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百道网2015书店主题推荐陈列大赛“博物一生——博物图书推荐”之博物学生存——博物新知图书推荐专题,是一份更为广义的博物学书单,涵括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的图书。相比之下,从中撷取的这20本书指向的主题要纯粹得多,或许,借江晓原和刘兵教授早年合编的一本书的标题,可做出最佳的表达:我们的科学文化·好的归博物。
(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博物学生存——博物新知图书推荐专题,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20150426.aspx 查看)
No.1 达尔文回忆录
作者:[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出版时间:2015-0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简介:本书是了解达尔文生平的最权威、最全面的一本书。本书作为达尔文的遗稿,大约是在其逝世六个月后,由他儿子弗兰西斯达尔文删改、摘录和誊抄出来的,于1887年首次出版。译者翻译该书时,除原文外,参考了两种英文译本和俄文译本,并对其中的错漏进行了改正。译者还在书中增加了不少注文,去说明达尔文手稿中所述的实际情况,指出他笔误和简略之处,并介绍他提到的许多书名、人名、地名和专门名词。本书细致入微地讲述了达尔文的思想和性格发展过程:从达尔文的诞生写起,对达尔文在剑桥的生活、在贝格尔舰上的航行、达尔文的宗教观点、居住在伦敦时期、居住在达温宅时期的事迹进行了记述,同时,还补记了他的几本作品和他对自己智力的评估,书中在正文以外,还附录了达尔文和韦奇伍德的家族人员,书中的人物、地名、动植物名称、书刊,达尔文的主要论著,达温宅的今昔等内容。
No.2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
作者:(英)赫胥黎
出版时间:2015-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的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后半部分为赫胥黎的演讲集,通俗生动,从中可见赫胥黎卓越的演讲风格,对科学方法的注重,还有他投入科学教育及其普及事业的极大热情。他对达尔文理论的论述精辟凝练,以深厚的说辩技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酣畅淋漓地展示了物种进化的浩荡长卷。无论读者是否了解科学史,都可以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全译本)》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
No.3 人性 兽性:科考人本
作者:宋健 著
出版时间:2015-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图书简介:本书通过各种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来阐述人的动物性本质是社会文化发生和进步的总根源。书中表明人类的动物性本质和其他哺乳纲动物是相同的,并进而提出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人类的兽性来自遗传,人类的理性来自文化陶冶和教育,它会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但兽性难改的理论。同时书中也提出,人的理性可塑性很大,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宋健认为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的某些胜利,而忽略了人的动物性本质。并且不管人类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都不可能改变人类产生和生存于自然界的这个基础。本书是作者了解近代以来的生物学和人类学知识,深切理解人的生物本质、理性进步的必要条件和能达到的高度后的最新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十分值得阅读和收藏。
No.4 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作者:张鹏 著
出版时间:2015-0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简介:猿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猿猴与人类都属于灵长类。我们虽然能立即指出他们与人的差别,但是又难以否认他们与人类有相似的手脚、体形、表情和行为特征。黑猩猩与人类最近缘,其基因序列与人类的相似度高达98.7%。他们可以制作和使用60余种工具,甚至推翻了"人类是唯一会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的经典定义。站在黑猩猩笼舍前,不禁会怀疑栏杆的两边是我们在观察他们,还是他们在观察我们。我们常常疑惑,黑猩猩为什么没有变成人?黑猩猩什么时候会变成人? 20世纪以来,灵长类研究为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只关注人类自身,而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670余种灵长类的异同探索人性本质。如黑猩猩具有文化行为、懂得制造和使用60余种工具等,这些特征一次次推翻了"人类是唯一有文化的动物"、"人类是唯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等古典人类定义。