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翟德芳:三联书店80年传承不变的文化基因

岳尚华  2014年10月17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三联书店成立80多年来,从红色出版到学术出版、再到文化及大众出版,不断开拓出版业务;然而无论转型还是坚守,题材变与不变,每一代的三联人都秉承着“追求真理、开启民智、支持进步”的出版理想和出版责任,由此在各方面的出版都保持了三联图书一贯的品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

百道网:三联书店有着80多年历史,出版了大批满足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好书。在您看来,三联书店能出版这么多好书的基因是什么?

翟德芳:从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开始,她的出版就贯穿着深重的社会主题,其一是对革命和进步的热情和向往,其二是对民族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而引致的开启启蒙道路和重任的远大使命感。对进步文化和科学理念的追求、对普通民众的启蒙和先导,在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创立时也已存在。这种“追求真理、开启民智、支持进步事业”的理想和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形成了三联书店自己独特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品格那就是始终追求思想的新锐、一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有极强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我看来,这就是三联书店能够出版很多好书的基因。

令人高兴的是,三联书店在不同的时代都把追求真理、支持进步作为出版追求,这种基因始终贯穿下来。在建国以前的战争年代,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一方面以红色出版为主,启蒙群众尤其是青年去革命、去进步,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资本论》这样重要的马列著作都是在读书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方面也出版文学名著、社会科学著作,来教育、培育青年进行文明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三联书店秉承先辈们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品格,始终坚持思想的新锐和一流,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进步出版到学术出版,再到人文出版,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出版,故此,我们出版的图书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总结一下,谋求进步和启蒙是三联书店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一代一代传承,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推动的角色,不管各个时期是转型还是坚守、题材上变与不变,这种坚持始终不变。

百道网:三联书店2014年1-8月份有40本好书入选中国好书榜,涉及人文、社科、文艺、生活、财经等各个类别。从精英学术出版到大众生活出版,三联的品牌如何兼顾从精英到大众的不同品味?

翟德芳:韬奋先生在创立生活书店之时,便立下了“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为读者服务”,体现在出版工作中,就是要特别注重出版工作对各层次读者的引领和影响。在建国以前,三联书店前身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编辑方针上都是有意识地按照初级、中级划分,就是在学术出版上也注重启蒙和对现实的关注。当时还按着周恩来的指示,把出版机构分为一二三线,一线出版革命书籍,二线偏重于学术理论著作,三线则以出版文艺读物、知识性读物和工具书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三联的出版从红色出版中心转到学术文化出版重镇,开始是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主要做文化学术方面的东西。恢复建制后,沈昌文先生等第一批三联人,首先捡起学术译著,把学术出版作为首要方向,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是上个世纪学术出版最高水平的力作,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开始,三联又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包括“学术前沿”丛书、“社会与思想”丛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及陈寅恪、钱钟书等重要学者的文集等,在这方面确立了一个学术图书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三联也推出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读物,如“文化生活译丛”、《傅雷家书》《干校六记》等。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董秀玉总经理的领导下,三联书店启动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方针,以学术文化出版为主业,以期刊出版和发行渠道建设为两翼,学术出版更加专业、精准,文化出版佳作迭出。此时在“分层一流”原则指导下,又有了“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金庸作品集”等一流的大众读物的出版。要指出的是,不管出什么,三联都坚持做最好的出版,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包括“林达系列”“黄仁宇系列”“乡土中国系列”“建筑二十讲系列”等,都是各类图书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引领着阅读潮流,成为经典。与此同时,三联书店出品的刊物《读书》《三联生活周刊》《爱乐》也紧扣现实脉搏的律动,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刊物。

