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底线?作家王蒙用公共文写作的方式列举出“七个不要”,是不是遵循这“七个不要”的教诲,就是守住中国人底线的唯一途径或者说唯一办法呢?其实,这很像佛法,不一定要诠释的体无完肤,才会醍醐灌顶;也很像写小说,如果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全都一一描述尽了,那就彻底失败了。
读书人大多都有读书上的小癖好,比如钱锺书先生笔下的“考据癖”,伟大领袖挑灯夜战读书的“批注癖”,某公不洗手绝不看书的“洁癖”等等,不胜枚举。笔者喜欢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派生出新的论调,在看王蒙这本《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的过程中,脑海里总会浮现两个人的名字:柏杨、余秋雨。柏杨言辞犀利,极具批判性,恨不得将中国人全部的“丑陋”都列举出来;余秋雨文字雅美,又偏重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文化”这个越来越陌生的词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则戏谑《文化苦旅》的段子足以说明其普遍性和受众度。当然,王蒙没有柏杨的辛辣刁钻,没有余秋雨的清丽隽永,却有一种我们都无法拒绝的睿智和真诚,对少年来说是关怀和爱抚,对青年来说是财富和忠告,对老年来说是回忆和自省。
作家王蒙以80岁的高龄重出江湖,携带着《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重磅回归,书里没有了其处女作《青春万岁》的朝气蓬勃,没有了其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别出心裁,却多了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信条,多了许多“无为”和“大义”,将一生对人生的参悟用平实且轻松的笔调记述下来,更是将“国民性”这一敏感且深刻的命题再一次提及,警醒世人的同时,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文化,救赎了失落已久的精神文明。
四书五经中的政治抱负和处世哲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已经彻底被遗忘和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学”、“潜规则”、“门系事件”等,人们逐年丧失了耐心,在互联网时代泛滥成灾已成不争事实的现在,手捧一本纸介质的书读上一整天,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争论不休,早已成为上个世纪永恒的记忆了。原本还可以长篇大论的网络博客也被字字珠玑的微博所取代,人,现在怎浮躁二字了得。作家王蒙将这些所谓的“怪”现象分门别类归纳,深入浅出论述,悲悯时伴有孔乙己式的“呜呼哀哉”,兴起时不忘调侃青春往事。
在众多的媒体上,作家王蒙多次被冠以“老顽童”的雅号,全都因为他放纵不羁的处世哲学。晚年生活要像品茗,小口小口呷,味道才香茗。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