灵长类研究迅速发展成为跨越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开设了灵长类进化论或生物人类学的通识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猿猴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但是人们一般只见过动物园里的猴子,对野生猿猴并不了解。经常有人问:人是猴子变的吗?如果猴子变成了人,那动物园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猴子;猴子需要多长时间能变成人?神农架的野人是猴子吗?这些问题我们对近亲猿猴物种的知识渴求,也反应了我国市场上缺乏关于猿猴进化的科普资料。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猿猴的科普书籍。在讲述人和猴的共通性以外,这本书更强调猿猴与人类之间差异性。为了增加可读性,书中略去繁琐的数据图表,增加大量图片。文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猿猴进化、身体、生态、性与繁殖、行为、社会、智能等几个主要方向的综合知识。读者可以从头至尾地传统阅读,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阅读,提高读者们的探索兴趣。本书为大众性科普读物,适合于中学生、大学生、学者,以及对野生动物生态和人类进化感兴趣的读者群。具体框架见附件。
No.5 伟大的博物学家
作者:[英]罗伯特·赫胥黎 主编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简介:他们将一种涉猎宽泛的业余爱好变成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他们努力为貌似混乱的自然世界带来秩序;他们在对自然世界进行编目和理解的追求中忍受着种种危险——从暴风雨、海盗到疾病和政治动荡;他们就是伟大的博物学家。《伟大的博物学家》讲述了自古典时期到19世纪末世界上最伟大的39位博物学家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生活、探险经历、观察和发现透视着自然的历史,他们用自己勇敢无畏的旅程和开创性的理论改变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本书囊括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最早的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为自然带来秩序的卡尔林奈;航海家和收集者约瑟夫班克斯;乔治居维叶,建立灭绝概念的人;使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尼古拉斯斯坦诺,打开地球地质学历史大门的人;还有玛丽安宁,“古生物学的公主”,她自学成才,拥有令人吃惊的搜集化石的技巧。
No.6 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
作者:(澳)科林·格罗夫斯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这不只是一部灵长类动物学的史书。它不仅阐述了人类对非灵长类动物的认知历程:古代世界的猴神和中世纪的“猿”原来是我们的“表亲”。作者还把历史看作是被一系列革命所分隔的过程:亚历山大征服年代、牛顿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等,每一次革命都是引发人们对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认识上的颠簸,产生新的震动,展现了欧洲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段落。它所谓西方生物学之精要缩影,是一部高级科普读物和专业参考用书。其雅俗共赏的诙谐幽默笔调与丰富确凿的科学史料融会贯通,感染力与渗透力很强。
No.7 自然神学十二讲
作者:P·A·查德伯恩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博物学文化丛书:自然神学十二讲》是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于洛威尔学院发表的系列演讲汇编,也是他在“博物学纵览”主题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层的思考。查德伯恩从“人的起源和命运”等终极命题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自身及外部世界中形形色色的“适应性特征”,并作出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发育论”阐述的另一种解释。
No.8 自然的历史(精装)
作者:汤姆·拜恩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秘藏珍宝之一 ——是一座藏书50万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手稿等藏品。图书馆的馆长在这些镇馆之宝中特别精选出40本书,这些书籍都配有精妙绝伦的插画。在《自然的历史》这本书中,我们将领略这些珍贵的书籍是如何在自然科学史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撰写的文字解读这些书籍的起源和内容,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从16世纪早期的动物学——那个时候,科学插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到20世纪的专著——自然形态的科学性和美感并重。一册在手,您将随博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自然的历史》整理收集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中最具科学意义、最珍贵稀有、拥有最美丽插图的善本。翻开这本书,细细体味有灵且美的万物!