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成为中国出版集团的一员后,三联书店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坚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直面市场变化,重新梳理出版产品,优化选题、增强大众读物的出版能力成为改革的重要步骤。在延续“分层次新锐一流”策略的基础之上,确定三联的出版结构为学术、文化、大众、旅游四条产品线。其基本策略是,学术出版是三联的传统优势所在,对应高端读者,执行严格的学术标准,注重前沿性、思想性和探索性,以满足学术界的期待;文化类图书的定位是文化人写给文化人读、或专业人士写给非专业人士读,包括各种文化类读物和艺术类图书;大众类图书必须有文化含量、文化意趣,读者对象则定位于国内专业知识分子之外的广大知识群体,语言风格要清新活泼、好看易懂;旅行类图书包括旅行文化类图书和当时同澳大利亚方面合作的“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等图书,是三联在继承人文关怀出版理念的新开拓和新延伸。在此原则之下,三联在出版范围和产品线上做了更多开拓。学术上出版了李泽厚、余英时、汪晖、李零、陈来、茅海建等人的力作;文化上除了新版的新知文库,增加了名人传记、饮食文化、回忆录以及建筑、设计、考古、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图书;大众类的图书除了漫画系列之外,也开始向禅、生活、饮食等方面扩张。不管怎么扩张,三联书店都是从品牌出发,所做产品照顾到各方面的阅读,以最好的品味给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其中的佼佼者如《我们仨》《目送》《七十年代》《巨流河》《1944:松山战役笔记》《王世襄集》《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修订版)》等。

百道网:三联书店在机构整合和机构合作方面是怎么做的?

翟德芳:1985年恢复建制后,三联书店一直是大编辑部制,只有一个编辑部。2002年,为适应市场的变化,三联的编辑部门分拆为读书、生活、新知三个编辑室,在出版方向上分别做学术、大众和文化,同时还成立了综合编辑部,以负责对外合作。也就是在这时,开始对编辑提出利润指标,鼓励编辑面对市场,提升单本图书效益。2009年,在樊希安总经理的领导下,三联书店启动了新一轮的内部机构调整与改革,撤销原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个编辑室,取而代之的是成立学术、文化、大众、旅行四个出版中心和一个审读室,原综合编辑室不变。各出版中心承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同时拥有一定的人事权、财务权、选题决策权,责、权、利相对统一,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一体制实行几年后,到2012年,为进一步激发出版活力,三联书店陆续撤销了现有的几个出版分社,成立了学术出版分社、文化出版分社、大众出版分社、综合出版分社以及稍后的专题出版分社,在全店编辑部门实行分社制管理,各分社在生产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考核与奖惩方面上都有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图书选题和出书结构,增强了三联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两个效益有了很大提升。

这些是三联内部的调整,与此同时三联也在向外发展。生活书店最早在上海成立,所以我们在上海建立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另外还和香港三联、上海三联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三联国际,希望借助大中华文化圈让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去年国家出版管理机构对三联的发展很关注,又批准恢复成立了生活书店。这样从整个出版机构上来看,三联就有了很强大的阵容。通过这些整合,三联在制度和管理上都进行了改革和突破,建立起兼顾两个效益、出版好书的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下属机构的活力。从新书出版品种来看,近两年的出版比以前有了更大飞跃,2011年,三联的新书品种是235种,到2013年已接近400种,预计2014年会达到450种以上。

百道网:作为三联书店最新一届的班子核心领导成员,在继续挖掘好选题、出好书方面,未来您有什么考虑?

翟德芳:今年7月11日,三联书店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路英勇同志担任总经理,我本人出任总编辑。如何保持三联特色,多出好书,多出精品,是我们首先要谋划的事情。应该说,在挖掘选题、出版好书方面,由于三联有光荣的历史传统,三联的编辑部、分社实行内部竞争机制,编辑们的素质都比较高,因此在选题的选择和优化上是做得比较好的。在整个书店的层面上,我考虑接下来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加强选题的长期规划工作。根据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宣部的要求,我们要做好当前的主体出版规划,规划未来两三年的重要选题。其中包括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系列选题,这将是长期的工作和庞大的工程。另外还有中国经验系列图书的规划,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中国能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经验、思想等。还有现代中国学术文库,以三联在学术出版的地位,我们会组织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名家、名作,按计划出版,将中国最优秀的学术作品融入进来。

