品牌,大伙就很少关心了。文学图书出版也有这个倾向,每年的图书排行榜,优秀好书前十名,包括各种奖项的获奖书等等,大家的目光往往只集中在这些书上,而顾不上去关注其他很多质量上乘的好书。

鉴于此,一家出版社把有市场、有潜在市值的书做好的同时,也能把那些没有光环的书做好,就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对出版社来说,更重要的还是那些没有得奖、没有大资本运作的图书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占的面积比获奖书更大。

所以,我对员工的期望之一,就是对作品的审美趣味或文学趣味要多元,而不只是一味追畅销书、获奖书。畅销书榜上就这么几个作品,获奖书一年也就那么几部,如果大家都去追这个,文学的领域就会变得狭窄,这样的文学是很危险的。

百道网:上海分社在以后发展中是否会考虑,比如刚才谈到的大资本运营,比如打造图书IP?

曹元勇:我们这个分公司其实有多种功能,不像传统出版社。传统出版社一般只能从事图书出版和发行,而我们这家分公司还可以做文化交流、版权交流等。我们也期望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进入延伸开发的领域,包括IP运营、与影视公司的合作等等。现在的影视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文学编辑,但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他们的阅读范围和趣味有点雷同化。比如A影视公司和B影视公司,尽管是两家不同的公司,但两家的文学编辑一般都只会盯着网络作品的点击率,关注点击率前十名的作品。这也是造成现在的影视产品雷同化的原因之一。现在穿越剧点击率、收视率高,大伙就都去拍穿越;过一段时间,都市青春剧、间谍剧热了,又都去拍都市青春剧、间谍剧。拥有原创产品优势的出版社,在作品的延伸开发方面完全可以扮演中间环节,发挥提供创意的作用。

百道网:编辑、写作、翻译这三者,在时间上、精力上或者更重要的不同的心境上,有无抵牾、有无相互滋养,您如何平衡?

曹元勇:我想,一个文学编辑也好,一个大学教授也好,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好身份的转换吧。大学教授的本质工作是教学,研究是辅助性;文学编辑的本质工作是编好书,写作是辅助性的。其实,在业内,有很多人把精力完全扑在编辑出版工作上,而且是很了不起的编辑、出版人。这些人,可能也会自己写作,但作品可能藏在抽屉里,或许将来拿出来还是很好的作品。就我个人讲来说,无论是偶尔写写随笔、评论,或者搞一点翻译,都是我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也是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或是体会到文学上的多种趣味。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翻译如同是把一部作品的所有血管、细胞全部触摸一遍或数遍,所以翻译能让人对一部作品的内在肌理有非常直接的接触和熟悉,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我翻译过的书中有几本算是比较另类、难懂难译的,比如伍尔夫的《海浪》、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还有最近将要出版的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翻译这些书,不仅是打开了我的文学眼界,也使我了解了作品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通过帕维奇的书,我对整个东欧,包括拜占庭文化、东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因为我并不只是翻译一本书,我会因为要译好一本书而去看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堪称是一个求学的过程,不只拓展了个人的知识视野,也对我发掘出版选题大有助益。

编、写、译,三翼并进,成就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有很多。但具体到个人,我觉得,得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第一角色是什么,希望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是不同的。比如现在,我毫无疑问是应该把分公司的工作做好;出版的布局、人员的培养等等,是近两三年内我要投入精力做的事。我们分公司刚成立不久,作为负责人,我必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出版工作上,而译和写的时间只能大大压缩。但是我相信自己的翻译经历、写作经历,对我的出版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

【附】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招聘链接:

http://toutiao.com/i6285581755042759170/?app=news_article&luicode=10000359&wxshare_count=7&pbid=1396868994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作者:孟冬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