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绪源:我的2012年书单(之二)默会与说谎.

作者:刘绪源(作家)   2013年04月26日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12年读书相对较多,且能自豪地称作“读书”而非仅仅是“翻书”了,因为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周克希译《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和白春仁等译《日瓦戈医生》,就是在澳大利亚休假时读的。下面将几种新读而印象较深的书作一简述。

    《天香》,王安忆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我以为,在作者已出的作品中,这是最为优美精致的一部,也是创作上所怀野心最大的一部。作者用心之细,用力之勤,从篇章结构与炼字锻句上即能看出,这继承了中国的文章传统,许多片断达到了诗的境界。但因容量巨大,密度极高,此书无法快读,一快即无以消受。我也是读了几章,虽喜欢,却还是放下了。到澳洲后,心远地偏,无杂事干扰,一气读竟,方深得其妙。评论家论此书,大致有二说:一认为从民间角度写了明中叶后的上海史,亦即上海开埠前史——精神史;二认为写了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历史,当然即小见大,并非只写绣事一端。我则觉得,前者似乎说大了,后者又似乎说小了。细读全书,反复品味,我感到真正打动作者,激发作者长久创作热情的,应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发现、思考、追究……通过明代几个奇女子与刺绣的故事,作者写了一部“艺术的故事”,对艺术来龙去脉的体验之深,堪与贡布里希相比。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 孙玉蓉编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得阅此书是去年岁末,一拿到即爱不释手,坚信将成毕生爱物。书中收周俞二人书信391通,历时四十余载,内容丰富,掌故繁多,且装帧精美,收彩色图版59幅。我因尝做周作人、俞平伯研究,对这两位的作品及书法均极喜欢。书信文字的古雅、老到、幽默、凝重,落笔时心境的深邃旷远,论人论书论事的清通练达,都让人屡读不厌。每日临睡前读几篇,心情安然恬然,且多有收获。值得一提的是俞平伯研究专家孙玉蓉女士为这些书信所作的注,简而细,力求其确,除提供资料外还不时补以考证,既为读者疏通难点,也大增了阅读的趣味。这是将学术、史料、鉴赏合为一体的书,甚难得也。

    《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生前长居台湾和香港,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史学家。书中谈求学,谈读书,谈收集资料,谈论文写作,也谈做人,谈与导师相处……所谈均极贴切持重,全是“由经验得来的老实话”,恰如读《颜氏家训》或《傅雷家书》,在获得教益的同时,也能领受一种难言的、充满人情味的美。他传递的心得极具含金量,如谈论文写作,他认为稿成后一定要改,必要时不惜大改,因初稿往往只讲出大致意旨,很可能有论证错误与漏洞,也会有可进一层讲的地方;初稿写成还须马上改,因材料已熟,思考已有深度,再进一步不难,若搁置下来,脑筋就会慢慢从此问题中曲折退出,再要拾起就很困难,所以一定要到自觉无法再改进时才放下。

    《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郁振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波兰尼(1891-1976)是一位英国哲学家,他的认识论中有一个“默会”概念,即有些知识可以不通过语言而获得,并可用活动、行动来传达。“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智慧要大于理论知识。本书是对这一学说的研究与推进。我因与李泽厚先生做过两本对话(《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先生在第二本书中提出了让哲学“走出语言”的重大命题,故我对此类研究比较关注。波兰尼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说明西方哲学在实现“语言学转向”的同时,也一直有类似“走出语言”的呼声在传播。我想,这一研究如能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我们为什么说谎》,[美]戴维·利文斯通·史密斯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但可与上述哲学专著对读。作者与现今绝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不再认同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具体解说,但他认为,“有潜意识存在”这一天才发现仍属弗洛伊德。本书指出,人的意识有如电脑屏幕,人的语言所能说的也就是屏幕上的东西,而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是你所看不见的主机,主机即潜意识。所以,你的语言和意识往往在欺骗自己;艺术家通过语气、音调、情绪、表情……的变化,有时反倒更能把握你的本性。我已将此书列为自己的美学辅助教材。

    《浮生五记》,任溶溶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作者是著名翻译家,是儿童文学界前辈,也是经历丰富的世纪老人。本书收短文135篇,分“师友记情”“弄墨记快”“听戏记趣”“品食记味”“往事记略”五辑。文章短则几百,长的也就千余字,在报刊上读时虽有情趣,却嫌简短逼窄;编为一册,形成规模,一组组往下读,感觉完全变了。但觉文风轻快灵动,摇曳生姿,内容纷繁驳杂,翔实有据,令人目不睱接,美不胜收,此即过去明清、民国笔记的风味。前人的笔记其实也是一篇篇写下的,只是我们后来读时,多已编成集了。但愿此书能唤醒创作和阅读笔记的兴趣,促成新的笔记文学的繁荣。

作者:刘绪源(作家)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