二是关注重点选题和重点作者。我认为,只有抓好重点图书和重要作者,才能使整个图书出版工作形成有亮点、有突破的局面,不仅在学术出版上有建树,在畅销书和常销书也要有突破。

三是加强原创书的出版。三联书店在过去的图书出版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这么多年下来,有一个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翻译引进版权的书偏多,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原创图书的出版,制定政策、措施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四是做好三联历史上的出版资源的整合和出版。过去几年我们出版了两百多种的“三联经典文库”,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要做好以上的工作,还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出版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影响分社、编辑发挥积极性的某些不尽完善的规定加以改革,创造条件,多出版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好书。

百道网:图书获奖或上榜都有助于好书被更多读者发现,三联书店在营销方面怎么运用类似的媒体因素?

翟德芳:三联书店很重视图书营销工作,除直接同书店合作外,还利用各种媒体做推广,比如纸媒、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营销等。各种形式的好书榜评选很关键,对销售的影响很有用,不少好书因为上了好书榜而被更多的读者认知,2013年出版的《邓小平时代》入选了各种好书榜,反过来进一步拉动了销售。比如《陈寅恪的最后20年》出版了不到1年,就登上了各大好书榜单,对销售产生了非常强劲的促进,销售超过10万册。

在收到各种榜单后我们会在内部进行公布,营销部和市场部的人会把这些信息告诉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再跟书店进行沟通、推荐。另外三联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每年会去各大书城宣讲三联的好书,其中上榜的书是重要内容,对销售也有促进。百道网的好书榜评选越来越有特色,也越来越有权威度,我祝福这个评选越办越好!

百道网:入选中国好书榜的40本书中,哪一本最打动您?

翟德芳:这里面的很多书我都喜欢,但由于我自己大学时的专业是考古学,所以感觉其中两本书写得特别好。其中的一本是《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我把它叫做文献考古学,这本书把龙的形象在文献和图像上的表现形式一层一层的分析、排队,最终得出结论:中国龙不是很美妙的形容,开始其实是一种很消极丑陋的形象,后来被西方人用来丑化中国,再后来又被西方人当做东方的象征,后来有人把中国人叫做龙的传人,这其实是不妥当的。

另一本是《1944:腾冲之围》,我把它称作战场考古学。这本书是写抗战后期滇西战役中腾冲包围战的。作者对腾冲包围战按作战顺序进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还原,还原到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从而把几万国民党军队对几千日本人的惨烈攻坚过程很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写得相当精彩。

百道网:您现在阅读的枕边书是什么?

翟德芳:我现在在读吴敬琏先生的《直面大转型时代:吴敬琏谈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现在我国各方面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改革的很多方面还看不清楚,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很有用的观点、理论和根据。

百道网:您是考古专业出身,相信平时也看了很多专业书籍,请给考古专业学生推荐5-10本好书。

翟德芳: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阅读,另一方面也需要综合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训练。在这方面,三联的许多出版物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重要的几本包括:

李零先生的《我们的经典》,对《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四部中华文化的元典的文化意义做了很通俗的讲解。

高居翰的《图说中国绘画史》,这本书从艺术角度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许宏先生的《何以中国》,这是一本相对文化一点的读物,介绍了文明、城市在中国是怎么发生的,作者许宏担任过二里头等遗址的考古队长,从丰富的实际经验和田野观察入手,写得引人入胜。

张光直先生的系列著作。张光直是出生在台湾的考古学家,对中国的考古学有深厚造诣,他的著作,包括《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新版)》《考古学》《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新版)》《考古人类学随笔(新版)》《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新版)》《美术、神话与祭祀》等是考古学专业的学习者必读之书。

今明年我们还将出版一些考古学相关的书籍,比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传记等等,值得大家期待!

(相关链接:了解三联书店2014年1-8月中国好书榜上榜书目,请点击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84883/

(本文编辑 思敏)

作者:岳尚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