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谈书 | 男孩的成长奥秘

作者:魏钢强   2014年10月1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专稿】“×年磨一剑”的说法眼下很流行,可许多情况下艺术创作不能指望“磨”,只能靠等——而且就像等待一个梦,这要比等待一颗种子发芽难多了。不过,如果你心怀真诚的希冀,不管等来的是什么,这等待的过程就足够你感觉新鲜、兴奋和激动了!

《浮桥边的汤木》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彭学军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浮桥的故事

赣江上一道浮桥,别致又有韵味,是一个有故事、有画面让人生发联想的形象。彭学军为它写过一个短篇,这回又拿它做背景,写下了这个曲折的故事。

对于某些孩子来说,一件始料未及的事会令他们瞬间长大,汤木就是这样:一次无意中听到的阁楼里的对话,让汤木陷入了恐怖的深渊……好在浮桥边的邂逅,让他获得了力量。而这些,自始至终——父母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同学、伙伴也都不知道。所有的波澜,只涌动在汤木的心底。

确定好人物和情节的基本走向,彭学军说,“接下来的故事就是那个叫汤木的男孩引导我去写了”。

男孩的故事

从2010年到2014年,彭学军创作积累了三部特别的小说,分别讲述了三个男孩的故事。《汤木》之外还有两本:《戴面具的海》写一位藏族老阿妈送给海一幅面具,海戴上后就再揭不下来了,别人看不见海的脸,海却了解了他的世界;《森林里的小火车》是说赣南原始森林里停运三十年的小火车,是一个男孩让它重新启动,驶出了大山。

故事里的男孩,既不是淘气包,也不是优秀生,还不是坚强的、不哭的。他们是平凡的,不起眼的,但在经历了一番挣扎和努力之后,渐渐地有了一个强大的内心。通过一些突发的、偶然的事件,让男孩们置身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境遇中,任由他们经历跌宕和悲喜……作品用这种方式探索成长的奥秘。

这三部作品加在一起,就叫“男孩不哭”组合。这个项目已经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另外的两本书,文字和插画都值得期待。

创作的故事

彭学军和我是同事。我编过的她的书,有《腰门》,《奔跑的女孩》,《你是我的妹》,《真的很天真》……没有一种让读者失望。这些书获过“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入选国际、国内权威榜单,还译成了英、法、日、韩多种文字。

跟上述作品相比,“男孩不哭”有三项突破:一是写男孩,二是写当下,三是写心理和幻想。彭学军善从真实的儿童心理世界寻找支撑,将幻想元素融入现实,而她自己甚至浑然不觉。对于幻想文学的写作,彭学军其实早有尝试,日本文艺社2011年还曾翻译出版了她1998年在中国出版的幻想文学作品《终不断的琴声》。

插画的故事

插画作者吴雅蒂,曾受约请为多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插画。她的一句“弯弯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的创作感言,让作者张之路感觉“当时眼睛有点湿,觉得突然被人理解了”;有评论家撰文指出,这句话道出了作品(文本)的“灵魂和精髓”。

吴雅蒂的职业身份是清华附中美术教师。前些天看到她微信发布她学生的充满想象的画作,还有她的留言——“熊孩子们画的,每当看到他们画的这些玩意,就忍不住不计前嫌地爱他们呀”。

2013年,吴雅蒂应邀参加了“BIB 201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布鲁诺夫斯基研讨会”。这项全球插画领域的重要活动,吴雅蒂是代表中国插画家参加的第一人。

编辑没有故事

这本书拖了几年,但编辑、策划、设计……没有特别可以说的事。

“×年磨一剑”的说法眼下很流行,可许多情况下艺术创作不能指望“磨”,只能靠等——而且就像等待一个梦,这要比等待一颗种子发芽难多了。不过,如果你心怀真诚的希冀,不管等来的是什么,这等待的过程就足够你感觉新鲜、兴奋和激动了!

写作是创作,绘画是创作,编辑也是创作。创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宽松到可以做梦的环境。(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魏钢强)

(本文编辑 岳尚华)

作者:魏钢强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