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韩昇:盛唐衰落的必然与偶然

作者:吴波   2013年08月16日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盛唐的背影 (2013《百家讲坛》年度重点,带你直面盛世隐患)》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韩昇 著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唐玄宗的画像

位于陕西省兴平县马崽镇西的杨贵妃墓。

杨贵妃的塑像

《盛唐的背影》揭示了《长恨歌》中浪漫盛唐背后的残酷,学院派史学家韩昇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日前,学院派史学家韩昇,因做客百家讲坛妙解“安史之乱”而大红大紫。其《百家讲坛》系列《盛唐的背影》同名系列图书出版后,同样受到热捧。

一场空前的大动乱,一个盛世衰弱的背影……我们在太多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安史之乱”这个故事。但在严肃史学家的眼中,“安史之乱”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动乱?杨贵妃与唐明皇那些流传千年的八卦是否有史可查?盛唐远去的背影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代焦虑让人关注历史

“经济蓬勃发展,诗人辈出,佳作迭传,文化、经济和社会空前繁荣,人们陶醉其间……安史之乱真的只是一场偶然吗?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以来,中国政治出现了只有自上而下贯彻的一边倒局面,强调的是政治的忠诚和服从。这种体制存在重大的缺失……”这是韩昇登上《百家讲坛》的第一讲,只这一课,便使人耳目一新。读唐史,必读安史之乱,读安史之乱,必须要洞察这盛世的隐患。

755年底,唐朝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大动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开叛乱,率20万雄兵大举南下,打得唐朝权威扫地。这场历时8年的战乱,烽火燃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

韩昇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想到讲‘安史之乱’会这样火爆,也许是时代的焦虑病让大家更加关注过往的历史。”

他说:“国家繁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的大唐,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最高统治集团对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盛唐光辉下暗藏的危机终于引爆社会的巨大矛盾。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安史之乱为鉴,才能知道盛世兴亡。”

盛唐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愤青屌丝逆袭做“总理”

唐朝有一个叫马周的愤青,自己跑到京城,而当时首都人才济济,多一个愤青根本对首都没有任何影响。但是马周命很好,他给政府提批评意见,这个批评意见竟然被唐太宗读到了。唐太宗和他谈了一次话,发现这是个人才,立马说你不要当愤青了,马上到“国务院”上班去。第二年又让他当监察部的司长,后来又提为监察部副部长,最后做到宰相。

小混混因偷窃事件而发迹

韩昇告诉记者:“谁也无法料到,毁灭了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将大唐盛世推向覆灭边缘的人,竟是一个不谙中原礼数的边塞胡儿安禄山。”

安禄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安禄山一生中遇到好几次凶险,但是,每一次他不但逃了过去,而且还因祸得福,实在叫人啧啧称奇。他最初发迹,就缘于一件死里逃生的偷窃事件。

那一天,他路过农舍,见左右无人,便顺手偷走一只羊。结果,羊咩咩的叫声惊动了主人,安禄山被当场捉住。根据当时法律,罪当棒杀。安禄山嗷嗷大叫:“你们不是要消灭奚、契丹吗?为何棒杀壮士!”安禄山的大喊大叫,引起了在场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命人将安禄山带上前来。安禄山一看有转机,马上使出牙郎的本事,一边号啕大哭,悔恨交加,一边信誓旦旦,出卖胡人,献上破胡计策,指天发誓,愿意戴罪立功,协助官府消灭进犯边境的奚人和契丹人。

张守珪听了,不由得上下打量安禄山。这条大汉体壮如牛,孔武有力,却肌肤白皙,心眼灵活,让张守珪动了恻隐之心。他下令释放安禄山,留在军前驱使。就这样,安禄山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因此认识张守珪——他人生的第一个大贵人。

口蜜腹剑的宰相

凭着装憨卖傻的绝佳演技,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打成一片,骄横无礼,早就不怕唐玄宗了,也不怕一朝文武。然而,每次入京朝拜时,他却要收敛浑身的狂傲,俯首帖耳,毕恭毕敬,那副熊样子还真不是装出来的。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原来朝中有一位让他又怕又敬的人,可谓他一生的克星。那就是首席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善于和政敌套近乎,说的尽是关心体己的话,十分友善,但背后却设陷阱害人。有一次,唐玄宗想起不久前被贬黜外放的官员严挺之,要重新起用,问李林甫此人近况。李林甫害怕严挺之回朝任职,对自己构成威胁,就赶快召见严挺之的弟弟,告诉他:“皇上对令兄甚好,你让他上个奏折,就说得了中风,请求回京医治,这样就可以重新见到皇上,东山再起。”严挺之还挺感谢李林甫出的好主意,照此办理。李林甫便拿着严挺之的奏折向玄宗汇报道:“严挺之老了,得了中风病,应该给他个闲差,好让他得到医治。”就这样,李林甫不动声色就将严挺之的政治前途给彻底扼杀了。

李林甫不只是口蜜腹剑,也够狠。所以,安禄山才怕成那样。他不仅会在背后下毒手,也敢拍桌子,公开整治对手,置之死地,株连部属,令内外百官悚然。

那些有关杨贵妃的传说

日本纪念杨贵妃为哪般?

