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讯】这是亚马逊Kindle数字内容经理张濮先生在11月5日举办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从2005年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天,正好十年。这十年间,在出版社做编1辑九年,在亚马逊Kindle做服务出版商的内容经理一年,都在和书、和出版打交道。但是与前面各位已在出版界拼搏奋斗数十年的前辈嘉宾相比,我还是个新人,视野还很有限。所以,今天我将从我个人成长的经历出发,谈谈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知识管理,促进人才成长、人才培养的一点体会。
为什么我的题目叫“我的编辑记忆”呢?一方面是因为要回顾我个人的经历,一方面是因为在2010我从业五年时,曾写过一篇回顾性文章,叫“我的编辑记忆”,那是模仿当时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届毕业典礼的致辞《记忆》来写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看到。
另外,标题中的techeditor是我一直使用的一个网络昵称,我的微信号就是它。techeditor就是tech+editor,技术+编辑,技术型编辑。我想,这跟今天咱们大家讨论的“互联网+”出版人才培养也是相呼应的。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享一些我进行知识管理的经历;然后,谈一点对个人知识管理与人才成长的理解;最后,让我们畅想一下“互联网+”时代下,出版行业通过企业知识管理、行业知识管理,促进人才培养的途径。
下面请跟我一起回到十年前,看看小编入职的那一天。做编辑要学的事情可真不少啊!相信对这些场景,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当然,那时我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努力做一个好编辑,早日成才。
这里,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才?
在对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百度上的一个简明的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出版社、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当然,我认为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人际资源。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每一项都有丰富的内容,要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积累这些人脉,有能力进行创新,都决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
于是,又出现下面两个问题:
新人如何高效地成长,早日满足成为人才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人才如果离职,他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如何留在企业?
对于我来说,那时更关注第一个问题。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九年,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主要做了四件事。不仅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似乎也对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有作用。
这四件事情是: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存储;人脉的积累;流程标准化,工作习惯的确立;写了写文章。
一、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存储。
我把工作中遇到的各类信息、知识全部保存在OneNote中,OneNote是微软公司的一款笔记软件。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信息时代,好的烂笔头不如笔记软件。所有的信息存在这里,构成我的专业知识库,软件本身提供了强大的搜索能力,再也不怕忘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好的笔记软件一定要能跨平台,OneNote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还可以进行日程、事务的管理,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二、人脉的积累
我开始是做教材出版,后来做学术出版,随着工作的深入,接触的老师、专家,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高,于是我自己开发了一个CRM数据库系统,把这些人的基本信息、往来记录存储在这里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把这个系统又放到了分社的层面上,供大家共享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在我离开科学社后,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分社还在使用这个系统。
三、流程标准化
具体讲,就是规范了我的工作目录的结构、制作了工作文档的模板,把自己的工作习惯通过文件系统记录下来。比如,我使用目录来管理书稿项目和其中的加工流程,将编辑工作中常用的邮件内容制成了Outlook的邮件模板,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邮件的部分内容学习自老编辑,我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修改。后来我负责一个部门时,每当来了新人,我就会把邮件模板给他一份,帮助他尽快地提高业务沟通方面的能力,同时不需要我手把手地教。
四、写写文章
我写文章分两类,一类叫编辑札记,一类是正式发表的文章。
编辑札记是随手写的,内容很杂,编辑、营销、计算机应用等,都来自实际工作当中。其中有一部分和编辑相关的,我群发给我的作者、专家、老师等等,反响还不错。用当下的词来描述,就是增加了客户的黏性。
当编辑札记写到一定时候,把其中相关的内容汇总、整理、提炼,投稿发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是副高及以上职称,相信对评审条件非常熟悉。不熟悉的听众请扫码。在外语、计算机、任职年限、论文论著的四个条件里,外语、计算机、任职年限可以在某些条件下通融、破格,但唯有文章是必须有的硬杠杠。
当然,这么看写文章这件事,多少显得有些功利。但如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则是内隐知识外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后面我们还会提到。
上面这四件事就是我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体现,帮助我有效率地、有效果地成长。
