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慈欣(科幻作家)
2013年04月28日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奇点临近》,[美]Ray Kurzweil著,李庆诚、董振华、 田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这是一本疯狂的书,疯在极致的想象,狂在最大胆的预测。本书对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学的推测已经远超过科幻的想象,以至于让我这样写科幻小说的人也倒吸一口冷气。但可贵之处在于,这些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基于现在技术理论进行的严谨推测。作者预言在2030年左右,人工智能将远超人类的智力,进而诞生一个我们想象的全新世界。这书疯狂到什么样的程度,仅举两例:一个砖头大小的计算机,在一个小时进行的计算量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思维量;宇宙有可能每个粒子都纳入智能体系,进而成为智能化宇宙。
《云图》,[英]大卫·米切尔著, 杨春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一场炫目的文学杂技,如果作者想炫耀他的文笔和技巧,那他做到了。从19世纪繁复的文字,到20世纪初充满小资情调的语言,到现代惊悚小说的通俗叙述,再到科幻中反乌托邦和灾难后的“未来语”,六个故事六种风格,描写了六个不同时代,从历史的到科幻的,都细腻生动,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云图。由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很出色,但建议看电影前先看书,因为电影打乱了本书的金字塔形奇特结构,使故事变得更加复杂,直接看应该很吃力的。
《末日之书》,[美]康妮·威利斯,杨蓓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这是现代科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获雨果星云双奖,但国内影响不大。读的人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本书那几乎让人无法容忍的啰唆,不是西方文学中对心理或景物烦琐描写的啰唆,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啰唆,虽然作者威利斯是女性,但也不至于这么絮叨,所以可能是有意为之,这种风格在科幻中很少见。故事在极其琐碎的叙述中缓慢推进,却充满了扣人心弦的张力,本书以时间旅行的方式描写1348年的黑死病,那是历史上最有末日色彩的时刻,作者对中世纪那段历史的描写精准而生动。在书中一章的扉页上有一段题词:“我亲手在一个墓坑中埋了五个孩子,已没有眼泪,这是末日。”
《荒潮》,陈楸帆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描写了一个让人迷惑的近未来。环境恶化、资本入侵和人机融合,将产生一个异常复杂的世界,其中充满迷幻和黑暗,危机与希望并存,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叫硅屿的电子垃圾岛上。作者用娴熟的笔触和丰富的信息量描述了一幅色彩奇特的史诗般的画卷,是国内科幻文学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作者:刘慈欣(科幻作家)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