杨贵妃被赐死有很多种传说,有传说杨贵妃后来逃到日本,日本国很多资料也有记载,那么从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事实是怎样的呢?

韩昇对此表示,实际上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年“马嵬坡之变”,士兵要求处死杨贵妃,杨贵妃被勒死以后,她的尸体曾被抬出来让卫队的军官们辨认,这件事情才平静下去。所以从历史学来讲,杨贵妃的死是没有悬念的。

但是作为文学、作为想象,特别是日本那个时候正好是向唐朝学习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引进唐朝,很自然就把自己和唐朝联在一起。所以杨贵妃到日本这个传说,韩昇觉得是日本人一个善意的联想。

日本的一些记载说:当时被勒死的是一个宫女,玄宗实际上让杨贵妃从后面跑掉了,后来杨贵妃经过长途跋涉,最后进入日本。到日本后,她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一直到最后人们才发现她是杨贵妃。甚至日本还有杨贵妃的冢以及对杨贵妃的纪念活动。

韩昇说:“这些我想更多反映的是日本当时对唐朝的向往和对盛唐的一种憧憬。像这样的故事在日本不止一个,不是孤立的,日本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成吉思汗其实也没死,他最后从北海道进入了日本,成了日本第一代的将军。日本把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和美女都与日本结合起来,这只能说是他们的一个有趣联想。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或者两国交往的一段轶话,做文学性的处理是可以的。但把这个当做真实,当做历史,那恐怕就离真实的历史比较远了。”

唐明皇真的招回了贵妃的魂?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杨玉环逝去之后,唐明皇请来道士,将贵妃魂魄招回相会,究竟是历史误传还是确有其事?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了一位“能以精诚致魂魄”的临邛道士“鸿都客”。《临邛志》中记载,这位临邛道士本名杨通幽,修道临邛,名播四海。杨玉环一死,心灰意冷的唐明皇传位于太子,自己终日思念杨贵妃,到后来竟夜夜噩梦,于是就有人找到“鸿都客”,招来杨贵妃的魂,与唐明皇约会。招魂的结果,是太上皇得以对贵妃倾诉一腔思念之情,心结稍解。这一奇特经历,引发了后来诗人的浪漫想象。除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精妙描写外,清初剧作家洪昇还以此创作传奇剧本《长生殿》,并安排了一个极为浪漫的结局:二人在天上相会后,玉帝也为他们的挚情感动,特意下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世结为夫妇。

针对这些流传千年的八卦,韩昇表示,他查阅所有历史资料,均未发现这些故事的蛛丝马迹。他认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多通过诗歌反映。但是诗歌中,包括白居易的,大都是想象的。” 

对话韩昇:

用人制度的破坏导致安史之乱

广州日报:写安史之乱的书很多,你自己认为这本书与前面那些有何区别?

韩昇:首先,这本《盛唐的背影》更多是建立在历史学和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来重新把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展示给大家,所以它是一个真实的安史之乱。

第二点,这本书尽量去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历史原因,除短期的原因——李林甫排挤忠良到杨国忠当权这个具体的原因之外,我们还希望揭示它背后更加深刻的原因。这就是整个唐朝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点,以前对安史之乱的理解,多把它放到一个唐朝偶然爆发的事件,或者是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去考虑。但是,我觉得,我们去理解安史之乱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上去,应该放到中国史的视野上去。因为放到中国史的视野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安史之乱不仅仅影响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它更影响了唐朝民族心理的转变。它造成一个印象,就是胡人一定会造反,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就使得唐朝人在安史之乱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对外开放的精神萎缩了。

广州日报:您从历史大视野上去解读,角度很独特,那么安史之乱的具体根源是什么?

韩昇: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玄宗没有识破安禄山的野心,被身边的李林甫和杨国忠所蒙蔽造成的。但这比较表面,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朝提拔官员程序的变化。开始的时候,唐朝官员的提拔不是凭着上级官员的喜欢就可以提拔,也不是光凭着你的政绩就可以提拔的。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比如说你每年考核获得好的成绩;他要求你在同一级别的好几个岗位转过才能提一级。这样实际上在转的过程中,就在培养干部,让他们了解更多岗位,有全局观念。这也是盛唐出现的原因。

但到了后期,大权被独揽,唐玄宗和李林甫都想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所以,这必然导致提拔官员是根据个人的考察和好恶来决定。而个人的好恶使得一些官员可以获得迅速的提升。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必然会被别人所蒙蔽,这是一种必然性,即便不被安禄山蒙蔽也会被其他诸如黄禄山、李禄山蒙蔽。 

作者:吴波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