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谈书丨用7年做一套丛书——上海人民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始末

作者:孙瑜   2015年03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专稿】这套书,从最初有想法到最后出版,整整花了七年时间,而且我们还觉得时间紧张。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作者,靠急就章是出不来的,必须要有长期规划。


经常逛书店的读者都知道,历史类图书一直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和书店经营、展示的重点,当前市面上历史类图书种类繁多、体裁多样,但仔细分析下来发现,市面上的图书往往流于几种弊端:古史难以阅读,专著严肃有余而可读性不足,业余写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学术性不够乃至不可信。市场和读者强烈呼唤着可信而又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读本。

著名学者和著名出版家共同担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历史类图书的出版上是有传统的,在这方面,我们有一系列标志性的出版工程,如《中国通史》(22卷)、《中华文化通志》(101卷)、“中国文化史丛书”(近30种)、“中国专题史系列”、“中国断代史系列”等,这些出版工程奠定了我社在历史类图书出版方面的良好声誉。但这些书基本都是面对比较专业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大众读者对历史的强烈需求。因此我们很早就想策划一套面向大众的既可信又通俗好读的中国通史读本。

巧合的是,我们得知我社的原总编辑郭志坤先生正在策划这样一套书,而且已经有了眉目。郭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出版家,他主持我社工作时不仅主持策划了包括中国断代史系列、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等在内的多个重大史学工程,而且对中国古代史素有研究,撰写了《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秦陵地宫猜想》、《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荀学论稿》等多本著作。作为多项重大史学出版工程的主持者,郭志坤先生对当前历史类图书要么过于严肃艰深不适宜阅读、要么为追求通俗好读而不可信的弊端有深刻认识和体会,而策划一套既有学术含量、真实可信又面向大众、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七年前他首次将这一想法与李学勤先生沟通,当即赢得李先生的赞同,他们都认为应该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之后又经过多次电话和当面沟通,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轮廓一步步清晰。


李学勤(左)与郭志坤(右)在商讨编辑工作

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尤其是近年来他多次主张将历史学推向大众,提倡史学著作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由李学勤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和郭志坤先生这样的著名出版家共同担任主编,为这套丛书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信:关键在作者

要保证丛书的可信,最大困难是找作者,需要组织专业的作者来撰写,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并能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未将通俗性作品列入考评体系,专业的历史学者通常不愿或不屑于写通俗性作品;同样真实的情况是,许多专业学者写不好通俗作品。克服了以上重重障碍后,“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遴选出了12位相对比较合适的作者。他们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为了保证丛书的策划宗旨能真正贯彻到每本书中,主编和编辑一起还做了如下工作:

1.对各个朝代进行总结,列出了各个朝代的重点事件、著名人物以及反映当朝社会生活的成语典故,并对各朝代历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逐一列出,写出了近四万字的“备编资料”,以供作者撰稿和编辑审稿参考使用。

2.专门去国家博物馆及多个省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实地了解有关中国历史的布展内容,并拍摄有关图片。

3.搜集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物图片近万幅,从中选出能反映历史内容且清晰度强的图片4000多幅。

4.与作者及时沟通,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外,还编发十余期“编纂简报”,随时掌握作者的写作进度和风格体例。

5.在完成样稿及最终完稿后,多次就书稿的内容、写法甚至附录、配图多次交换意见。如李学勤先生所说,“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架构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相信读者也会体会到主编和编辑的良苦用心。

通俗不可缺

因为这套书的定位是新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的通俗版中国通史,除了前面说的可信之外,我们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来达到通俗性:

1)每册文字不足20万字,便于携带和阅读。

2)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辅之以专题为目,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并能从史料中快速把握主题和中心。

3)丛书行文强调平实流畅,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

4)丛书行文强调生动性、可读性和个性,作者在书中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有介绍评说,有释惑,有纠正误解,有典故分析,还有神话诠释。

5)每册配有200多张珍贵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字、精彩珍贵的图片、简明扼要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写法,使丛书成为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能接受的中国历史读本。


为了增加历史感和通俗性,我们在封面设计也动了不少脑筋。因为这套书比较强调考古材料的利用,封面上的小图片基本利用了文物图片,以青铜铭文加相应朝代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为衬底。为了给普通读者以内容提示,我们在封面上还加了一小段文字,以精炼的文字对每个朝代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为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封面方案,从出版社领导到到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乃至作主编全部参与,集思广益,反复调整,最后才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效果。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全12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学勤、郭志坤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营销:不辜负所有心血

在丛书送印刷厂印制的时候,我们就想到这套书从策划到最终出书经历了这么长的过程,而且策划这么一套包含12种的大型丛书的确包含了主编、作者和出版社的诸多想法,我们就决定为这套书专门做了一个宣传册,主要回答“为什么出这套书”、“细讲,有什么与众不同”,并包含了主编、作者的想法和相关的背景材料、丛书的编纂简报等内容。这样一本印制精美的小册子出来后受到出人意料的欢迎,不仅媒体人员很喜欢,许多读者乃至作者知道后都纷纷来索要甚至提出要购买,第一次印制的800册小册子很快就被一抢而光,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丛书出来后,2014年12月29日我们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新书发布会,邀请了一些媒体参加,发布会召开当天及次日,就有多家媒体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通史”、“如何写一部通俗可信的中国史”、“学者如何参与通俗历史书的写作” 等话题展开讨论,对“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及发布会做了形式多样的介绍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之后的一个多月来,不断有媒体要求对主编、作者和编辑进行采访,这套书也陆续进入几个榜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而我们的图书销售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首印的一万多套即将售罄,我们正在考虑重印。这充分说明读者对可信又通俗的通史类著作有旺盛的需求,同时也初步证明了“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独特魅力。

一点不算经验的经验

百道网的编辑问我策划完这套书有什么经验,如果说有的话,我想首先就是要有长远打算和良好的执行力,还有就是尽量要注意与出版社的传统相延续。像这套书,从最初有想法到最后出版,整整花了七年时间,而且我们还觉得时间紧张。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作者,靠急就章是出不来的,必须要有长期规划。


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献编辑中心 孙瑜

有了规划之后,执行力就是关键了。大家都知道市场有这方面需求,但真正要做成则非常不易。找到牵头的人,形成成熟的想法,找合适的作者,与作者的磨合,贯彻最初的想法,退稿甚至换作者,交稿后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极强的执行力保证,否则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

我还想强调出版社的传统。就以上海人民出版社来说,我们有做大型历史书的传统,上面说过,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历史类大项目,这些工程都是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筹划和严格、细致的编辑流程,出版之后均取得较大的反响,而且能不断重版,经得起市场和读者的考验。由此,我们新推出的这样一套中国历史书,相对比较靠谱。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献编辑中心 孙瑜

(本文编辑 岳尚华)

作者:孙瑜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