No.9 科学外史2
作者:江晓原
出版时间:2014-0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No.10 约翰雷的博物学思想
作者:熊姣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熊姣编著的《约翰·雷的博物学思想》是第一部阐述约翰·雷及其博物学思想的中文著作,有助于纠正传统上偏重数理科学、轻视博物学的观念,拓宽博物学史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丰富了历史上博物学的内涵,对于普通读者理解十七世纪英国科学的全貌和西方博物学的发展,均不无助益。
No.11 博物学文化与编史
作者:刘华杰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博物学文化与编史》是科学哲学、科学史研究者刘华杰教授的一部讨论博物学文化与博物学编史的文集,分三编共收录三十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在新的科技与社会背景下深入思索历史、哲学与文明形态,倡导在一阶和二阶层面同时恢复博物学,探讨天人系统可持续共生的独特学术进路。
No.12 进化思维:达尔文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精装)
作者:克里斯·布斯克斯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图书简介:本书首次权威性地阐明了达尔文革命的巨大冲击不限于生物学和医学,它还涉及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美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多个领域知识的梳理,本书展示了进化论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及其迄今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赫拉克利特曾说:“唯变化永恒。”本书通过论述达尔文进化论对世界的影响,揭示了变化的本质即“变异”“选择”“复制”。
No.13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
作者:(美)斯蒂芬妮·萨顿 著
出版时间:2013-12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图书简介:约瑟夫·洛克(1884一1962),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20世纪初,他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农业部和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等机构派遣,先后带领多支考察队来中国收集植物标本,并为《国家地理》写稿。他对云南附近村落风土人情和动植物的描述,激发出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 香格里拉”的动人传说。 《苦行孤旅(约瑟夫·F·洛克传)》取材于洛克的日记、书信等史料,以其视角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边境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域和动植物,谈到了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鸦片、部落生活及科学家的困境。洛克最初猎奇于边地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生活,20世纪30年代初,失去收入来源的洛克变卖所有家产,回到中国西南边地全心研究纳西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张力和本身难以调和的内心世界交织成了他丰富、复杂、矛盾和捉摸不定的 一生。
No.14 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
作者:(英)约翰·雷 著
出版时间:2013-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简介:全书汇集了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极具代表性地展示出当时学者(包括科学家与自然哲学家)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谈论天体、原素、天体现象、化石、植物、动物(包括虫鱼鸟兽)的构造等;第二部分进一步详细论述地球的构成及其形状、运动方式等,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令人惊叹的身体结构及世代繁衍方式,并就某些特定的异议作答。
No.15 科学外史(精装)
作者:江晓原 著
出版时间:2013-09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科学外史》系作者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No.16 译林人文精选:自然史
作者:布封
出版时间:2013-0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书简介: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
No.17 生命起源与演化
作者:管康林 著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国人在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我国古生物学家对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中生代恐龙化石和中华龙鸟演化的发掘,以及新生代现代人类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对生命起源也有探讨。当前,国内高等院校对生物科学的基础教学比较重视,同时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的各类专著也日益增多。管康林编写的这本《生命起源与演化》以综合的历史观广泛地审视各类问题,兼容并包各种学术观点,以专业通俗读本方式书写,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可供生物学工作者和非专业的爱好者阅读。
No.18 达尔文爱你——自然选择与世界的返魅
作者:乔治·莱文 著,熊姣,柯遵科译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图书简介:《达尔文爱你——自然选择与世界的返魅》作者乔治·莱文试图借助近 30年达尔文研究中的进展,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意识形态以及“优生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旧科学隔离开来,表明它们实际上是“利用”了达尔文的理论。 莱文还试图通过对达尔文的生平和著作的文学解读,展现达尔文的内心世界,探讨他的热情、痛苦、美感和浪漫主义与他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描绘出一位友善、温和,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寻找生活的慰藉和快乐的绅士。 “利用”这样的达尔文,莱文想唤醒读者对自然的情感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让世俗化的物质时代重新充满某种崇高的、神秘的体验,也就是为世界“赋魅”。《达尔文爱你——自然选择与世界的返魅》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No.19 博物人生
作者:刘华杰 著
出版时间:2012-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博物学涉及人类生活史、人类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古代的学问基本上处在博物层面,它虽然没有数理科学深刻,但适应本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笔优秀的遗产,我们可以也应当继承它们。过去科学传播比较重视数理科学,比如宣传陈景润、玻尔、爱因斯坦、克里克、霍金,而不大介绍竺可桢、林奈、布丰、法布尔、威尔逊。其实,数理科学相对难懂,普通百姓要理解其中的奥妙不是很容易,有时必要性也不很大。相反,博物类科学门槛相对很低,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值得优先传播。《博物人生》从博物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育思想,介绍了普林尼、格斯纳、怀特、卢梭等开创的西式博物学进路。博物学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后者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前者人人可以尝试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还结合草木这一切入点,通俗示例了公众如何参与博物学,如何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No.20 我们的科学文化·好的归博物
作者:江晓原,刘兵 主编
出版时间:2011-0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如果说从编史学角度探讨重写科学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显得抽象、放肆、不着边际的话,那么,由江晓原和刘兵主编的《好的归博物》第二组文章则具体、亲切得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作者重点讨论了自己的家乡,言语间流露着激情。故乡在哪里?我们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本文编辑:喵喵)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