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朱晓剑:田园耕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朱晓剑   2015年12月02日   来源:百道网·朱晓剑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朱晓剑专栏】在当下活成古代人,并非是按照古代的模式去生活,拒绝当下。我们见识古代人的生活,他们也并非是把自己搞得很另类,与现实格格不入。如今的稀缺的是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传统文化人士活得只是像“古代人”而已。

 

湖南省衡南县新华书店供图

 

幼时,在乡村里常见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那时尚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还是只有羡慕的份。后来,乡村生活以经济为中心,读书无用论至上,读书的倒是傻帽一般。这样的对联也就消失许久了。最近,我读张剑峰主编的《问道·田园耕读》,不仅让人感想岁月的荣光与梦想,但最让人慨叹的是田园耕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留下来的只有回不去的故乡。这一层失落,是在现实意义上的,也在哲学生活之上的了。

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晴耕雨读,过简单生活。然而,在现实语境中,能够做到纯粹的读书生活,却也还是大不容易的。比如在我们的身边,分布着高收入、生活舒适的人士,他(她)们总抱怨没有时间阅读、休闲,不肯放弃心底的贪欲(物质的欲望),以至于这种晴耕雨读就成为永久的梦想。

至于说田园耕读,我倒羡慕学者薛仁明先生的态度,在乡村里生活,自给自足,却又不乏理想和趣味,反观时下的一些所谓的乡居人士,强调自给自足,至于科学技术所生产的产品,一概拒绝,似乎如此就可回到过去,窃以为那是一种伪复古。在当下活成古代人,并非是按照古代的模式去生活,拒绝当下。我们见识古代人的生活,他们也并非是把自己搞得很另类,与现实格格不入。如今的稀缺的是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传统文化人士活得只是像“古代人”而已。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田园耕读进行探讨:网络信息时代的寻访田园耕读,是无乡可归还是乌有乡仍有消息?在现代化并不充分的中国田野,还有多少宜耕宜读的试验田?21世纪以来,耕读传统能否重回,乡村伦理能否重建,“新乡绅”身影是否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临去秋波?

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提出一个好玩的理论,却未必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结果就变成了乌托邦。那样一个世界固然是需要的,但就与现实关系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再谈到田园耕读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从眼下的田园、乡村出发而去探讨一种乡村精神,那种只看作回归或许只能在表面上达到。无他,田园的回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非是单一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与科技文明的今天,重提农耕文明,我以为是需要有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才能洞察多种文明的交替与变迁。简言之,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大可能回归到农耕文明的时代(现实语境与生存环境决定了大多数人所向往的未来并非是耕读文化)。那么,我们重提农耕文化的要义就在于提供有价值的思索。

有天,朋友说:我们到山里去吧。等到了山里,下雨,网络也无,电视只能看有限的几个台。实在是无所事事,就坐在房间里喝茶、发呆。我带了一两册书阅读,那次下雨一连下了好几天,朋友说: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的生活真是不适合。大概我们的身上,都是有着这样的矛盾心情,总是渴望生活在不同日常的生活细节里。

将田园耕读时代理解为简单朴素的生活,再恰当不过。那并非是与这个时代的脱轨,而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既然田园耕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就珍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里的美好吧。

(本文编辑 诺亚)

作者:朱晓剑

来源:百道网·朱晓剑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