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本文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在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他在本文中探讨了中版集团在人才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中版集团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上的一些积极尝试和有效做法。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 刘伯根
首先,相信许多出版人和我一样,在这个产业转型的特殊时期,思想上时常会产生一些困惑,工作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啃的骨头,人才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要感谢韬奋基金会,主办这样一个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研究如何啃掉这块硬骨头,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认为,韬奋基金会主办“出版人才高端论坛”,正是对“韬奋精神”有意识的弘扬和继承。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韬奋同志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韬奋同志说:“一人的精神材力无论如何奇伟卓越,总有限制,故事业的规模愈大而内容愈繁者,其成败兴衰的枢机愈在用人之得当与否。”他主持《生活》周刊时,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凡关于物色人材,培养人材,爱护人材,提拔人材,分配人材,督察人材乃至奖惩人材,都包含在内”。他说,生活书店“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有着一群得力的干部,外面的朋友谈起生活书店,总是敬羡生活书店的一群英俊有为的得力干部。这是使我们最感到快慰的一件事”。这些话,这些论断,至今仍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关于韬奋同志的人才思想,在座的诸位多有研究,我就不再多说。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我们在人才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中国出版集团而言,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结构的不均衡和领军人才的缺失两个方面。这两个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产业转型、媒体融合导致的,同时也是由于产业竞争的加剧导致的。
一方面,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使得我们既有的人才结构难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形势。目前的问题是,内部的新型出版人才的比重过低,而外部的所谓的新型出版人才有时却又可望而不可即,可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内部挖潜效果有限,外部引进也难有合适的目标,即便引进了一些,也很难做到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的无缝对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另一方面,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产业壁垒逐步消除,竞争的加剧又使得既有的人才出现流失。近年来,民营资本和产业外竞争者蜂拥而至,挟资本、体制、渠道、受众规模、用户粘度等优势,挖走了传统出版产业的不少优秀人才。这些竞争者,比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苹果等智能终端巨头和中移动等信息渠道经营商等等;而那些适应媒体融合的领军人才本身,可能更希望到上面那些平台去工作。
近年来,通过对我们集团的人才状况进行梳理,发现我们缺少的主要是这些人才:
优秀的高端编辑人才。虽然我们的人才结构中,编辑人才占了最大比例,但是,依然存在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像周振甫、傅璇琮那样的既是一流学者、又是一流编辑的大家,实在是凤毛麟角;真正能够与一线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真正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与思想主流,真正能够策划出高水平的优秀作品,真正能够组织制作出传世精品,真正能够引领市场、契合受众需求的编辑领军人才,实在是非常缺乏。即便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
优秀的营销人才。我们现有的营销人才,虽然能够运用新媒体开展各类营销活动,但真正能够用好大数据,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向,尤其是,能够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通过营销创新引领市场风尚的人才,我们还是非常缺乏的。
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绝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技术与内容的无缝融合。这方面的问题是,传统出版人才对技术有隔膜,新技术人才对出版又把握不准,我想这是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优秀的资本运作人才。资本和技术、制度一样,都是驱动出版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上市出版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不但非上市出版企业缺乏优秀的资本运作人才,上市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我们亟待这类优秀人才,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产业的资源整合。
此外,我们还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多媒体编辑制作人才、国际版权经纪人才等等,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展开。
二、我们的一些主要做法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企业环境;不断健全以“双效业绩考核”为主体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强化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加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定期组织这些专门人才到英国斯特灵大学、美国佩斯大学等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由社会知名学者和出版专家组成的“集团内容建设委员会”等各类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作用,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先后制定了中国出版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推动所属企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30条》,不断拓宽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渠道。在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启动了包括出版创意人才激励工程、特殊人才引进工程、教育培训千人工程在内的六大人才培养工程。
我们每两年进行一次“三个一百”人才(包括编辑人才、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数字化人才)的选拔;每年对上述人才进行专项集中的国内和国外培训;还建立了中国出版集团网络培训学院,为集团各类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多渠道培训。截至2015年7月,集团选拔“三个一百”人才312 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8%,平均年龄39岁;35岁以下人才占30%,30岁以下人才占10%。截至2015年8月,我集团拥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14名,“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9名,“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6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20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0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3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47名(其中在职人员17名)。
三、我们的主要目标和举措
“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集团的人才培养将围绕“一个中心,四项重点工作”展开。“一个中心”即适应媒体融合要求,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四项重点工作”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出版创意人才的发展与激励,员工福利体系的保障,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人才管理方面的企业化、市场化意识及运作模式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体系多样化;专业人才引进与选聘向35岁以下年轻人才倾斜,“三个一百”人才队伍、35岁以下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加大数字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在人才中的占比达40%以上。
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通过以下措施,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一是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做好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和各成员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数字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出版创新型人才等特殊人才。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集团出台了政策,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成员单位的特殊人才引进予以支持。
二是做好内部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推动集团内部的人才流动,规范内部招聘程序;另一方面在做好“三个一百”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在专业人才的补充选拔中,注重向80后骨干人才倾斜,增加35岁以下骨干员工的占比。加强全集团的在线培训平台建设,增强培训的广泛性和互动性,提升培训效能。
三是针对特殊人才进行特殊安排。努力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了发挥好特殊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种办法。
一曰给机制。比如我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内部,为两个著名编辑人才分别设立了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时,集团出资25万,出版社出资25万,编辑个人出资15万,按照股权比例分配利润。这样,编辑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几年下来,效果非常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二曰给平台。比如我们中华书局有一位同志,组织策划了“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社会反响非常大,我们就专门为其设立了新的公司,帮助其脱离既有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新公司。
三曰给待遇。比如我们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前两年新成立了数字中心,需要大量引进技术人才。我们就打破资历、学历、职级、现有薪酬等级等限制,破格使用、特殊安排,调动了专门人才的积极性,中心的规模迅速扩大,与之相关的数字产品的营销收入也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从1亿多元增长到6亿多元。
四曰破格提拔。我们的中国对外翻译公司,有一位1979年出生的中层干部,牵头策划了“互联网+翻译”业务,集团就对其破格提拔,让他成为全集团最年轻的单位副职,结果效果非常好。目前,这家公司已经从中译公司分离出来,经过几轮融资取得了飞速发展,公司估值达到10亿元,正在积极谋划上市。
五曰借助“外脑”。对于外部人才,除了正在研究制定专项资助办法外,我们还通过成立合作机构的方式用好外脑。比如我们天天出版社与儿童作家曹文轩成立了“曹文轩工作室”,出版社现金投资,作者以作品入股。
六曰突破束缚。对外部人才的引进,我们还积极尝试“协议工资制”,用市场价格聘用专门人才,解决了工资总额的限制。
七曰就地取材。我们许多下属企业在外地设立了分支机构,比如荣宝斋这几年就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0家分店、5家拍卖分行。对此类分支机构,我们通常只派驻一名总经理、一名财务负责人,经营人员统统就地聘请,充分用好当地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便于开发当地市场。
类似的尝试还有很多。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靠的是人才;没有人才,机遇就成了不可逾越的挑战。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市场化的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调整适应于新时期新特点的人才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战略的顺利实施;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为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
(本文编辑 诺亚)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