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认为作家不能摆脱作品的世界而存活,以至于他的切腹自杀也与追求毁灭、美、男性这三个关键词紧紧相连。这个儿时敏感纤弱,甚至一度“性倒错”疾病的男人,对于死亡的体验和想象,成为他自己独特审美的重要指标。他曾在代表作《金阁寺》中发出疑问:“金阁啊!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本期一起来读莫言、余华和梁文道有关三岛由纪夫的读书随笔。
三岛由纪夫
1925-1970
本名平冈公威,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1970年为极端激进政治目的切腹自杀。一生创作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及18部剧本。代表作《金阁寺》、《假面的告白》、《鹿鸣馆》等。
莫言:三岛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以乡土系列作品崛起,充满“怀乡”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我猜想三岛自己也不愿说清楚《金阁寺》里的金阁到底象征着什么,我认为《金阁寺》简直可以当成三岛的情感自传,沟口的卑怯心理活动应该是三岛结婚前反复体验过的。如果硬说金阁是一个象征,那么我猜想金阁其实是一个出身高贵、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的象征。
我猜想三岛写完《金阁寺》后,名声大振,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满足,他已经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但三岛是决不甘心堕入平庸的,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机,他不择手段地想从泥潭中挣扎出来,但这样做付出的沉重代价之一是三岛从此丧失了纯真文学的宝贵品格,变成了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学家,代价之二就是他的强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杀了他的文学想象力。
完《金阁寺》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三岛在日本文坛上还是热点人物。但三岛骨子里是个小说家,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小说。我猜想三岛在那些纷繁的岁月里,始终处在痛苦和矛盾之中。
三岛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干了那么多事情,最后又以那样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三岛是为了文学生,为了文学死。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动骨子里是文学的和为了文学的。研究三岛必须从文学出发,用文学的观点和文学的方法,任何非文学的方法都会曲解三岛。三岛是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但那最后的一刀却使他成了神。
三岛本来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也是那最后的一刀使他成了一个巨大的谜语。但几十年后,我们还要开会来研究他,谜底也就解开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为一个作家,三岛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岛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岛一人了。这样的灵魂是不能安息的。
余华:他的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
余华
当代著名作家,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三岛由纪夫的写作有助于他作为一个人的完善,使个人的双重性得到了互相补充,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既当死刑囚,又当刽子手”。另一方面,写作使他的个人欲望无限扩张,他的现实生活却是越来越狭窄。对于其他作家来说,写作仅仅只是写作,仅仅只是表达隐秘的想法和欲望,他们的欲望永远停留在内心里面,不会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们始终是理性的和体面的。可是三岛由纪夫不是这样,他过于放纵自己的写作,让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头来他的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
就像他作品中美和恶的奇妙结合一样,这种天衣无缝的结合让人们无法区分开来。他说:如果世上的人是通过生活与行动来体味恶的话,我则尽可能深深地潜沉在精神界的恶里。这句话其实是对恶的取消,人们通常只是以生活和行动的准赋来判断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当恶一旦成为精神里的一部分,往往就不知所云了。
三岛由纪夫一再声称他对死、对恶、对鲜血淋淋的迷恋,在他的作品中,人们也经常读到这些,谁都知道这是事实。然而,三岛由纪夫与人们的分歧是如何对待这些,也就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通过什么样的角度来对待死亡、对待恶、对待鲜血。对于三岛由纪夫来说,这一切都是极为美好的,他的叙述其实就是他的颂歌,他歌颂死亡,歌颂丑恶,歌颂鲜血。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叙述是如此美丽,同时他的美又使人战栗。
所以说,三岛由纪夫混淆了全部的价值体系,他混淆了美与丑,混淆了善与恶,混淆了生与死,最后他混淆了写作与生活的界线,他将写作与生活重叠到了一起,连自己都无法分清。
梁文道:他非常擅长把写作重心转移到内向的世界,不断内挖
梁文道
1970年生。香港文化人、传媒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工作涉及大学讲师、作家、书评家、时事评论员、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等。游走于两岸三地之间,文章多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动态。
《金阁寺》这本小说里边的主角也是一个被自己的生理条件所困扰的男子。这个男子的故事其实是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被三岛由纪夫写成了小说。
这个事件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二次大战之后,京都非常有名的古刹金阁寺。金阁寺其实叫路野寺,而这个路野寺其实是个占地还相当大的寺院,而金阁是其中一个部分,但由于金阁太美了,太有名了,所以以后整个地方就叫金阁寺。
这个金阁是一个三层楼的建筑,三层分别是按照不同的样式搭起来的一个贵族式的阁楼,而这个阁楼外面铺了一层金箔,所以在日光底下是金光闪闪,非常华丽而优美。当时金阁寺里面有一个小僧人,这个小僧人不知道是不是失心疯了,居然在一个晚上放把火把它给烧了,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金阁寺是已经重建过的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就根据这个故事,把一个在心中一直常常念想着的某种人物类型写了出来,那个类型就是我们这个小说的男主角。
我们能看到三岛由纪夫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也就是非常擅长把写作重心转移到内向的世界,而且不断不断地内挖。这个内挖,挖到三岛由纪夫的境界,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哲理化的地步,甚至让你觉得这不像是一个念过大学的普通的出家人。他能够想到那么复杂的状态吗?这让人非常怀疑。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需要去想这个小说里的主角到底有多可信,我们应该信任的是三岛由纪夫的文字,信任他的笔法、他的叙述对这样的事件的解构。
(据“腾讯文化”)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