知识管理既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管理,也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很多,大部分都描述为一种循环、螺旋上升的结构。这里就是其中一种,称为知识之轮。我所做事情在这个循环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且它们会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
在这个循环中,学习是输入,共享是输出,沉淀、应用、创新是个人知识、能力、价值提升的内部过程,这也是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部分。因此,促进人才培养,可以从倡导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做起。
这样,就为我们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是人才的自我培养途径,如果有良好的外部培养环境,使输入更有效,转化更高效,那么人才的成长会更快更好,他的输出会更有价值。
人才之所以宝贵,在于他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人脉是不容易被复制的。如果能像科幻片里,一个人的记忆、智慧可以复制,那问题基本就解决了。知识管理的关键作用就是使内隐知识外化为外显知识,将知识、经验等资源物化下来,那么继承、共享、学习相对就容易多了,也就减小了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刚才提到,个人知识管理循环的高效运转,个人成长过程的加速,有赖于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就是团队、企业,乃至行业的知识管理大平台。这样的知识管理大平台,能够为个人知识循环提供丰富的输入,为知识增值过程提供保障、激励,同时重视个人知识成果的输出,以便转化为知识管理平台下的资产,得以共享、传承,使这个平台上的所有人的个人知识循环都能受益。
在“互联网+”环境下,该如何开展企业、行业的知识管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加强信息化,做知识管理平台;制度保障、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特点;放开眼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企业优秀的知识管理经验。另外,也可以从技术、管理、文化三个角度来考虑,它们都是有对应关系,更便于记忆。
一、信息化、平台化
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为什么非要依靠信息技术呢?因为信息是有层次的,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本质上讲,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离不开对信息规律的了解和尊重。
进行平台化建设是对企业、行业提的要求。有了平台,我们可以
(1) 实现知识的聚合、共享和增值。知识的增值,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是通过个人的思考来实现的;在外部环境,也就是企业、行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上,则是通过信息本身的特性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比如说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如果处理得好,那么增值作用是巨大的。
(2) 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对新人的培养,我们讲究老同志的传、帮、带,那么有了平台以后,我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地方的中小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的员工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央级大社的知识资源。
(3) 我们讲“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把知识管理平台搭建在这样的大平台上,能更好地利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优势。
在“互联网+”下,面向出版界企业、行业知识管理的平台有很多种形式,我们可以参考《芝加哥手册》的在线版。
二、制度保障、机制创新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嘉宾,比如科学出版集团的柳建尧董事长已经做过精彩的论述。我这里只提一点,就是能否考虑在出版企业内部设立首席知识官或者类似的岗位,专门来做知识管理。
首先,CKO要和人力资源合作,去考虑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更重要一点,是要管理好出版社的知识资产,比如知识产权,促进出版企业由资本管理向知本管理转变。
三、充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
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下“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海量信息的涌现。如果无法有效地应付这个问题,我们将会迷失掉。不信的话请看你的微信订阅号和朋友圈,有多少红点,有多少收藏的文章没有读。
当然,更多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互联网+”骨子里是倡导开放共享的,这和知识管理的分享需求是完全吻合的,天生一对。第二,技术的进步为我们高效地管理知识提供了创新的可能。第三,社交化的特性可以使知识管理有更丰富的形式和实现手段,比如利用游戏机制、问答社区、问题众包、知识众筹。第四,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特征,比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于是,“互联网+”下MOOC、微课等学习形式应运而生。
四、放开眼界、吸收借鉴
出版业本身就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出版人是最勤于著书立说的,我们行业的各类纸质的编校手册就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形式。
但是,也要看到传统出版业在技术层面的不足。毕竟现代知识管理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新的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模式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眼界放得更开阔些,向其他行业借鉴优秀的知识管理经验,来加速、提升我们出版行业的知识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有传统的食品企业,还有教育企业、制造业、金融业,甚至速递业。这些行业无不同样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的知识管理经验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知识管理的一点分享、体会和展望,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欢迎会后多多交流!
(本文编辑:岱蒙)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